三国人物之深度解读(读三国悟人生)(1)

历史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古今中外的世道变迁、人事沉浮;历史是一种智慧,隐藏着人生宇宙的规则尺度、机巧谋略;历史是一个进程,囊括了时空之中的演化嬗变、传承接续。

三国时代是一个战乱频仍、英雄辈出的时代,虽然短短不足百年的历史,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中只是一朵浪花,但这朵浪花无疑具有非凡的魅力,从这里,我们可以汲取无穷的智慧:一条妙计,可以赢得一场战争;一番谋划,可以拯救一个国家;一计良策,可以成就一桩事业;一点心机,可以反败为胜,化险为夷。

自古以来的有识之士,无不从历史中汲取营养,从历史的兴衰演进中体会生存智慧,从历史人物的叱咤风云中感悟人生真谛和成功的哲学。三国的历史,不仅风起云涌、波澜壮阔,而且隐藏着无数盛衰存亡的道理、得失成败的奥秘、可吸收借鉴的智慧。

三国人物之深度解读(读三国悟人生)(2)

下面,我们就从诸葛亮谈起,探寻三国人物背后的故事。

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众多人物中无疑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无论是“三顾茅庐”“隆中对”,还是献出联吴抗曹“三分天下”的国策,还是初出茅庐“火烧新野”,及至赤壁之战献计“火攻”,奠定了三国鼎力的局面,后来,“七擒孟获”,平定蜀国南方,然后“六出祁山”开始北伐大业,发明了“木牛流马”,解决了蜀道难、运输物资难的问题,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发明,最后病死五丈原。

终其一生,诸葛亮为蜀汉政权确实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大家都耳熟能详的事迹,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有一个成语与诸葛亮有关,这就是“笑容可掬”。这是怎么回事呢?听尼山布衣慢慢道来。

三国人物之深度解读(读三国悟人生)(3)

公元228年,诸葛亮倾全国重兵出军祁山,攻打曹魏。因蜀将马谡言过其实、刚愎自用,而致街亭失守。曹魏大将司马懿率领大军直逼西城。

当时,退守西城的诸葛亮已无一兵一卒可派,情况万分危急。诸葛亮登上城楼,只见东北方向尘土弥漫,魏军已向西城杀来。此时,诸葛亮逃跑已来不及,又无兵力可守城,怎么办?正在为难之际,他忽然想起可以用“空城计”吓退司马懿。

于是,他立刻传令下去,城头旗子一律藏起来,军中不准敲鼓,士兵们不准出来张望。布置好后,诸葛亮命令大开城门,城门口派几个老弱残兵洒扫街道,自己端坐在城门楼上,焚香抚琴,装得若无其事的样子。

这伎俩虽然冒险,但可以用。这是诸葛亮通过分析形势做出的正确决策。俗话说:“诸葛一生惟谨慎”,诸葛亮用兵一向谨慎小心,这点司马懿也知道,所以,司马懿当时做梦也不会想到,诸葛亮会反其道而行之,冒险使用“空城计”;还有一点,诸葛亮知道,司马懿是否知道,历史没记载。那就是司马懿生性多疑,诸葛亮知己知彼,料定司马懿不敢贸然进攻,所以才敢用此计。

三国人物之深度解读(读三国悟人生)(4)

事情的结果正如诸葛亮预料的那样,司马懿怀疑诸葛亮有埋伏,退兵了。

人生如戏,要想成功,全靠演技。诸葛亮的演技开始发挥作用了。

司马懿率大军来到城下,只见诸葛亮在城楼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怀疑城中有重兵埋伏,果然迅速撤退。

此役,诸葛亮没损失一兵一卒,就吓退了司马懿的大军,不仅保住了西城,自己免当俘虏,而且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经典战例——“空城计”,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还创造了一个成语“笑容可掬”,《三国演义》中的原文是这样的:“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

“笑容可掬”意思是满面的笑容仿佛可以用两只手捧取。后人用“笑容可掬”这个典故比喻内心的喜悦自然地流露于外。

诸葛亮面临险境而仍能“笑容可掬”, 大人物做事必定异于常人,可见其心理素质是多么的强大。这就启示我们:做大事者,“每临大事有静气”,要有一种“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强大心理素质。

我是尼山布衣,读三国·悟人生,探寻三国人物背后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