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喜欢的老电影连环画有哪些##历史人物#李商隐是我国唐代后期一位杰出的诗人。他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出生在一个小官僚家庭。

李商隐三首神作(李商隐的一生)(1)

那时,商隐的父亲李嗣任县令,家中只有母亲和两个姐姐照护他,一家人把他视作宝贝,十分珍爱。

两岁那年,李嗣罢获县令职,回到家里。他晚年得子,抱着可爱的小商隐,内心说不出的喜爱。不久,李嗣去浙江任幕僚,一家人都跟随同往。

从此,一家人在浙江度过六年的岁月。这里美丽的山色,深深陶冶着李商隐幼小的心灵。九岁那年,父亲不幸病故。母亲领着他们姐弟妹八人,护灵柩返回故乡归葬。

父亲死后,家境贫寒。幼年的李商隐饱尝生活穷困的滋味,强烈感受到社会的世态炎凉。家境虽然困难,但他并未因此失学,而是从一位堂叔读书,受到很好的教育。这位堂叔曾进过太学,具有多方面的学识修养。

在堂叔的指教和熏陶下,李商隐幼年早熟,古文做得很好。十六岁时,他写了《才论》、《圣论》两篇出名的文章,以擅长古文开始与一些士大夫交游。

后来,李商隐因堂叔去世,求学阶段基本上结束了。这年十一月,天平军节度使(驻郓州)令狐楚聘李商隐入幕做巡官。

令狐楚深爱李商隐的才学,特别优待他,让他跟自己的儿子令狐绚一起读书,并亲自指点,教他做今体文。

李商隐博学而又用功,很快就青出于蓝。在招待客人的宴席上,令狐楚大为赞赏他的今体文做得出色,使他的才名迅速传播。

二十一岁那年,令狐楚供给李商隐服装、盘缠,让他去京师长安应举。李商隐风尘仆仆来到长安。他虽有才学,但因没有巴结逢迎主考官,终于落榜。这给他生平第一次不小的打击。

李商隐三首神作(李商隐的一生)(2)

李商隐返回河南故乡,并到附近的玉阳山、王屋山中学道。后来爆发“甘露之变”,朝廷大权进一步落到宦官手里,文宗处处受到挟制。这时,令狐楚在朝廷做官。李商隐每回来长安,大都要在他家里寄宿。

夜阑人静,令狐楚书房的灯还亮着。他正向李商隐讲述自己对“甘露之变”的态度和对宦官的不满,并透露了上层集团斗争的内幕。

令狐楚的一番话,使李商隐思想上受到强烈震动。他叹道:“如今朝政腐败,国家有何希望!”

李商隐回到自己住的房间,久久不能成眠,于是伏案写下《有感二首》诗,表达了对宦官乱政的愤恨情绪。不久,李商隐从长安回到河南济源县家里,看望并侍奉生病的母亲。

他耳闻目见乡村百姓的贫困痛苦生活,深切感到要革除社会时弊的重要,他渴望有朝一日能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公元八三七年春,李商隐到长安应试。主考官高锴是令狐绚的朋友,由于令狐绚从中推荐,李商隐考中了进士。

这年冬天,在兴元(今陕西汉中市)任节度使得令狐楚病重,李商隐赶去探望。令狐楚嘱他代草遗表。

令狐楚死后,李商隐随其灵柩回长安。一路上,目睹衰败离乱情况,对国事忧心如焚。后来写了著名长诗《行次西郊作一百韵》。

第二年,泾原(今甘肃泾县)节度使王茂元聘他做幕僚。王茂元与曾任宰相的李德裕关系较深。李德裕是当时朋党之争中“李党”的首领。

王茂元与李商隐饮酒畅叙。在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上,两人思想相合,政治见识颇为一致。

王茂元十分赞赏李商隐的文学才能和政治抱负,不久便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成亲那天,王府张灯结彩,好不热闹!

王氏是一个美丽而又聪明的女子,李商隐同她的夫妇感情很好。公事之余,他经常陪伴妻子观花赏月。

李商隐三首神作(李商隐的一生)(3)

然而,属于宰相牛僧孺为首的“牛党”得令狐绚等人,见李商隐入了王茂元幕府,并娶了王氏,十分忌恨,骂他是“背恩”和“无行”。

这年春天,李商隐应博学宏词科,本来已被录取,但复审时,“牛党”令狐绚等从中做梗,却将他除了名。

李商隐很是愤懑。一日,他登临泾州城楼远眺,不禁想起历史上的贾谊、王粲等人物,联想到自己的遭遇,由感而发写诗,斥责猜忌自己的朋党势力。

黄昏凄雨,花榭春残。李商隐倚着庭院的栏杆,呆呆地望着眼前的这番景致。他的妻子王氏十分体贴丈夫的心情,总是宽慰他,但他仍不免自伤自怜起来。

他同妻子回到书房。王氏替他磨墨,他展纸提笔,顿时写成《回中牡丹为雨所败二首》诗,以牡丹遭风雨摧残而自喻坎坷身世、黯淡前途。

直到第二年,李商隐应了吏部考试,并总算通过,被任为秘书省校书郎。在秘书省任职不久,“牛党”中的一些人就将他排挤走,改到弘农县(令河南灵宝县)任县尉。临行前,他向母亲和妻子王氏依依告别。

唐代的县尉是管理一县的治安。李商隐来到弘农县,每天黄昏都要封存官印、点数刑徒。在公堂上,他得知那些捕捉来的“盗贼”大多是迫于饥寒铤而走险的“穷民”时,都给以一定的宽减,不滥施淫威。

不到一年,因为免除或减轻对受冤囚犯的处罚,触怒顶头上司、观察使孙简,李商隐愤而辞去县尉之职。

不久,他回到长安家里。妻子王氏斟酒为他洗尘。他边饮边向王氏叙述自己在弘农县任职的境况。

后来,他又回到秘书省任职。他参加了一次灯红酒暖的盛会,曾作诗道:“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盼望自己的愿望能与朝廷心意相通!

可是不久,母亲因病在长安去世。按照当时规定,需要离官服丧三年。李商隐只得归家守丧了。

他们在长安家里守丧期间,有时夫妇二人去长安街市上走走。他们看到的一方面是表面上的繁荣,另一方面则是行乞的饥民。

李商隐吟了一首“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的《咏史》诗给王氏听,说他已隐约感觉到唐王朝的崩颓之势已成,是“运去”、“力穷”了!

不久,岳父王茂元在讨刘稹的战争中病死。消息传来,李商隐和王氏十分悲痛。后来,他撰写了一篇哀戚的祭文。

李商隐三首神作(李商隐的一生)(4)

公元八四四年,李商隐同妻子王氏离开长安,移家永乐县(今山西芮城)开始过着闲适的乡居生活。

虽然岳父王茂元生前官居高位,家庭富有,但他夫妇俩并不太多依靠王家资助。来到永乐后,他们下地耕种,常常忙到天黑才归家。

春天,他们又在屋前房后忙着植种树木。农村的自然风物使诗人李商隐颇有点悠然自乐了。

这是一个月色溶溶的春夜。诗人李商隐同妻子坐在屋前的树下,两人话叙着植树种田的事,不时地洋溢着欢声笑语。

会昌五年(公元八四五年),李商隐同妻子从永乐迁到洛阳,与弟弟羲叟等住在一起。

同年十月,李商隐守母丧期满,告别弟弟等家人,携同王氏重返长安,担任秘书省的官职。来到长安后不久,王氏生得一子。李商隐喜悦万分,给他取名衮师。

这时,武宗越来越迷信神仙,筑望仙台,吃道士的长生药,以至中毒患病。朝政又蒙上了黯淡的阴云。武宗死后,宣宗李忱继位。他宠信宦官,打击政敌,先后罢逐李德裕及其集团的人出朝廷。

他在京兆府供职期间,晚唐的另一位诗人杜牧在京任司勋员外郎。杜牧的堂兄杜惊是李商隐的表兄,因此他们经常往来。一天,杜牧邀请李商隐到长安一家著名酒店喝酒。两人谈诗论政,说得十分高兴。

他们心息相通,经常互相赠诗。一日,杜牧接到李商隐写来的一首诗,读末句“刻意伤春复伤别,人间惟有杜司勋”时,心情激动不已。杜牧很理解他伤春、伤别诗的社会内容,深有同感。

大中三年(公元八四九年)十月的一天,李商隐收到新任武宁军(徐州)节度使卢弘止的邀请信,要他去幕府任职。

出于对徐州的向往,他欣然动身南下。为了早日到任,连路过古城开封也未曾逗留,只是与在开封的朋友匆匆一见而别。

大约在第二年春天,李商隐到达徐州。幕主卢弘止性格豪迈,加上以前就曾熟识,这次一见面,就格外亲热。

李商隐在徐州的职务是判官,并得侍御史衔。由于卢弘止很推重他的才能和见识,宾主关系很融洽。

这段时期,李商隐写下了一组情调比较高昂的诗篇。由于心境的变化,在他的笔下,幕府的生活也显得舒畅自在了。

可是好景不长,大中五年(公元八五一年)春,卢弘止在任上病故了。李商隐为失去这位知心好友而悲痛不已。这年夏天,他离开徐州北上来到洛阳时,又接到妻子王氏病逝的不幸消息。

他匆匆赶回长安。多年忧患相共的妻子过早地辞世,儿女均幼小,这不能不使他格外悲痛。幸好有亲戚替他照料家务,孩子才有所依靠。

李商隐三首神作(李商隐的一生)(5)

夜晚,等年幼的儿女入睡以后,他仍掌灯枯坐。因怀念亡妻,他写下了许多感情沉挚的悼亡诗。

此间,由于朋友向令狐绚说情,李商隐被补为太学博士,这是六品闲官,平日只是主讲经学、教教太学生写文章而已。

诗人不安于无所作为的闲职,不久就接受了梓州(今四川三台县)刺史、东川节度使柳仲郢的聘请,决心离京远走了。李商隐把子女寄养在亲友家里,依依不舍地离开他们,动身前往梓州幕府。

这是大中五年的冬天。他走到大散关(今陕西宝鸡西南)时,遇雪受阻,借宿在当地农人家里。夜里,诗人做了一个梦,梦中见到自己的妻子在小油灯下为他裁制寒衣。梦醒后,万分伤感。

第二天早晨,大雪仍飘飘扬扬地下着。诗人想起昨夜的梦,便写了一首“剑外从军远,无家与寄衣。散关三尺雪,回梦旧鸳机。”的诗。

李商隐来到梓州幕府,担任节度书记职,柳仲郢待他很好。但是,当时整个政局是那样黑暗,诗人仍不免有身世飘零之感。

这年冬天,李商隐受柳仲郢派遣,去西川(府治设成都)协同审理有关案件。西川节度使杜惊是他的表兄,两人相见,喜出望外。

杜惊陪他前往武侯庙凭吊。庙前的两棵大柏树,传说是诸葛亮亲手种植,诗人见了,十分缅怀诸葛亮的功德。

不久,杜惊调任淮南。感到孤独的诗人写了一首《无题》诗:“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这一年秋天,李德裕的儿子李烨护送其父灵柩归洛阳,途经湖北江陵。柳仲郢命李商隐作祭文,并委派他前往江陵主持祭奠。他抵达江陵,见到李德裕的灵柩,不免百感交集,伤心落泪。

李商隐在任梓州幕府期间,精神苦闷不能解脱,转信佛教。大中七年,他出钱在长平山慧义精舍经藏院创建石壁五间,用金字勒《妙法莲华经》七卷。

大约因为看到李商隐丧妻,生活孤独,柳仲郢打算赐一名乐妓给他。这一时期,李商隐愁郁多病,与外界很少交往。但与著名诗人温庭筠却有通信。他曾写诗两首寄给温庭筠,表达情同手足的感情。

一个深秋的夜晚,大雨哗哗地下。李商隐伫立在门前,望着那夜雨濛濛的巴山,心里不禁思念起远在长安的友人。

李商隐三首神作(李商隐的一生)(6)

他诗情洋溢,来到桌边提笔写下《夜雨寄北》这首名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大中十年春,李商隐离蜀还长安,见到寄养在亲友家里的儿女,不免又想起了与妻子王氏的恩爱感情,心里落寞难受。

不久,柳仲郢调任吏部侍朗兼盐铁转运使,奏请朝廷,任用李商隐为盐铁推官。李商隐大中十一年又启程南京,打算游历金陵、扬州等地。

金陵倚钟山,临长江,有虎踞龙盘的地理形势。诗人来到这里,便为这座古都城的景致所吸引。秦淮河两岸的街市喧闹得很。他有时到茶馆品茶,有时进酒店小酌。这里表面上也是一片歌舞升平。

他来到玄武湖游览。湖水淼淼,碧波荡漾,巍巍钟山倒映湖面,令人留连忘返!然而,诗人是清醒的,他发问道:“三百年间同晚梦,钟山何处有盘龙?李商隐离开金陵,由大运河水路乘船往扬州去。他伫立船头,望着两岸景色,感绪万千。

扬州是当时有名的商业都市,国内各地和日本、伊朗等国的商人络绎不绝地前来经商,经济比较繁荣。

一天黄昏,诗人李商隐来到运河的古堤上。这条长堤是隋炀帝时修筑。堤边的垂杨暮鸦,勾起了他对隋亡史事的追溯。

每当夜阑人静时,诗人还坐在灯下写诗,将游历所见的感受记录下来。《隋宫》、《咏史》等诗篇就是这样创作出来的。

不久,李商隐生了一场大病,在长安的儿子和女儿前来侍候。经治疗休养方才痊愈。一日,有几位诗友来看望他。他倾诉了自己虽有报国之志而无报国之门的悲愤,并将新作的《幽居冬暮》诗给他们看。

忧国忧时的诗人李商隐又病倒了。他在重病中检阅自己的诗文,想到自己的不幸身世,禁不住老泪纵横。

李商隐三首神作(李商隐的一生)(7)

李商隐终于在郁郁中与世诀别了,年仅四十六岁。他一生穷愁,没有留下什么家财,可是却留下了六百多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当时,有一位不大知名的后辈诗人崔珏,写了两首《哭李商隐》诗,把他比作黑夜中的“灯烛”,认为他有“凌云万丈才”,他的姓名和他的文学遗产将长留人间!

李商隐是我国唐代后期杰出的文学家。他幼年好学,十六岁就写出《才论》、《圣论》名篇而成名。由于宦官乱政,朝政不稳,李商隐的才华和政治抱负一直得不到施展,加上朋党之争,严重影响了他的前途。他经常接触民间,当他出任地方官吏时,尽量解决一些民间疾苦,但是他的力量总是微薄的。他只活了四十六岁,一生穷愁。可是他留下了六百多首脍炙人口的诗篇。他的诗句:“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正是他一生的写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