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时,有一段时间非常喜欢台湾女作家简媜的散文。

简媜一苇渡江(细读简媜领悟人生)(1)

简媜作品集

偏爱简媜,是因为简媜的散文一扫大多女性散文软语缱绻的温柔,而代之以强劲刚烈的英毅;不是仅局限于琐碎的锅碗瓢盆,而是于饭蔬饮水中洞察生命底蕴;不是单纯的风花雪月,瞬间灵感,而是借寻常花草窥见天堂之门。

“其虽为女性,但其文却有着男性作家所不及之大气。”

她的文字,不同于大陆女性作家毕淑敏的拙朴宽仁,楚楚的恬淡简明;也不同于台湾稍前期张晓风的风神灵秀,琦君的沉静温柔。总之一句话:她是自己的。

《渔父》:恋父情结

简媜的散文作品中,最触目惊心的是“越轨”的胆略。

这份胆略常使人联想到上世纪 三十年代才情别异、“天籁感”极强的女作家萧红。但与萧红大手笔地直书苦难的民族、苦难的女性不同,简媜更善于从人们熟知的新天地中挖掘更深层次的女性潜意识,对爱情、婚姻、人生的深刻理解,对生与死、因与果的敏锐参悟。

而最为成功的她大胆而深入地剖析了“恋父情结”——这块以前的女作家所不敢冒然闯进的“禁区”。但她又绝不同自然主义的原始描绘,又不同于一些女作家私语化的露骨渲染,她的成功之处在于极好地把握住了分寸,决然没有生理层次的描摹,也无意冲破伦理的樊篱,作惊世骇俗之语。

简媜一苇渡江(细读简媜领悟人生)(2)

简媜写父女感情入木三分

其代表作《渔父》是一绝好的例证。散文为纪念女作家年少时亡故的父亲而作,父女之间那生死不渝、刻骨铭心如鲜血般浓烈的情感,是贯穿文章始终的一条线索。未出世前父亲的殷切期盼,初生时的尴尬谋面,童稚期女儿的躲藏与期待,稻田里思念生父的一腔企愿,鬼月里的无边哀痛,一幕幕,都在简媜貌似平静的话语中浮现了。对亲人的无尽渴望,对死者的无边思念,交织成亲人起死回生的一场痴梦。

三世情愫,终凝作开棺时亲人恬然地安卧。

“如稚子的酣眠,如人夫的腼腆,如人父的庄严。”

或许这便是至亲男子给女性的特有感受吧!死亡的阴影,虽隔开了亲人间的空间距离,却隔不断绵绵不绝地对父亲的爱慕与依恋。

从这个角度来看简媜的“恋父情结”,来看她将父亲称为“遗世而独立的恋人”,我们便不能不感动、理解并慨叹了。

《四月裂帛》:生死纠缠

与《渔父》呈双峰并峙的另一篇代表作品是《四月裂帛》,也同样接触到爱与恨的眷恋,生与死的纠缠。

“深情即是一桩悲剧,必得以死来句读。”

主人公是长她十五岁的刚刚病逝的情人。这或许又会被人追溯到作家对父执和兄长渴望的“恋父情结”。但其实,无论是父亲,还是情人,都不是作品的第一主人公。对生与死的沉重、生命意义的提问犹如梵高的向日葵花,漫天遍野地铺垫进来,掩盖了情人瘦削苍白的面庞。

简媜一苇渡江(细读简媜领悟人生)(3)

爱与死的纠缠被简媜写得淋漓尽致

这便是简媜的过人之处,她善于将一种浓得化不开的情感以平淡的话语表达出来,将自己对婚姻、对生命意义的见解灌注其中。但她又擅长把这种复杂的情感表现得既淋漓尽致又有所节制,使我们阅读文字时,既不由自主地被深深打动,又能理性地积极思考,与文中的人物对话,对文中的事件评判,从而有所惮悟。

清灵而厚重的文字

当然,简媜不仅在内容上大胆出格,讨论生死禁地犹如后花园。而文字中呈现出的那多样的形式、多变的风格、清灵而厚重的语句、坦荡直率的抒情笔调,也是吸引读者的一个重要方面。

她早期的散文作品《石径爪痕》,《鹿回头》,《文字自动贩卖机》,《与岁月同等心跳》等,或诗意,或凄婉,或俏皮,或哲理,无一不令人耳目一新,不忍释卷。而《浮在空中的鱼群》、《胭脂盆地》等作品转向都市生活观察描写;至后期《女儿红》、《红婴仔》则是从女性、乃至母亲的状态与心理出发,去探讨女性的生存与生命的意义。

简媜一苇渡江(细读简媜领悟人生)(4)

简媜的散文适合于下午茶

细读简媜,适宜于下午。在清茶的袅袅烟雾中,你会看见一个透明的简媜,或长剑陆离,铠甲璀璨;或布衣长裙,娥眉淡扫,带着壮士断腕的坚毅,带着参透众生的敏锐,一路悲歌而来。

细听这歌声,或许你会有所感触,有所领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