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史记·越世家》中的“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这是范蠡离开越国后到了齐国给大夫文仲的一封信中所写的,但文仲并未离去,后世将其简化为“兔死狗烹”,比喻给统治者效劳的人事成后被抛弃或杀掉,古代历史上诸如此类的事不在少数。

那么范蠡和文仲两个人的结局是怎样的呢?范蠡功成名就之后急流勇退,在民间隐姓埋名,成为了一方富豪,一直活到九十岁的高龄,安享晚年,得到善终;反观文仲,他虽称病不上朝,但还是被人向越王进谗言,说他意图谋乱,越王只赐了他一把剑,意欲他自行处决,文仲自杀。由此可见虽为开国功臣,但统治者还是会毫不心软,只要统治者觉得威胁到他们的皇位和权力,那么就算是无罪也要以“莫须有”的罪名处决。

刘邦统一天下的关键点(如果不赶尽杀绝)(1)

幸得对于越王勾践的复国大计中只有范蠡和文仲两位重臣,若是有一批开国重臣的话,恐怕这一批都会被处死的,除非像范蠡那般,早早离开政治中心,勾践觉得他没有威胁,这才放他离开,此后也没有再追究他的麻烦。汉太祖刘邦、宋太祖赵匡胤、明太祖朱元璋等人皆是如此,即便他们都是一代伟大帝王,但还是避免不了对权力深深的渴望和极强的掌控欲。

刘邦是真正从市井发家的皇帝,刘邦起事后,最初的兵力只有两三千人,但是经过多年的发展,在刘邦这样一个杰出优秀的政治家、战略家和指挥家的带领下,很快他的势力就发展到可以和项羽比肩。秦二世二年,刘邦带着军队入关灭秦,被分封为汉王,随后发生了楚汉之争,最终在垓下之战,双方一决胜负,项羽彻底败亡而自杀。

刘邦统一天下的关键点(如果不赶尽杀绝)(2)

在这一系列的重要决策和战争中,刘邦的能力突出是不可置否的,但刘邦能够如此顺利一路高开,这与他手下的谋士和武将是离不开的,这一点刘邦也是承认的,即位的同年六月,他在洛阳南宫的庆功宴上,总结了自己取胜的原因——

“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论抚慰百姓供应粮草,我又不如萧何;论领兵百万,决战沙场,百战百胜,我不如韩信。可是,我能做到知人善用,发挥他们的才干,这才是我们取胜的真正原因。至于项羽,他只有范增一个人可用,但又对他猜疑,这是他最后失败的原因。”

刘邦统一天下的关键点(如果不赶尽杀绝)(3)

刘邦登基称帝后,他进行封赏功臣,但因为功臣太多了,一年多了, 也没有得出个定论,刘邦首先封萧何为酂侯,又封张良为留侯,不止这两位,他封了许多位异姓王。但随着掌握皇权的时日渐长,刘邦对昔日功臣的猜忌和疑心越来越重,因为这些异姓王都有自己的封底,他们都有自己军队,有的人甚至已经起了反心。

刘邦统一天下的关键点(如果不赶尽杀绝)(4)

那么汉朝有这么多的异姓王,最终会成为第二个春秋战国吗?曾经的周天子实行分封制,分了许多位诸侯,势力大大小小,等到周王室衰弱后,他们开始斗争吞并,毕竟各位诸侯王可不会认为天子是天定的,那只有无权无势的老百姓才会这样认为,而手握兵权的诸侯完全可以篡权夺位,取而代之。秦朝的秦始皇虽然废除了分封制,推行郡县制,但长久以来人们形成了“士无常君,国无定臣”的思想。

后来刘邦消灭韩信、彭越、英布、臧荼等异姓诸侯王,但又分封了九个同姓诸侯王,似乎同姓诸侯王又比异性诸侯王来得可靠,他们会守护自家的江山,到时候也不会江山易姓,但其实不然,该发生的叛变战乱还是会发生的,汉景帝时期发生的七国之乱,平定后,削弱了诸侯王的权力以加强中央集权。

刘邦统一天下的关键点(如果不赶尽杀绝)(5)

后来西晋时期的八王之乱,更是葬送了西晋王朝,间接导致了中原地区将近三百年的分裂,即便隋朝一统天下, 但也只是短暂的统治时间,杨广与当时的太子杨勇争权夺位,他让隋文帝废掉了太子,随后五弟杨谅起兵造反,最终当上了残暴的隋炀帝。北宋时期的开国皇帝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他通过一次酒宴,以威胁利诱的方式,五弟杨谅起兵造反,最终当上了残暴的隋炀帝,要求高阶军官们交出手中兵权,因为赵匡胤就亲身经历过,手握重兵的他反叛成功,来日也总会有跟他同样的人,所以赵匡胤以绝后患,甚至是重文抑武。

朱元璋对待权臣的做法与刘邦有些相似,他有一大批的开国功臣,这让他的猜忌心加重,在位期间,丞相胡惟庸和相关官员都被处死,以后不再设丞相,后来又处理了胡、蓝两案,前后处死四万人,这样的惨案在历史上也是很少见的。

刘邦统一天下的关键点(如果不赶尽杀绝)(6)

所以说,历史上有着雄才大略的帝王他们都能够通过各种方式加强中央集权,他们对于人心看得十分透彻,知道任何人都有野心,他们当初就是凭着野心登上帝位的,那么日后也会有人因为野心想要谋权篡位,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先下手为强,刘邦除掉异姓王,就是害怕重蹈相隔不久的周王朝的覆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