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黑龙江村庄出没的东北虎,到杭州动物园出逃的金钱豹,安徽河南老虎伤人,今年春末夏初之际,野生动物频频闯入人类世界。

媒体报道称,根据卫星跟踪项圈显示,近期放归山林的“完达山1号”野生东北虎已进入吉林省天桥岭辖区 。

在接受武汉晨报记者采访时,中国猫科动物保护协会创始人、理事长宋大昭指出,“完达山1号”的放归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案例,他也提出,如何与它们共生共处,是每一个现代人类都应具备的素质。

安徽蚌埠老虎伤人(安徽河南老虎伤人)(1)

【1】野生老虎进化到今天,早就知道要避开人类

武汉晨报:为什么我们选择将“完达山1号”放归山林?

宋大昭:这只老虎刚出现的时候,我们就基于几点判断,它应该是一只被野放的老虎,而不应该是被抓起来的:首先它一只非常健康的一只公虎;另外,从它的状态看,它应该是一只年轻老虎处于扩散、寻找自己领地的状态,在这个过程当中,它出现在了人类社区的周边,其实是自然界一个是非常正常的现象。以后随着生态保护工作做得越来越好,老虎出现的几率其实是会越来越高的。

把它抓住后,我们当时也是再三强调,这只老虎其实是没有任何理由是被留在动物园里的,应该让他回到野外去,这样才能让它作为一只野生老虎,一个食物链的顶级物种,去行使它的生态功能。

老虎这种大型捕食者在野外其实是非常重要的,它会在很大的一片区域里面去控制动物的数量,比如说鹿、野猪,所以它是起到非常重要的调节生态系统的作用的。这个作用只有在野外才可以实行。所以我们说放归山林,就是这只东北虎最好的结局。

武汉晨报:放归的过程需要注意什么呢?

宋大昭:放归地点是我们需要非常谨慎地去挑选的。比如说你不能把它放到一个现在正有雌虎、且带着小老虎的这种地方,那外来的一只老虎就可能会和原来在那的老虎打架、也可能会把这些小老虎咬死。这类情况如果是自然发生的倒是没问题,这是一个自然的现象,但如果说形成一种人为的干预,就属于人为影响了大自然的种群结构,这是不对的。

但你也不能把它放到一个完全没有食物资源、或完全没有老虎种群的地方去。一只公虎在建立自己领地的过程当中,会需要几个条件:首先,需要栖息地足够大;第二,需要这个地方的猎物是非常丰富的——比如说要有非常多的梅花鹿、野猪,狍子,才能让它通过捕猎活下去;另外,对于一只公虎来说,这里还必须要有雌虎,因为老虎是有繁殖的需求的,只有有雌虎的地方,它才会真正定居下来。而且在这个过程当中,还要避免进行近亲交配,这样才能够保证一个健康的种群。

另外,还要选一个离人类比较远的地方放掉,因为他接下来还是会四处游荡、扩散,有可能再次靠近人类村庄的。所以在放归时,我们就给他带一个定位项圈,一是了解他的动向和轨迹,以便提供足够的预警;其次对我们研究东北虎的生活习性也是重要的一种手段。

武汉晨报:完达山1号所被放归的黑龙江省东南部的穆棱林业局有限公司施业区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宋大昭:那里不在虎豹国家公园里,但过去曾经有过好几次老虎出没的情况,所以它有老虎,但其实还没有建立起完整的老虎种群,所以它是比较符合我说的放归栖息地的条件的条件的。而且那边离俄罗斯最大的生态保护区也不远,也就是说,这只老虎在今后的跨境行动中,可以活动的空间是非常大的。

武汉晨报:有人担心放归的“完达山1号”会继续袭击人?

宋大昭:首先,“完达山1号”其实就从头至尾除了那一次受了惊吓、扑了人以外,其实没有展现出任何对人的攻击性。其实,这是完全符合一只正常的野生老虎的习性的,野生虎豹其实是没有主动攻击人的欲望,没有哪只老虎是有主动攻击人的习惯的。野生老虎进化到今天,早就知道要避开人类。

今天我们碰到老虎碰到得少,所以会大惊小怪。其实这种情况不管是在俄罗斯还是在印度,都是大家司空见惯的一种现象。

俄罗斯有500多只老虎生活,而在俄罗斯的远东也生活着很多的人类,为什么同样的出现了中国的问题,为什么在俄罗斯从来不会有这样的担心、这样的事也不会上社会新闻?因为他们知道与野生动物自洽相处之道。大家在谈到老虎时,谈到的第一个问题永远不会是这只老虎会不会吃人。

武汉晨报:像杭州的金钱豹,在媒体报道中几次与人类狭路相逢还是没有伤害人类。

宋大昭:动物园里养大的动物就是另一码事了——它的行为习惯、思维方式都跟野生的豹子完全不一样。它没有捕猎的能力,也不知道要去躲避人,当然更加不会具备袭击人类的心理,因为它就是被人养大的,它对人的所有的认知就是:给他吃的。但是一只野生的豹子,他从小就和妈妈学捕猎,它所学会的也是怎么避开人、怎么离人远一点。

【2】野生动物保护其实是做环境保护所要实现的目标

武汉晨报:除了怕人与否,动物的野生和圈养还有什么区别呢?

宋大昭:其实大型动物在野外,首先是要捕猎的,它要知道到哪去找猎物、知道怎么去制服猎物、知道怎么去隐藏猎物,不让别的动物吃到,这是它作为食肉动物的天性,而动物园的大型动物不具备这个技能。

第二,我们知道中国的这些大型猫科它其实都是独居的。所谓的“一山不容二虎”,野生老虎、豹子会建立起自己的领地,只容忍它的配偶或雌性在这里面出现、而对于会和它争夺求偶资源、繁殖机会的同性极度排斥,如果有,那一定会打架到一只把另一只赶走为止。而在动物园,里一群老虎或豹子养在一起,这在野外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武汉晨报:从对动物的生长有利的角度来看,动物的野生和圈养,有一个一定哪个更好的二元定论吗?

宋大昭:一只圈养的动物,如果只是从生理的角度来说,你可以让他长得很健康,比如说老虎在圈养的条件下可能能活十五、六年,甚至二十年都是有可能的,但是在野外的话,老虎可能活个十年就已经死了。

但是这个东西不能这么比,一只野生动物我们说它驱动的价值在哪里?就是第一,它自由;第二,它在生态系统里面有非常重要的生态调节功能。

一只老虎或豹,会去控制森林里食草动物的数量,食草动物的数量又会影响到整个森林里面植物的构成,最终会影响到整个森林的变化,这种作用是在圈养的条件下永远无法获得的。

所以保护野生动物的意义其实并不是让某一个个体、或让某一个物种活下来,那是没意义的。野生动物保护其实是做环境保护所要实现的目标。

武汉晨报:杭州跑出来的三只金钱豹,有人就说干脆就让它放归山林,一直在野外自由生活,你怎么理解?

宋大昭:野外放归是一个非常严肃的或者说科学的事情。豹子出逃是一个个例,圈养的豹子跑出去,你让它一直呆在野外干什么呢?一定要打消这种浪漫主义的想象,这片山林里没有种群、没有足够的猎物、也没有繁殖机会,所以它还是要到处乱跑,很快也会因生存资源的匮乏而死掉,所以是要把它抓回来的。

武汉晨报:对第三只的搜捕工作还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宋大昭:我觉得一直找不着、到现在再继续搜捕的意义已经不大了,因为豹子一定是要饿死的。

首先,整个中国的华东、华南地区已经几十年没有野生豹出没的记录了。这是为什么?由于环境的破坏、大量的打猎,以及现在依然有的盗猎,使得这些年,华东和华南地区的山林环境,已经无法支撑豹子这类大型动物的生存。它地方也不够大,猎物也不够多。

其次,这个豹子圈养长大,是不具备野外捕猎能力的。它可能依靠本能、偶尔会抓住一些老虎青蛙之类的小动物,但是对于豹子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当野生豹子在那里都无法生存的时候,你怎么可能想象一只圈养的豹子能够到野外活得下来?就好像把一个小学都没毕业的小孩放到了社会上,让他去独立生存,这是根本活不下去的。

所以过了这么多天,我觉得已经不用再找了,多半已经饿死。即使是它现在还没有被饿死,也是就撑不了几天的事儿。野外的环境是非常的残酷的,更何况那个地方各个方面都不能满足豹子活下来的需求。

武汉晨报:如果饿死在山林里,会不会还会更难找一些?

宋大昭:不好找,现在天又热,可能很快会腐烂;而且他一定会躲到一个非常隐秘的地方去,可能就悄悄地在哪个灌丛里死掉了,这根本就没法找。

【3】面对虎豹不应靠着太近拿手机去拍

武汉晨报:有人说看到老虎等野生动物是生态环境变好的体现。

宋大昭:首先这一只老虎的出现是一个随机事件,其实并不能说明生态在变好。但随着生态保护的加强,老虎、豹子的数量的确会变多,它的种群扩大,那么最终就一定会有一些年轻个体扩散出来,也就是说,人和虎豹相遇的几率在未来一定是攀升的。

武汉晨报:这是不是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命题,要求我们要学会如何同这些出现在人类周边的野生动物相处。

宋大昭:我们普通人做好心理素质建设,应该有相应的支持。对于豺狼虎豹的态度就应该像现在我们教自己的孩子:过马路要看红绿灯,否则可能会被汽车撞死,但是我们不会因为汽车会撞死人,就说这个东西特别可怕,我们应该学会的是如何面对它。

面对虎豹也一样,我们应该知道相遇后怎样做是正确的,怎样才能避免冲突。比如说不要大呼小叫地逃跑、比如不要靠着太近拿手机去拍,或者不要看到后、一大群人围上去把它轰出来。

这些是很系统的知识。其实在过去千年里,我们的老祖宗都是知道在大自然怎么跟野生动物打交道的,只是这半个世纪以来,因为现在这些保护动物濒临灭绝,我们才把这个常识忘掉了。

武汉晨报:目前,我们人类看到这些动物的机会更多是在动物园。但随着人类进程向前发展,可能在未来有一天,我们跳出动物园去认识动物、和动物相处吗?

宋大昭:这个完全有可能。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动物园,应该承载的几个功能:科研、保护和科普。而现在世界上的一些大型国家公园,其实还提供了一些游戏功能。我们现在可以到野外去真正与动物相处——比如去非洲看狮子、看猎豹;比如到云南看大象;比如在北京的西山野外环境中看莽禽,这些都是我们去跟动物打交道的另一种可能。

动物园它可能会一直存在下去可能,但是我们现在了解野生动物的方式,绝对不会是仅限于动物园这一个渠道。

武汉晨报记者 裘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