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江镇史馆自开放以来,参观学习的干部群众络绎不绝。镇史馆第四单元传统村落中陈展有卢光稠及康王庙等图片内容,对历史饶有兴趣者驻足而观、留连忘返。
那么,唐江历史上的康王庙供奉的是哪位康王呢?
历史上,唐江有三座庙供奉康王,分别为卢屋村青龙观红庙孜、石板头沙角庵和唐南村鹿鸣镇。这三座庙除祭祀康王外,还会祭拜其他的神明和菩萨,反映了一种民间多神崇拜的文化现象。
从掌握的资料来看,全国许多地方有康王庙,所祀者也有不同。如广东东莞石排镇、高埗镇的康王庙,海口市新安村中的关康庙,所祀者均为北宋抗辽名将康保裔。广州市有康王直街、康王上街、康王下街,因康王庙而得名。此康王也是指康保裔。康保裔在抵抗辽兵牺牲后被封为“威济善利孚应英烈王”,后人尊称为康王,其忠心报国的英雄气概为后人所敬仰,全国各地建有众多康王庙,尤以江南一带为甚。兴国县均村乡坪源村祀奉的康王却是唐代抗击叛军守睢阳而牺牲的张巡。南康市唐江镇康王庙,又称石角庵,祀奉的则是卢光稠。浙江湖州妙西镇饮马池山上存有一处康王庙遗址,据传曾是康王赵构避金兵追杀而避难的地方。
南康市唐江镇康王庙
有客家文化研究者认为,赣州的二康庙、三康庙可能与康保裔、卢光稠无关,反可能与宋高宗最终未对赣州屠城有关。宋建炎三年(1129年),金兵南侵。七月,宋高宗赵构请隆佑太后至江西,端明殿学士藤康和吏部尚书刘珏二人同行,杨惟忠带兵万人护送。当时,金兵攻陷袁州、抚州等地,藤康等仓促护送太后逃至吉安。金兵紧追不舍。隆佑太后连夜乘船溯赣江而上,天明至泰和,船工造反,卫兵溃散,藤康亦逃跑了。刘珏率领卫士护送太后从万安上岸,经陆路逃到虔州(今赣州)。太后到虔州后,由于当时虔州府库空虚,无钱发放,随从士兵倚势欺压百姓,用沙钱(一种薄而粗劣的小钱)购买东西,百姓不卖,士兵就殴打百姓,并肆意纵火,烧杀抢掠。为遏制太后卫兵的烧杀抢掠,虔州富豪陈新等人率领数万人由梅林向赣州城进发,赴难请愿。手无寸铁的请愿百姓,在全副武装的士兵夹击下,死伤惨重,陈新中流箭而死。次年三月,太后归建康。绍兴三年(1133年),岳飞奉令到虔州镇压农民起义,高宗对陈新率众请愿震惊太后一事仍耿耿于怀,密令岳飞对虔州实行屠城。岳飞再三请求宽赦,方得允准,虔州百姓方免于灭顶之祸。后赣州人民深感高宗赵构、岳飞的恩德,在地方乡绅、文人雅士的倡导下,官绅士民建庙祀奉至高无上的高宗赵构,庙号便用了赵构即位以前的封号“康王”。
作者张文兴在《康王庙的真正来历》一文中提到:南方康王庙众多,尤以赣州周边最多,缘于康王张熙后裔世居赣州,宋元明时在商业上都获得了重大成功,于是沿商路大建康王庙作为自己的会馆,以便商旅。要早于国内其他商帮的会馆。康王有祖孙三代,唐岭南五府节度经略处置使康爷康公康王,为唐天宝年间的十藩镇之一。自从陆上丝路断绝以后,康爷大力发展海运,开拓了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可搜张九皋神道碑记),同时让岭南从边远的蛮荒之地变成了国际贸易的前站,奠定了以后广州港的地位。也因如此康爷康公康王被百姓敬奉成了五道财神,有谚:“闲时唔装香,急时问老康”。由于是节度使身份也是将军、元帅,以后又有了真君的名号。康爷生诞正月初五,康公七月初七,康王十月初十,共享民间初一十五香火供奉,一般杀阉鸡酬神。康王在赣州(今建春门附近)有驻节地,黄巢之乱后被卢光稠所据,康王张熙(第四代)率部属避居吉赣之间的山区。其后人中的旌阳张氏利用赣江水运的便利,开启了上千年商业活动,历朝历代都有富甲一方的存在,其中木材、米、茶油、盐、糖、瓷器、海药、丝绸、铜,尤以瓷器、盐、丝稠的贸易时间最长,获利也是最多的。也正因如此才留下众多康王庙,康王庙明代修建了最多,缘于明代,张氏是大盐商,是盐帮中赣州帮的首领。才会在赣州城内建头康(康爷),二康(康公),三康(康王)三座康王庙,还在祖坟水西水南以及商路和一些重镇上建有康王庙。在顺化老家也有家庙和康公堂以及康王原祠继志堂,家庙(康王庙)土改复查时被毁,康公堂康王原祠年久失修,九十年代损毁。康王张熙原祠最后一次重修时还是在咸丰年间,先祖采臣邀同宗一起重修并购祭田一百六拾余亩作为春秋两祭以及助学之用,其中太公出了三千两白银。由于历史久远,康王庙被误认为是周康王,楚康王,康保裔,宋康王赵构,甚至卢王光稠。据族中见过家庙神像的人描述,康爷康公康王共有三个,一个红脸,一个黑脸,一个金脸,有一个拿剑,一个拿锤子,还有一个是拿胡叉的,我想是海王叉吧但我相信这是有寓意的。之所以写这篇文章是为了正本清源,也是自己作为康王后裔的一种本份。
查资料得知,在今南门口的赣南剧院原址,即是原头康庙的地盘。头康庙、二康庙、三康庙三者之间的联系之迷,赣州康王庙供奉的康王是哪几位先人或神灵?有待后人来解。
今天周日休假,查阅更多关于“康王庙”的记录如下 :
据《鄢陵县志》(民国二十五年版)载:“康王庙在县南十里许。乡人相传,宋高宗南渡经此,因建庙以祀”,村亦因之名。庙原在村南端,建国后废,相传始建于明;清乾隆和民国初年间均有重修,为三间瓦房建筑,其木刻门联为:“出北国神鸟引路,回南朝泥马渡江”。庙西侧20米处今仍有一圆土柱,众称“栓马橛”,传为康王渡河后栓马之所。村西北300米处原有一冢,称“泥马墓”,1966年后废。村南200米处原有一崔府君庙一座,占地10余亩,今尚有遗址残留,遍地砖渣、瓦砾皆是。
据1985年编《南康县志》记载;“沙角庵位于唐江镇红旗路石板头街618号,占地面积700平方米,长方形,面阔13米,进深32米,高 8米,建于明代。全庵为砖木结构,悬山顶,坐东朝西。”大门保持了原貌,正面门楣石刻横书“中流砥柱”四个大字,两端饰有人物、花卉、龙凤等图案的木雕,两侧为红石门框,上联为"据章江上游哈陂襟绕梅江静",下联为"奠衡庐正脉犹障屏开庾徼深",大厅顶部饰有彩绘,厅内排列有康爷、罗汉等神像。上世纪60年代以前,每逢重阳节,这里会举办庙会,人们走高跷、玩狮子、舞龙灯,极其热闹。
据传,明代王阳明先生在虔州执政时曾亲笔题“中流砥柱”四字,至今犹存。
另相传宝台山寺唯存古台时,由于江水冲刷,江边土地流失,附近村民饱受其苦。后一出家人恢复寺庙,殿门上刻“中流砥柱”四字,此后一带悉得安宁,“中流砥柱”这个木雕牌匾存留至今。又有当地
的老人说宝台古寺两边的大榕树上有凤凰在上面栖居过,榕树底下有 个岩洞,洞尾一直通到龙华。当地的渔人曾在夜晚看到岩洞里发出七色光华。
寺内仍保存有三块清代石碑,其字迹皆清晰可见。其中乾隆二十四年《重修康王庙宇碑记》是一功德碑,载满了300名左右的捐助者姓名,其中有唐江卢氏宗祠、唐江本地盐埠、镇江丹徒赵某、徽州人士作为出资方,捐助者姓氏有卢、罗、李、饶、赖、陈等,当时住持僧一悟,修庙距今近 300 年;乾隆五十四年的碑名为《南康忠武节考》,主要记载了南康英豪史事,其中有苏东坡“云神在天下,犹水在地中”之句。撰写者属于本地大姓卢姓;同治元年石碑《重立天后宫尝事小引》,也是一捐助者功德碑。
《南康地名志》清同治十一年南康地图(1872 年)图中清楚看出,在雨坛岭下,弯弯的河边上石角庵处,有一座气势宏伟的寺庙,为宝台山寺。
民国年间,庙宇凋零,僧众星散,宝台古刹,被改为警察署,建国后变成民宅。2005 年,八旬高龄的江西省武宁县凤凰山弥陀寺方丈传开老和尚回到唐江筹建宝台古寺。在唐江镇政府与广大护法信众的帮助下,大雄宝殿落成开光。
又据《吉安民俗》记载:安福洋门乡上街梁氏,据其谱载,该梁氏于唐贞观年间(627—649)肇基,乾隆二十五年(1760),族人梁宗洵所修梁氏族谱中收录《共祀福神刘康二王轮流案临记》,文载:“福神者何?所以护国佑民,彰善瘅恶也。兹神维何?曰兴祚、曰灵佑,生自汉唐,有功神稷民生也。功既遍寰宇,何为于此祀之?福我族里也。户口稠密,因而分案,分香火,分朝谒,分山界也。粤稽二神,兴祚王刘,汉帝苗裔,文德纪大常。灵佑王康,唐朝敕封武功,功垂竹帛。仪容各殊,灵显如一。叩祷祈求,无不立应。我族历世数十,历年千余,康、刘比邻,展转姻好娅,就地接壤,共为一案。每逢正二两月初十,鼓乐旗伞,牺牲香楮,以将事舆神,上下值年交递,从古已然,于今为烈。捍灾御患,迎祥接福,惟神是赖。语云,生有功德,殁祭于社。士庶祖先之后,虔祀里神,犹省会郡邑有城隍之义云。”康王菩萨,乡间俗称康爷,就是吉安民间尊崇的福主菩萨。相传,康王最亲近百姓,游街时,要是你能摸一摸康王菩萨,这一年中康王菩萨一定能给你带来好运。其生日是农历七月初七。不过给康王祝寿的时间,自古来是在七月六日晚,每家每户派人前往康王庙祭祀,祝寿。初七那天,扛康王菩萨游街。
遂川一带,旧时商人都崇拜康老爷,因为康老爷公正。遂川黄田庙供奉的是康王,买卖时商人喜欢到黄田庙过秤,让菩萨监视。曾经有一位行骗者被康王惩罚,使他脚痛,直到他恳求康老爷并请道士打醮悔过,方才痊愈。
青原区富田陂下村也有一位康爷菩萨,又叫他康保裔。村民传他是八步雷神之一,是专掌舟船的神明。陂下临富水,旧时依靠河水交通,对舟船的依赖表现得突出,所以村民供康爷菩萨为河神、护船神。
康王菩萨在民间传说中,他既是保平安的神,又是保发财的神。他性格好,平易近人,不像有的菩萨动不动就发脾气,稍微不注意,人们就受到惩罚,人们往往敬而远之。康王菩萨可不一样,很随和,能与老百姓打成一片。
唐江石板头旧时的康王庙,一侧是水运繁忙的犹江,一侧是商贸繁华的古街。为了迎合来往商人、四方民众的神明信仰,唐江石板头康王庙供奉的菩萨到底是康保裔、张熙,还是赵构、岳飞或是卢王光稠,都不重要了。或许在特定的某段时期,这些人物都相继是神案的主人公,他们都是这一方水土的保护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