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一辈子》作为老舍先生的代表作之一,这部小说问世近70年来从未被搬上过话剧舞台。而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著名导演李六乙于2006年12月24日,将《我这一辈子》作为话剧作品,首次搬上了首都的话剧舞台。回首当年看今天,这不仅使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成为第一个将《我这一辈子》呈现在首都剧场舞台上的剧院,也成为了当年第一个为话剧百年献礼的剧院。

北京人艺 谢幕(回顾北京人艺我这一辈子首登舞台)(1)

老舍与北京人艺文献图片

北京人艺 谢幕(回顾北京人艺我这一辈子首登舞台)(2)

记得那是2006年12月29日晚上,记者光临首都剧院观摩根据老舍著名中篇小说改编的话剧《我这一辈子》,虽然这已经是该剧首登首都剧场舞台后的第六场演出了,但是剧场内依然座无虚席。当晚,这部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著名导演李六乙改编、执导的又一部老舍经典作品,也再次引起了首都观众们的浓厚兴趣。

北京人艺 谢幕(回顾北京人艺我这一辈子首登舞台)(3)

我 仇晓光-饰、巡警-李士龙-饰

当天晚上,走进首都剧场,映入人们眼帘的是为纪念话剧百年而展示的一组老舍先生与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创作相关的珍贵历史文献图片。这一下令还没观摩的观众们,强烈感受到了一种老舍与人艺其传世经典艺术魅力的氛围。

北京人艺 谢幕(回顾北京人艺我这一辈子首登舞台)(4)

掌灯人 左起:钱波、马星耀、李金哲

在当晚的演出前,记者有幸采访到导演李六乙,请他谈谈有关这部作品改编创作的相关情况,李导欣然应允,于是在有限的时间里,李六乙导演谈了他对此剧的一些感受。

北京人艺 谢幕(回顾北京人艺我这一辈子首登舞台)(5)

剧中人妻子(李珍-饰)

“这部戏是为了纪念老舍先生创作的这部作品发表70周年和逝世四十周年以及‘话剧百年’而专门制作的。老舍先生对北京人艺功不可没。应该说,老舍先生对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贡献是非常巨大的。我个人认为,在纪念话剧一百周年时排这个戏,不单纯仅仅是排部戏,而是对老舍先生的一种纪念和怀念,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

北京人艺 谢幕(回顾北京人艺我这一辈子首登舞台)(6)

妻子 彭雯妮-饰、秦丽-饰

“这部作品虽然诞生于七十年前,但我个人认为在当代仍然非常有价值和意义。尽管这是老舍先生写的那个时代一个普通巡警一生的一辈子生活,但我们却能从他的身上,看到我们现在生活的一些问题。这就是老舍先生作品的当代性。”

北京人艺 谢幕(回顾北京人艺我这一辈子首登舞台)(7)

剧中人巡警中 米铁增-饰

“所以说,尽管这是七十年前的作品,但是我觉得它的当代意义也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个戏里不仅仅是还原于那个时代的一段历史,更重要的是怎样和我们当今的生活紧密联系?让这部作品真正具有经典的价值和意义。”

北京人艺 谢幕(回顾北京人艺我这一辈子首登舞台)(8)

剧中人女儿-(陈星-饰)

“从戏剧艺术的创作角度讲,这个戏我个人认为对北京人艺今后的剧场舞台艺术也具有相当大的意义和作用。主要体现在戏中的就是对表演的一种新的阐释和要求。因为我们都知道,在中国的戏剧表演方法理论中,我们基本上都是遵循的斯坦尼斯拉夫的体系。”

剧照精选(摄影:冯赣勇)

北京人艺 谢幕(回顾北京人艺我这一辈子首登舞台)(9)

“尽管进入八十年代以后,有了布莱西特的进入以及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但是真正形成中国话剧的表演方法还没有。虽然我们的一些戏剧大师做了非常大的努力和尝试。但我个人认为,作为我们这一代年轻导演必须要在这方面做出自己的努力。”

北京人艺 谢幕(回顾北京人艺我这一辈子首登舞台)(10)

“怎样去寻找一种新的表演方法和戏剧语言,和我们的时代相结合,和国际戏剧发展同步去对话。在这部戏里,我做了相当大的尝试。而这种尝试不是一种随意性的试验,而是在过去很多的戏剧创作中,我个人总结出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而正好与这部大剧场中的老舍先生的作品相吻合。”

北京人艺 谢幕(回顾北京人艺我这一辈子首登舞台)(11)

“这部作品是以自叙的方式完成的中篇小说,正好这种方式,表达了人物的整个精神过程。他的情感、意识、思想、幻觉、想象、梦幻、回忆等各种过去在他的意识当中所发生的事情。我们在舞台上统统要表达出来。这对表演来说,非常具有挑战性。”

北京人艺 谢幕(回顾北京人艺我这一辈子首登舞台)(12)

“简单说,演员表演时,瞬间表达的是他的回忆,回忆时的现在实状态;瞬间又是他过去时的梦幻状态;瞬间又是他现在时的想象状态,这一切的瞬间变化,全部都是通过表演来完成的。这在过去的戏剧当中是没有的。”

北京人艺 谢幕(回顾北京人艺我这一辈子首登舞台)(13)

“其实这种尝试或者说对表演新的方法的寻找,我个人认为,对未来戏剧的发展相当有意义和价值。因为我们现在人的生活丰富多彩,不像过去那样单一,那么我们的戏剧如何适应我们当代人多元化精神状态的需求和生活过程?我觉得如果从表演上不去解决问题,戏剧表演仅仅依靠过去的一种传统方法,是很难适应和丰富表达的。那么这个戏,我觉得是对此做了相当大的尝试和努力……”

北京人艺 谢幕(回顾北京人艺我这一辈子首登舞台)(14)

“当然这部戏公演后也有这样或那样的评说,我个人认为这是非常好的现象。因为观众的审美与鉴赏是参差不齐的,你不可能要求什么都是十全十美的,百分之百的观众都能够接受。我觉得这倒未必。因为艺术表现的目的就是要超越时代,如果说它滞后于时代,那么也是僵死的艺术。”

北京人艺 谢幕(回顾北京人艺我这一辈子首登舞台)(15)

“所以说超越时代的艺术探索,也是对艺术发展的一种推进,同时也是适应观众审美多样化的一种需求。其实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本身就是一个发展变化的历史,可以说每个时代都涌现了一些好的艺术作品。所以说我们艺术创作应该是在吸收民族传统的基础上多元化的发展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与世界戏剧发展同步。我觉得这也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作为一个国家剧院的气派……”

北京人艺 谢幕(回顾北京人艺我这一辈子首登舞台)(16)

在话剧《我这一辈子》的观摩中,记者的确能体味到导演在该剧创作中的大胆艺术尝试与创新。在保留了原著自述体的风格的同时加进了自己的创作思想。无论是男主角或是掌灯人等其他角色,都在背景音乐下陈述着大段的诗化语言。这种舞台效果不仅令人震撼,更能使观众产生对人生与历史的思考。这也许就是李六乙导演所阐释和体现老舍原著的现代意义。 

北京人艺 谢幕(回顾北京人艺我这一辈子首登舞台)(17)

该剧采用了斜面的舞台设计,舞美风格凄凉哀婉。在以白色基调为主,没有写实布景的整个舞台上,就像一个风化了数千年的遗迹,到处可见破瓦残垣。演员造型和服装除了主角“我”以彩色出现,其他的角色也都是清一色的白袄、白裤,连化妆也有蜡人雕塑之感。舞台上场景的切换,时空的转换均靠灯光变化创造意境,现代感十足。

北京人艺 谢幕(回顾北京人艺我这一辈子首登舞台)(18)

正像李六乙导演所说,该剧的表演的确是对演员功力的极大挑战。特别是在剧中主演巡警一角的演员仇晓光在台上的表演细致入微,尤其是在台上大段深情的内心独白,更是把观众们带回到了老舍先生的原著当中。

北京人艺 谢幕(回顾北京人艺我这一辈子首登舞台)(19)

很多观众在看戏之后表示,仇晓光的表演,将剧中人物那种无奈悲凉的性格完好地展现了出来。从外形到台词、表演等各方位都尽量向老舍先生的原著靠近,并最终受到了观众们的普遍好评。

北京人艺 谢幕(回顾北京人艺我这一辈子首登舞台)(20)

《我这一辈子》是老舍先生创作于1937年抗战前夕的一部著名的中篇小说,是老舍第一个创作黄金时期的压轴作品,格外具有挺拔于时代的进步气息。《我这一辈子》描写了一个旧时代普通巡警的坎坷一生,也是一个人生的大悲剧。

北京人艺 谢幕(回顾北京人艺我这一辈子首登舞台)(21)

《我这一辈子》的创作,正值老舍文学道路上“第一高峰”,他的艺术风格也就显得十分突出。他特别善于用平凡场景中的小镜头来反映社会生活里的大冲撞,他的笔触不是直接介入而是自然延伸到民族的命运中,让读者从他诙谐与幽默的文笔中品味生活的沉重。

北京人艺 谢幕(回顾北京人艺我这一辈子首登舞台)(22)

完美谢幕(摄影:冯赣勇)

《我这一辈子》曾于1950年由中国文华影业公司拍摄,并由号称“话剧皇帝”的演员石挥导演并主演,是公认的中国经典电影作品之一。而就在该剧上演前不久,这部作品也由张国立主演的二十集同名电视剧搬上了荧屏。(图文:冯赣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