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怎么度过今年的冬至呢?还记得小时候的冬至,很期待妈妈在晚餐后热一锅水煮汤圆。那时候还没有出抹茶、奶茶这些新口味,只有芝麻和花生可以选。一盒十颗要跟兄弟姐妹分,想多吃一点时,妈妈就会说多吃一颗汤圆就会多一岁喔。如今,五花八门的汤圆却怎么也吃不出小时候的味道!

冬至节由来和习俗(天时人事日相催)(1)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农历十一月的节气,又俗称为冬节,自古以来都是关于团聚与感谢的节日,在每笔古籍数据中,都会浮现一个画面,全家团聚在一起搓汤圆,合家团聚祭祖宴饮。那冬至到了当代我们是怎么度过,对当代的我们来说有怎样的意义,这要从冬至的起源和习俗说起,富有仪式感的冬至让人们打从心底感到温暖。

阳光会告诉你从冬至起阴阳交替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初始的几个节气。二十四节气发源于黄河流域,与古代农耕社会息息相关。农作物的生长、灌溉与收成,从二十四节气都有迹可循。

二十四节气的划分是根据阳历,古人依据太阳在黄道的位置,把一年分成二十四等份,每运行十五度就是一个节气,太阳转一圈共三百六十度,所以在一个月之中,大多会有两个节气。

先秦时期的《尚书》是最早提及节气观念的著作,而在春秋时代就订立了仲春、仲夏、仲秋、仲冬这四个基本节气。但直到秦汉年间,现在我们常见的二十四节气才确立。东汉武帝时期,邓平制订《太初历》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更明确了节气的天文位置。

冬至节由来和习俗(天时人事日相催)(2)

而冬至这个节气反映了日照,也是“ 分、至、启、闭”春分、秋分、冬至、夏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代表季节转折的八个节气之一。冬至是古人运用土圭实测日晷测量,每年日影最长的那天定为冬至,以现在的观念来看就是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日照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所以,冬至也被认为是阴阳交替,阴衰阳盛的开始。

二十四节气的观念最早出现在《尚书》,而冬至的出现最早可以从周朝开始说起。《礼.春官》提到“以冬日至,以致天鬼人神。以夏日至,致地示物。”显示在周朝,冬至的时候已经有祭祀神明与祖先的习俗。

冬至大如年:冬至在古代有多重要?

周朝人将冬至视为岁首,视为新的一岁开始,帝王会带领官员到近郊举行迎岁庆典。到了汉代冬至就是正式节日了,不过自汉武帝时期《太初历》制订以后,岁首就成了元月一日,虽然官方已将岁首的日子改变,已并非在冬至,但民间仍将冬至看得很重要。

《后汉书.礼仪志》记录到“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冬至对百姓来说仍是一年休耕的日子,也会在这天准备佳肴祭拜祖先,与尊长耆老宴饮,开始准备过年,和元月一日没有太多的差别。而帝王与官员也会在冬至这天休养,因为古人认为冬至是由阴转阳、阴阳相争不定的时候,政事暂停,百官休养生息。

魏晋时期更将冬至视为“ 亚岁”。在南宋陈元靓的《 岁时广记》中提到“魏晋冬至日,国君受万国及百寮称贺,因小会,其仪亚于岁朝。曹植冬至云亚岁迎祥履长纳庆。”在魏晋时期的冬至,国君会受百官道贺,仪式的规模只比过年小而已,曹操的小儿子曹植说的“亚岁”和“履长”指的都是冬至,这里可看出冬至在魏晋跟过年是差不多重要的。

冬至节由来和习俗(天时人事日相催)(3)

到了唐代,冬至的地位延续前面朝代的旧俗,官方与民间都十分看重。《唐书.礼乐志》写到“皇帝元正,冬至,受群臣朝贺。元正,岁之始,冬至,阳之复,二节并重。”元正指的是元旦,新年的开始,冬至是阳气走向兴盛的开始,在这两个节日,皇帝都受群臣朝贺,两个节日是同等重要的。

北宋孟元老撰写的《东京梦华录》记载“ 京师最重冬至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贺往来,一如年节。”

在冬至,就算最穷困的人也会存钱在这天换上新衣准备佳肴,祭拜祖先,家家户户也像过年一样庆贺。相似的场景在吴自牧描写南宋临安城的《梦梁录》也有提到“ 冬至岁节,士庶所重,馈送节仪,举杯相庆。”无论是在北宋还是南宋,冬至是不分阶级士人和庶民都很看重的节日,也会赠送礼物,宴饮庆祝。

冬至节由来和习俗(天时人事日相催)(4)

明清时的冬至,皇帝和文武百官会到郊外举行盛大的祭天大典,称为“冬至郊天”,在富察敦崇写的《燕京岁时记》有描述到“冬至郊天令节,百官呈递贺表。”而在民间,冬至这天百姓沐浴更衣,准备丰盛的食物祭祖。

现在的冬至,有些老一辈还在的传统家庭仍会在冬至这天煮汤圆祭拜祖先,但离家在外的亲人不一定会回来。因为现在冬至不像以前农业社会,皇帝、官员和庶民都能休息,现在的冬至不是国定假日,人们仍需工作。

现在工商社会有别于农业时期,并不会特别注重冬至,相较之下,农历新年比冬至更为重要。但演变至今,冬至的核心仍留存在习俗中,如果可以,还是会想全家团圆一起吃碗汤圆,在寒冷的冬天格外温馨。

瑞雪兆丰年:预知来日的冬至占卜

在科技不发达的年代,要预知天候和气象只能用观察、占卜与丰富的想象力来推测,而冬至便是古人占卜的重要时机。

唐朝人会在冬至、元旦、立春这三个岁始日,占卜这一年的吉凶,而冬至当天会测日影、风、云和气来预测未来一年的天气。

“冬至晴,元旦雨,冬至雨,元旦晴。”这句民间谚语指的是冬至放晴,元旦就会下雨,冬至下雨,元旦就会放晴,以冬至当天天气来判断元旦的天气状态。

“ 冬至月中央,霜雪两头光。”如果冬至在农历月中,今年的冬至会气温骤降,非常寒冷。

“冬至置月头,欲寒置年兜”指的是冬至这天在上旬,年关将近的时候会很冷,把冬至和新年的天气连结在一起。

冬至节由来和习俗(天时人事日相催)(5)

这些以冬至天气来做未来预测,虽然没有科学根据,但它的基础是来自百姓长年的经验累积,与农民在农耕时的观察,也有其参考价值。

汤圆以外,冬至还会吃什么?

南方大多人在冬至吃汤圆,除了吃汤圆还会吃菜包,在中国北方则是会吃馄饨。

汤圆起源于中国宋朝。当时明州(现为浙江省宁波市)兴起吃一种新奇的食品 ,即用黑芝麻、猪油、白砂糖为原料,首先把黑芝麻磨制成粉末状,然后猪油、白砂糖相继放入混合物揉成团做馅,外面用糯米粉搓成圆形,煮熟后,吃起来香甜可口,饶有风趣。因为这种糯米球煮在锅里又浮又沉,所以它最早叫“浮元子”,后来把“浮元子”改称汤圆。

冬至节由来和习俗(天时人事日相催)(6)

南宋末年周密写的《武林旧事》就写到“冬至:享先则以馄饨,有:东馄饨。”清朝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记载“ 民间不为节,惟食馄饨而已。与夏至之食面同。”

为什么在冬至要吃馄饨呢?馄饨是“浑沌”的意思,天地浑沌初开,对应冬至是阳气初起、万物新生的日子,所以才要在冬至吃馄饨。

冬至节由来和习俗(天时人事日相催)(7)

除了吃馄饨,在河南冬至会吃饺子,俗称“捏冻耳朵”。传说在东汉末年南阳医圣张仲景在长沙做完官要回乡的时候,因为是冬天有很多人耳朵被冻烂,他就请弟子在南阳关东前搭医棚。用羊肉、辣椒、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煮烂,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到锅里煮熟,做成一种“驱寒娇耳汤”给烂耳的人吃,吃完以后冻耳都好了。后来每逢冬至进九,形成捏冻耳朵吃的习俗。

冬至节由来和习俗(天时人事日相催)(8)

唐朝的人在冬至会喝赤小豆粥,因为唐朝人相信赤小豆能避邪除魅。韩鄂《 记十二月行事》记到“共工氏有不才子,以冬至日死,为疫鬼,畏赤小豆,故冬至日以赤小豆粥厌之。”共工氏的不肖子害怕赤小豆,所以人们在冬至会吃赤小豆,相信赤小豆能避邪厌胜。

有关冬至的古诗词

冬至

唐·杜甫

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 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 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 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见三秦。

作者晚年漂泊的生活十分愁苦,每一句遥相呼应,仿佛让人感受到了那股冷气与愁绪。作者者年年“长为客”,故而“路迷”难归;因为他有无法摆脱的“穷愁”,所以他才会“形容独老”、断肠“心折”;正因为他身临“丹壑”而意想“紫宸”,所以他才会有“心折”“路迷”之慨!

冬至节由来和习俗(天时人事日相催)(9)

辛酉冬至

宋·陆游

今日日南至,吾门方寂然。家贫轻过节,身老怯增年。

毕祭皆扶拜,分盘独早眠。惟应探春梦,已绕镜湖边。

从陆游的这首诗就能看出古人把冬至看的大如年了,“家贫轻过节,身老怯增年。”把冬至看作“增年”之节日,足见古人对冬至的重视。

冬至节由来和习俗(天时人事日相催)(10)

冬至日独游吉祥寺

宋·苏轼

井底微阳回未回,萧萧寒雨湿枯荄。

何人更似苏夫子,不是花时肯独来?

这首七言绝句写于熙宁五年,当时35岁的苏轼已自请出京,任杭州通判,诗中的吉祥寺应该是杭州附近的一座寺庙。此时的苏轼虽还没经历“乌台诗案”,却被迫离开了京城,然而东坡却一点都不消沉,其平生洒脱之气在这28个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就像眼前寒雨潇潇,但他却不消沉,要第一个看到春的到来,这正是东坡本色。所以他的调皮之下是豁达,也是坚毅,他的得意如此理所当然。

今年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不知道此刻的你,是和家人一起齐聚一堂欢度良宵,还是在遥远的他乡举头望月思故里。让我们借今天阡陌的述说给你添一分冬日温情。

愿你三冬暖,愿你春不寒;愿你天黑有灯,下雨有伞;

愿你路上有良人相伴。

愿你有好的心态,“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冬至节由来和习俗(天时人事日相催)(11)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关注遥山书雁,带您领略文化的博大精深!

更多精彩: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浅析古诗词中芍药的意象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浅析古诗词里「杏花」形象

诗篇调态人皆有,细腻风光我独知——薛涛写景咏物诗的写作内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