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市良庆区、北流市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抓住城区民族工作的着力点,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小切口撬动大格局?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小切口撬动大格局(小切口撬动大融合)

小切口撬动大格局

  南宁市良庆区、北流市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抓住城区民族工作的着力点,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工作。

  良庆区

  今年以来,南宁市良庆区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探索建立“1 4 N”社区民族工作机制,以社区“小切口”做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文章”。

  突出“1”个核心,筑牢党建引领民族团结基石。打造党建引领民族团结“火车头”,搭建以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为核心的民族工作议事平台,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社区民族事务,形成党建引领、齐抓共管、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下好网格化服务“一盘棋”,城区2800余名党员领导干部全部网格包干到社区党组织,社区精细划分“红石榴”小网格,由网格员、党员、各族居民共同做好民族事务网格化服务,实现“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中办”。凝聚思想共识“一股劲”,社区党支部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社区“两委”、党员干部培训计划中,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开展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构筑“4”个阵地,夯实民族团结坚实根基。构筑信息阵地,建立社区民族团结工作信息数据库,全面掌握各民族群众分布和社团组织等情况,推动民族信息工作精细化转变。构筑思想阵地,设立社区民族教育学校,组织各族居民、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近60场教育培训,让“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深入人心。构筑宣传阵地,通过社区广播、网站等开展宣传600余次,开展民族政策法规宣传266场,发放民族政策宣传册10万余份。构筑活动阵地,以社区民族之家为依托,设立同心书吧、同心文化广场等文化场所,以及乒乓球场、篮球场等运动场所,搭建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平台。组织开展民族团结游园会、民族体育竞技、民族文艺晚会等活动186场次,不断促进各民族文化互鉴、情感互融。

   丰富“N”个载体,凝聚民族团结共建合力。加强与社区中心工作同增强、双促进的共建合力,将民族团结与社会保障、就业指导、医保服务等有机融合,共服务各族群众近13万人次。加强发挥“红石榴”志愿服务队作用凝聚共建合力,开展便民服务、救助帮扶等志愿服务活动280余场次,关爱慰问各族家庭生活困难群众1200余人次。加强与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共建合力,五象湖社区与良庆区文广体旅局共同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四个家园”文艺演出;玉龙社区联合玉洞商会举办首届各族青少年篮球赛;蟠龙社区联合浦发银行等单位开展“翰墨飘香”民族团结书法大赛等,凝聚同心共圆中国梦的强大合力。

  (通讯员 宁玲日)

  北流市

  北流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积极引导民安镇丰村依托丰富的文旅农资源,多措并举,全力推动并成功谱写了各民族互嵌式发展“新答卷”。

  “强”宣传教育,凝聚各民族统一思想共识。以“党建 统战”实现宣传全覆盖。利用“三会一课”、村“两委”会议等深入学习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增强“五个认同”,夯实各民族互嵌融居的思想基础。今年以来开展宣讲会10余场。以发放宣传单、制作宣传专栏、LED屏播放等方式加强民族政策法规宣传,多渠道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景区”创建,营造各民族互嵌融居的和谐友爱社会氛围。今年以来,发放宣传单1000余份、LED屏滚动播放宣传标语200余条。通过在景区设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固化标语、民族元素标识、在导游讲解中融入“三个离不开”等内容,宣传民族团结进步相关内容,奠定各民族互嵌融居的社会基础。

  “导”互嵌融居,促进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打造同心文化广场、民族之家、“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长廊”及景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传承基地等,促进各民族相互欣赏广泛交流。结合春节、“壮族三月三”、端午节等传统节日开展各类文艺演出、主题讲课、阅读、绘画等民族文化特色活动,让各族群众从中了解民族文化,增进民族感情,增强民族认同感。今年以来开展活动10多场。依托景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自然景观,传承发扬青铜文化、铜鼓文化、百越民族文化,挖掘民族文化精神内涵,描绘各族融合发展的生活画卷。据统计,近年来景区总接待游客量已超500万人次,提高了民族凝聚力,2021年丰村获评玉林市第二批民族团结示范村。

   “助”乡村振兴,带动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将旅游、文化、度假、特色农业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乡村振兴网红打卡点,提升村容村貌;同时,景区所属集团为该镇乡村振兴捐款6000多万,各族乡贤企业主动捐资7000多万元助力该镇乡村振兴建设,成功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带3条。盘活村级闲置房屋土地,建设乡村振兴,丰村每年经济收益60万元;将自治区发展村集体经济试点项目200万元资金入股景区,村集体每年分红10万元。景区聘用周边各族群众600多人,月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景区也直接带动了花生油、红薯、大米等特色民族农产品销售,有效促进各族群众增收致富。今年村集体经济收入预计达180万元。

  “新”管理方式,提升各民族现代化治理能力。组建乡村振兴理事会、红白理事会等社会组织,引导各族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形成同舟共济的良好风尚。发挥“民族之家”作用,提供法律、就业、婚姻、健康、防范电信诈骗等咨询服务,维护各族群众合法利益。发挥网格化管理作用,积极防范民族风险隐患,让民情在一线收集、问题在一线解决、民心在一线凝聚,形成各民族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开展慈善公益活动,每逢节假日,景区向高龄老人、五保户、孤儿、残疾人等开展关爱互助活动。今年以来,共走访慰问群众200余人、发放慰问款物价值150多万元。

  (通讯员 严玉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