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廖彬宇先生讲《论语大义》之“知志”

这次给大家讲《大良知学与大成之道——儒家的气质、气度、气势与气象》,是借《论语》为着眼点,给大家系统阐述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经世致用的根本精神。

孔子的生平是怎么来的(孔子是怎么伟大起来的)(1)

今天,我们很多人只知道儒家是道德、伦理之学,却不知道它也是智慧之学。儒家以“智仁勇”为“三达德”,以“仁义礼智信”为“五常道”,智都是“达德”和“常道”的核心。智慧既是道德的智慧,同时,道德也是智慧的道德。

阳明之学以“致良知”为宗旨,而良知是德与智在最高境界上的融合。良是至善,知为大智。良是“不逾矩”,知是“从心所欲”。换言之,良知也是道德,知是大道,良是大德。

世界上有形形色色、林林总总的各种问题和危机。能把危险转化成机会,就是智慧的体现。这既是《易经》变通的思想,也是儒家“持经达变”的智慧。苦难和不幸在普通人看来就是灾难,在大智的儒家看来,就是机会。所谓“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就是化悲愤为力量,化违缘为顺缘,化不幸为大幸。在艰难困苦中自立自强,立德立功。

俗话说“吉人自有天相”。吉人就是有道德的人,圣贤是最大的吉人。道是大智慧,德是大福德。自助者天助,自成者天成。自古以来,圣贤逢凶化吉遇难成祥,都离不开德行和智慧。孔子说“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孟子说“仁者无敌”,冯梦龙说“圣无死地,贤无败局”。智者仁者圣贤之所以无忧无惧,无惑无敌,无败局无死地,正是因为他们是具有大智慧的有道之士与厚德之人。

儒家文化既为伦理之道德,也是广大之智慧。这个智慧博大精深,自有体系。这个体系我用四句话来形容:“无中生有,有中变大。大而化之,化及天下”。就是从什么都不懂开始,按照这个体系,可以开发出大智慧、大格局,最后能够“知周乎万物”,从而“经世致用”集大成,为生民造福。

这个体系,我们从一无所有开始,以知志为第一个“知”,进而发展出智慧的各个方面,这就是儒家的大智慧。我姑且总结为31知,当然真正的大智慧、大良知远远不止于此。这只是给大家提供了一种思考、一种启发。

孔子的生平是怎么来的(孔子是怎么伟大起来的)(2)

佛家有“正遍知”之说,而儒家也有“一事不知,儒者之耻”之训。《易经》说:“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只要把智慧的心法明了了,任你八万四千法门,统归都是一法,都是一个原理。这就是孔子的“吾道一以贯之”。须知大道至简,并不复杂,所以《易经》提出来,既不是“知难行易”,也不是“知易行难”,而是“易知易行”。在《中庸》开头,子程子说:“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子程子就是宋朝大儒程伊川先生。他说《中庸》这部书,开头只说一个道理,中间分散为万般事物,最后又归结到一个道理来。这个道理放开来可以遍及天地四方,归拢来又可以深藏不露。真是意味无穷,都是实实在在的学问。善于读书的人仔细玩味,反复揣摩,自会有心得,终身都受用不尽。将来有机会,我给大家再系统地讲,讲出来又可以整理为一部书,题目就叫《天下一统——包罗万象的中华文化》。

“大成”也是中华文化的追求,总的说来,西方的文化叫“科学”,分科而学,成为专家。中华文化则是一门深入,触类旁通集大成,成为大家、大儒、大人、大师、大圣。后面我会和大家细说。所以孔子又叫做“大成至圣先师”。要大成,前提必须要有大抱负,就是求道的精神;有了大抱负,才能开启大智慧,大格局,最终而大成。

我们今天所了解的《大良知之学与大成之道》这个系统,就是这样一个从无知无畏到大智大成的系统。

佛智可以成个体之佛,救拔众生之苦,儒家亦然,而对于构建人类之和谐社会而言,更有其独到之处。除了能“独善其身”成德成圣,还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智慧蕴藏其中。《易经》里说:“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谋大业,建大功,成大事,必须拥有大智慧。这个大智慧,就是“大良知学与大成之道”。

孔子这一生,后面我会给大家说,就是向世人证明了,如何从一个无知少年,成长为大智慧的大成至圣,我们要想获得大智慧与大成就,从孔子身上,就能获得借鉴和启迪。

孔子的生平是怎么来的(孔子是怎么伟大起来的)(3)

他是“十有五而有志于学”,15岁开始立下大志,希冀通过学习求得大智慧,这就是“知志”;立定志向以后,就自然会努力学习,就是“知学”;在知学的过程中,就会明白诚意正心的重要,就会“知诚”;知诚,就能感悟心之本体,可以“知心”“知仁”;能知心,就能通《易经》之道,可以“知易”(知道);能知易,便能感悟天道,可以“知天”;能知天,就能读懂万物发展之规律,乃至人类命运之态势,就能“知命”(知遇);能知命,就能知生命之来处,可以“知本”(知孝);能知本,就进一步更好地认识自己,可以“知己”(知省);能知己,就能发现自性具足,不假外求,能够“知足”(知止、知节);能知易、知天、知命、知足,就可以洞悉事物发展的规律,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可以“知常”(知义、知别、知情、知性、知识);知常,就能在事物开始时看到结果,可以“知因”(知果);能知因果,就会对天道自然产生敬畏,进一步加强自身的修为,就会“知敬”(知慎);能知敬,不是懦弱,故对举为“知勇”;能知敬,则会于万物有所领会,可以“知觉”(知著、知类、知得、知失、知敏);能知觉,就能“知几”、还能“知名”、知时(知进、知退);能知几知时、知进退,就能“知行”(知恒、知用、知兵、知药);能知时知行,必能“知权”(知谋、知通);能知权,亦必当“知中”;能知权,必能“知重”;知重者,可以“知谦”;知谦者,则“知礼”(知错、知耻、知法);能知重知谦知礼,则能“知德”(知恩);知德(知恩),则能“知容”(知恕);知德(知恩),必能“知言”;知言,必能“知人”;知德知言,则能“知趣”(知音、知书、知艺、知乐);有以上诸多之知,则必受大益,可以“知信”;最后便能“知政”,可以经济天下。

这里的“知”,不仅仅是一般知道、晓得的意思,还包含了把握、掌控、主宰的含义。如古时官职的知县、知府、知州等等,分别指主管、掌控某县、某府、某州的官员。知客又是指主管招待宾客的人。所以,我们说知时,指既能了解又能把握时机;知本,是既理解又能抓住根本,照此类推。

现在,我们先了解这《大良知学与大成之道》的第一个知,知志,既能立下志向又能坚定践行志向。

《易经》有一个“四德”的概念,叫做“元亨利贞”。这是《乾卦》的卦辞。

《易经》也是以乾坤二卦为门户,演化出包罗万象的六十四卦来。乾卦是代表天道,《易经》里说:“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就是说乾卦高于一切,所以统领一切。代表了一个人如果境界到了“无上崇高”的层面,那么他的智慧就足以统领一切,使万国咸宁,天下太平。所以《易经》这部经典,其实就是以“志博云天”“壮志凌云”为开篇,可见立志之重要。因为只有立下宏伟之大志,才有可能证得无上之“大道”、圆满之智慧。“元亨利贞”四德,就是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元,就是“天地之大始”,所有事物的开始,这个“开始”要怎么样呢?一开始就要“至善至大”,《易经》里阐述这“四德”的,有这么句话,叫做“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贞。”什么叫“善之长”?善就是美好,“善之长”就是一切善的根本,一切善的统帅,有位历史名人,明朝的开国功臣,叫李善长,洪武三年的时候,敕封为太师、丞相、韩国公,可谓位极人臣。朱元璋对他有个评价,“萧何有馈饷之功,千载之下,人人传颂,与善长相比,萧何未必过也。”这是朱元璋将李善长比作刘邦的萧何,朱元璋还有一句感叹:“朕起自草莽间,提三尺剑,率众数千,奋斗于群雄夹缝之中。此时李善长来谒,倾心协谋,一齐渡过大江,定居南京。才一二年间,练兵数十万,东征西伐,善长留守国中,转运粮储,供给器械,从未缺乏。又治理后方,和睦军民,使上下相安,此乃天授其人予朕。”可见李善长在朱元璋心目中的地位,朱元璋是一个“元”字,李善长是“元者善之长”的寓意,也可见“天授其人予朕”的感叹,竟是如此巧合。

“元亨利贞”告诫我们,如果我们从一开始,立志就至善至大,那么就必定能够亨通发达,“亨者嘉之会也”就是说一切美好的东西都会向你聚拢;一切东西都将适合于你、有利于你,“利者义之合也”;而有了这种“至善至大”之志,会让你在做所有事情的时候,都会有一种精神,这个精神包含了坚定不移、包含了不忘初心、包含了始终如一、坚贞不渝,这个精神会始终贯通于全部,这就叫“贞者事之干也”。最后呢?让你的幸福、美好、利益都能与你永恒为伴。贞代表了坚固,叫“贞固”;又代表了坚固的操守,叫“贞操”;坚固的东西譬如“黄金”,贞也通“金”,代表了永恒;“贞”又通假为“真”,代表了真理、真实,真理一定是颠扑不破的,所以坚固;真理一定是永恒的,所以“真常”。所以这个“贞”字,本身也代表了永恒。有的学者说“贞下起元”,解释说从“元亨利贞”发展到“贞”以后,又从“元”开始继续,如此周而复始,所以“贞下起元”代表了永恒。这是另一种解释,但是忽略了“贞”字的本意原本就包含了永恒。所以“元亨利贞”教导了我们,一个人志向“至善至大”,那么就必然会逐步拥有一切的美好,并且最终获得圆满而永恒的成就。

这个“元”,也通本源的“源”,也通原来的“原”,有开始的含义;也通缘分的“缘”,有“条件”、“时机”、“机缘”、“缘分”等等含义;还通圆满的“圆”,代表了最终的结果。所以一个“元”字,既包含了开始的“源”,也包含了属于条件的“缘”,也包含了最终结果的“圆”。这就是初心决定条件,决定结果。既是“因”,也是“果”。果随因变,因来果还。如果“原心”至善至大,那么就会具足一切“缘分”,最终还能“圆满”成就。这也就是“元”的根本道理所在。

那么“志”呢?也是如此,这个“志”,看似虚的,看不到摸不着,但会变成现实的东西,所以“志”通“质”,“质”就是实质,精神的“志”与现实的“质”是相应的。“志”也通“智”,以及“置”。一个人有多大的志向,然后就会有多大的智慧;有多大的志向,然后就会掌握多少“处置”的方法,这个“置”,既代表了举措,即“处置”,也代表了位置。人的地位与他的志向同样也是相应的;志还通“至”,就是达到,叫做“有志必达”。所以你看:“志者,质也,智也,置也,至也!”

儒家称为“立志”,佛家称为“发愿”,于是就有了“志愿”这个词语。孟子说:“志者,气之帅也”;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都说明了“立志”的重要性。

志有大有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张立大志。因为志向越大,成就才会越大。老子也说:“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这个大象,就是最大的东西,无形无相,无法形容,姑且成为“大象”,因为“大象无形”嘛。把最大的东西都抓住了,其他的东西都是小的了,小的自然就跟着大的走了。《老子》里面,这个“大象”,形容的是道。所以最大的志象,莫过于“志于道”。“志于道”是孔子的提倡,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句话有很多的理解,在这里我只给大家阐述其中一种,就是说一个人如果志向是得道的话,那么他这个人就会培养起越来越厚重的德行,他的言行将会以“大德”作为依据,“丧德”“缺德”的事情不会做了,他将拥有“仁者爱人”的这种气度,仁又代表了心,我在《平心平天下》这本书里强调过,仁就是心,桃仁、果仁的仁就是指的核心。“依于仁”就是做什么事情都对得起天地良心,所以“依于仁”换言之也就是“致良知”。

那么一个有求道之心的人,他在生活中一切的一切,都在为他的求道服务,那么一切都将变得有意义。点支香都能悟道,所以叫“香道”;插支花也能悟道,所以叫“花道”;喝茶都能悟道,这叫“茶道”,没有求道之心的人,同样也是喝茶,但是悟不出道来,那不叫“茶道”,叫“倒茶”。

中华文化很有意思,百姓日用都离不开道,如果你有求道之心,那么随时随地都可能悟道。这本来是《易经》的智慧,《易经》里就讲“动则观其变玩其占,静则观其象玩其辞”,无论是动是静,随时随地都能“赞天地之化育而与天地参”,都在参悟,都在体道,这种参法,保不准什么时候一下就悟道了。

这是《易经》的思想,后来佛家传入中国,佛学与《易经》的思想是相融想通的,竟然出现了佛家最为著名的一大宗派,就是禅宗。大家注意,禅宗是中国特色,出自中国而风靡世界。禅宗的思想就是随时随地都在参悟,禅宗很多祖师很多大德就是长期处于这样参悟的状态里,有朝一日忽然就一下大彻大悟得道了。禅宗固然是佛家的一派,被称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但是与《易经》的思想根本上是一致的、相通的。因为中国在没有佛法传入之前的几千年前,就已经有了这种思想。而禅宗里的这个“参”字,也是从《易经》里借去用的,《易经》就是讲“参赞化育”这个思想的。

中华文化,在很多方面,不是一个“道”字,就是一个“法”字,前面讲品香悟道,吃茶悟道,还有琴棋书画的艺术,一样都是这个道理。通过弹琴而悟道,这叫琴道;通过下棋而悟道,这叫棋道;通过写字而悟道,这叫书道,也叫书法。因为写字,字的横折撇捺等等,就是法于天地自然,所以也叫书法。当一个人求道时,生活中所有的一切都成为辅助他悟道的工具。这就是“茶道”“香道”“花道”“书道”“琴道”的内涵所在。这些东西,也被称为“艺”,如“琴艺”“花艺”“茶艺”“棋艺”等等。“艺”者“亦”、“依”也,就是“依附”的意思,艺依附于道,附从于道,我们如果有求道之心,那么就可以通过艺而入道,一旦悟了道,那么对于这些艺术,就能游刃有余地进行很好的驾驭,这就是“游于艺”。

那么志向有大有小,为什么中华文化主张立大志呢?古人有句名言:“志于道德者,功名不足以累其心;志于功名者,富贵不足以累其心;志于富贵者,则亦无所不至矣。”

就是说一个追求“大道”想成圣贤的人,世间的功名都束缚不了他,譬如说释迦牟尼,他在出家前是净饭王的太子,叫乔达摩·悉达多太子。他的父亲不想让他出家,选派了全国无数的美女去伺候他,还要把王位都传给他,他心里每天想的都是如何脱离生老病死和宇宙人生的真相,所以这些美女在他眼前晃来晃去,别人觉得是多么地婀娜多姿,可他却觉得很不雅,他一点都不稀罕荣华富贵,所以在19岁那年,毅然出家修行去了,历经12年的时间,在31岁那年,终于在菩提树下睹明星而悟道,证得“无上正等正觉”。这就是志于道德者,功名不足以累其心。

志于功名者呢?你拿财富去诱惑他,是行不通的,他的志向是建功立业,改造社会,小钱他是看不上的。所以“志于功名者,富贵不足以累其心”。历史上刘邦之类就是这样的人物,他年轻时穷得一文钱也没有的时候,照样可以大摇大摆去蹭吃蹭喝,毫无羞愧之心。没有钱送礼,居然敢说“送钱一万贯,先欠着”这样的话,当吕公这样的人物送钱给他,还要送老婆给他的时候,他大模大样地照单全收,毫不客气,这个现象,就说明他根本没有把钱放在眼里过,所以没有,不觉得丢人,别人送钱给他了,他也老实不客气,可能还嫌你给少了。这个人就是志于功名的人,何以见得?《史记》记载,刘邦第一次在咸阳看见秦始皇的时候,说了这样一句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那么一个人如果志向仅仅是想发财,那么麻烦了,“志于富贵者,则亦无所不至矣”,什么缺德的事情都干得出来,“无所不至”就是没有什么不敢做了。一个人只有志向越大,其成就才可能越大。志向太小,最终不但智慧难以开发出来,格局会小,成就也会小,可能还会因此而毁掉自己。那么最大的志向,就是“志于道”,道是最大的志向,最究竟最彻底,立了这个志向,就不会被干扰,也不会懈怠。所以《易经》里《乾卦》就是这个思想,“万物资始,乃统天。”有了宏伟的理想和志向,自然就能做到“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这个志向一旦立了,那么全部的精神、力量就集中起来朝着这个远大的志向前进了。

所以志向也分这三种,道德之志、功名之志、富贵之志。其他的,不足论也。

志于道德者,就是志在圣人,也许圣人这辈子做不成,但可能会成为一个伟人,或者贤人,你看诸葛亮、张良、范仲淹、文天祥、曾国藩、左宗棠、这些人物,哪一个不是以道为追求,而成为历史的巨人?志于功名者,也许功名这辈子未必一定能实现,但起码能成为一个富家翁。志于富贵者,也许成不了世界首富、中国首富,但是小康小富也许还能获得。如果这个都得不到,那就麻烦了,不敢想象。所以按这个原理,追求越大,成功的机会和空间越大,求做圣人,起码保证实现功名,求功名,还能实现一点富贵,如果只求富贵,那就说不好了,你看那么多误入歧途的人,哪一个不是想发财然后铤而走险最终毁掉自己的?

还有句话:“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取法乎下,则等而下之,不足论也。”追求上等的,能保证得到中等的收获;追求中等的,能保证得到下等的收获;追求下等的,那就不入流啦。按佛家的思想,人一旦有了愿,这辈子实现不了,不要紧,下辈子接着还会来,这叫“乘愿再来”,不管流转多少世,非实现了不可,这就是愿力,这个力量可了不得。所以你看老子也讲:“死而不亡者寿”,死就死了,为什么还不亡呢?肉体虽然死了,但是愿还在啊。《易经》里讲,“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这些思想,都是值得注意的地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几千年来,就是让我们追求最上等的东西,这个东西就是道,中国文化的教育,就是“志在圣贤”。

佛家有句话,《六祖坛经》里说的:“诸佛妙理,非关文字。”禅宗的第六代祖师很了不起,就是慧能大师。他为什么了不起呢?他是个白丁,不认识字。他早年还在当樵夫的时候,有次担柴去卖,半道上听人在念《金刚经》,听到其中一句话“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心里豁然一震,立马就问别人念的什么书。别人告诉他这是佛经。他问怎么才能读到佛经,别人说要学佛,然后他柴也不卖了,就跑去五祖弘忍大师那里学佛去了。他去学佛,不认识字,又读不了经,只能做粗活,当个伙夫,大家都看不起他。但是他心里一直有这个学佛的志向,所以没有没有读经,但是其实已经就在学佛的境界里了。所以看起来他也没有念经,但是并不代表他没有学佛哦。他在寺院里做着最粗最重的活,却感到很快乐,因为他内心的境界是在学佛的境界里的,所以粗重的活对他来说,依然是快乐的。

这样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师父要考考大家学佛的心得,这时候师兄弟中一位叫做神秀的弟子写了一首偈子:“身为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师兄弟们看到以后,纷纷赞叹,认为写得好。慧能这时候看到别人在念诵神秀的偈子,苦于自己不会写字,告诉别人说,我也有首偈子,请你帮我写到走廊的墙上。偈子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偈子写完了,师兄弟们觉得他打妄语,都一起骂他。这时候弘忍大师也看到了,就给慧能说了一句,半夜你来我的房间找我。大家都暗地里在嘲笑,这个火工要被师父惩罚了。慧能却很高兴,心里知道这是师父看懂了他的偈子。于是半夜去见师父,师父说:“你的境界比神秀的境界高了,但是大家现在还理解不了。你留在这里不妥,我把我的衣钵传给你,你往南方走,走得越远越好,到南方去传播佛法,将来禅宗会在南方兴盛起来。”这就是禅宗在六祖后分为南北两宗的渊源,又被称为“顿宗”和“渐宗”。你看小说《西游记》孙悟空学道和《笑傲江湖》里华山派分为剑宗、气宗的故事是不是都有点这个影子?

我们通过这个故事,就发现,因为慧能大师有求道的心,所以虽然只是听人念经,就能让自己开悟;虽然没有机会念经,只能做粗活,但是做粗活也能做出大道来,能够悟道!这就充分说明了一点,一个有求道之心的人,即便做毫无意义之事,也会做出巨大的意义来。这个道理又被化用到金庸的小说《天龙八部》里了,《天龙八部》里的少林扫地僧,无名无姓,其貌不扬,却武功奇高,每天只是打扫藏经阁,武功却出神入化,无法形容,可说是金庸小说里的第一高手,是不是就是当年做火工的慧能大师的影子?所以一个有求道之心的人,虽然只是扫扫地,却都跟一般扫地的水平都大为不同。

这也正是中西文化关于励志教育的不同处。有人认为西方什么都是好的,包括教育也是最好的。所以当西方的教育,如果孩子立志将来做小丑演员、做环卫工人,都是值得表扬、无可非议的,由此认定中国的教育普遍追求“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会扼杀中国小孩的天性,要向西方学习。这其实就是典型“崇洋媚外”的心态。不是说做小丑演员做环卫工人不好,而是说当一个人有了求道之心,有了宏伟的志向,要做什么,都能做到最好,即便做一个小丑演员,也比一般的小丑演员要高明,即便做环卫工人,打扫卫生,可能也都能成为一个“少林扫地僧”。

我在《平心平天下》这本书里谈到了一个“六品”的概念。我们今天都在创造产品,这些产品我分为六个层次,也就是“六品”。这“六品”都与对“道”的追求和体悟相关。也就是说,一个人对道的追求越高,其所创造的“产品”层次就越高。

第一品叫做神品,只有得道的人创造的产品可以称为神品。神品是什么东西呢?无法逾越,无法复制,无法形容(一切的形容都显得苍白),无可挑剔,其对人类的影响和作用无可估量,是无价之宝。虽然珍贵,却犹如阳光雨露,大家都能拥有。这种东西,本身也是“道”的显现。那么哪些是神品呢?《易经》、《金刚经》、《道德经》、《论语》这些绝对都是神品,普通人学都未必能学通、学好,何况创造。

第二品叫做艺术品,还不是“道”,比“道”低了一层,但是可以承载道,可以表达“道”,“道”的特征是真善美,所以第二品抓住了这个特征,彰显了真善美,这种产品让人心旷神怡,让人境界升华,即便价值不菲,甚至价值连城,但是也毕竟有价。

第三品叫做工艺品,创造者对道的体认又落了一层,连艺术品都谈不上,可以批量生产,十分常见,大众化流通,不算珍贵,还可以用。

第四品叫做次品,以次充好,已经没有艺术价值,勉强能用,但是又副作用或者寿命短。

第五品叫做废品,彻底不能用了,成为社会的垃圾。

第六品比废品还可怕,已经完全成为“道”的对立面,叫做“毒品”,危害社会,祸乱人类。今天我们搞的端上人类餐桌的“地沟油”、“苏丹红”,在婴儿奶粉里添加的“三聚氰胺”,这些是只有已经丧心病狂的人才能干出来的事情,所以说“志于富贵者,则亦无所不至矣。”

做人要做第一品之人,做事也要做第一品之事。只有圣人才能做到这第一品。所以中华文化倡导的是“圣贤精神”,今天很多国人觉得西方提出来的“工匠精神”很了不起,工匠精神充其量做一个艺术品出来,离神品还差得远。我们今天对自己的传统文化淡漠无知,是一种悲哀。好比佛经里的一个寓言,有个国家的首富唯恐自己将来去世了,儿子被饿死,就把所有的家产换成一颗宝珠,让儿子随身带在身上。儿子却不知道宝珠的珍贵,等到父亲去世以后,揣着这颗宝珠到处流浪,到处行乞。这个寓言是形容每个人自身都具足一切财富,但是每个人都不懂得回头观照自己,都在向外驰求,迷失了自己。其实我看中华传统文化今天的遭遇,也如此这般光景。我们伟大的祖先害怕我们愚蠢,就把世界上最伟大的财富变成了经书留给我们,我们却把经书束之高阁,不去挖掘,不去学习,却向全世界去各种乞讨……

前面我们讲的是立志的好处,志向越大,成就才会越大。求道可以让生活变得有意义,最大的志向就是求道,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道”,是“大道”。所以我们今天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在学道,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

我曾经还讲过中华文化的特征,叫做“三神”,所谓“神奇”“神秘”和“神圣”。神奇代表能力,神秘代表智慧,神圣代表使命、追求和志向。就是说中华文化你一旦学通了,功能是神奇的,智慧是神秘的,而追求是神圣的。三者缺一不可,但凡缺了一个都不是中华文化。

佛家有一个说法叫“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只要符合这点的,即可视为正法。

而对于中华传统文化,我认为必定同时具备神奇、神秘、神圣这三个特征。但凡缺了其中一点,都不是中华文化。

如何叫做神奇?中华文化学通了,中医可以出“神医”,许多西医束手无策的疾病,中医手到病除,所谓“妙手回春”等等都是形容中医的神奇;打仗,中华文化学通了,可以神出鬼没,用兵如神,如有神助。三国时代的诸葛亮,近代的毛泽东,都是一介书生,却都用兵如神。尤其后者,没有读过保定军校,没有读过黄埔军校,而这两个军校走出来的将帅,却都敬畏毛泽东;写文章,中华文化学通了,下笔有神;书法绘画,中华文化学通了,就能出神品;《易经》学通了,甚至还能“神机妙算”……

如何叫做神秘?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如同高不可及的青天,如同深不可测的渊海。“天玄地黄”,玄是形容天的幽深难测,玄字同时也是形容大海的深不可测。所以中华文化叫做“玄学”。据说孔子34岁时去拜访年老的老子,出来以后,孔子评价老子说:我见过在水里游的鱼,见过在天上飞的鸟,却没有见过这样的人,像龙一样见首不见尾,完全看不懂。这个时候的老子,智慧大于孔子,我的智慧大于你,我能看懂你,你却看不懂我。如果你的智慧大于我,你就能看懂我,而我却看不懂你。一个圆满的圣人,给并不圆满的普通人讲圆满的学问的时候,普通人是听不懂的,听不懂而敬畏,就把这种圆满的智慧形容为“神秘”。所以“玄学”也是圆满智慧、圆满学问的别称。

如何叫做神圣?我前面讲过儒家的三重境界,都是很神圣的追求。儒家的文化,用一个字作为核心归结起来,就是“仁”字。在汉字中,“仁”字的出现实际上比较晚,在现已发现的甲骨文和金文中都没有出现“仁”字。它的出现应该晚于西周(西元前1122——前771年)。“仁”在《尚书》中出现了5次,在《诗经》中出现了2次,在《易经》中出现了8次。“仁”在这些经典中的边缘性和它在《论语》中的核心地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论语》中讲礼“75”次(包括“礼乐”一起提的),而讲“仁”却有109次。由此可见,《论语》不是以“礼”为核心,而是以“仁”为核心。《论语》认为,如果没有“仁”,也就谈不上“礼”。所以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一部《论语》,对“仁”有许多的解释,要么说“克己复礼”为仁,要么说“仁者先难而后获”,要么说“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为仁”,或者说“仁者爱人”等等。仁的内涵到底是什么呢?其实说到底,就是对天下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论语》中记载孔子对曾参说:“吾道一以贯之。”然后曾参就告诉其他同学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所以《论语》的思想,按曾参的理解,就是分别讲的“忠”道和“恕”道,这两者合起来就是仁。这就很有意思了,忠和恕不能狭隘地理解,广义地理解,忠就是尽心,就是关乎“心”的学问,恕就是格局,不断放大格局,大到“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个程度。试想,天下什么事情都能容,对于一般人的冒犯、无知无畏能否容得下呢?“仁者爱人”,这是仁学的核心思想,狭隘地说就是爱身边的人,推而广之,就是爱天下之人。孔子的学问一切围绕人类命运而展开,旨在为人类而服务,关切着人类的终极命运走向,务必要使人类既光明而幸福又不会走向堕落(从心所欲而不逾矩)。所以儒家文化,是关乎天下人类和天人之际的学问。一旦背离了这个主题,就违背了儒学的思想。这就是中华文化的神圣性。

那么这些都是中华文化具有神奇、神秘、神圣性的特点。如果中华文化没有神奇的功能,中华文化就是屠龙之技,虚头理论;如果没有博大精深、通达圆满的神秘智慧,中华文化就是雕虫小技,就是术,而非道;如果没有神圣的使命和对生民充满了终极关怀,那么中华文化就是迷信、糟粕和灾难。正因为儒家文化有这样的关乎天下的学问与智慧,所以他是伟大而神圣的。

以前我比较神奇、神秘和神圣这三者,光神奇而不神圣,就是有本事而没有追求,是非常危险的,譬如前段时间声名狼藉的王林“大师”,“大师”能变蛇,并因此而招揽了一帮明星、富商作为粉丝,好不风光,结果呢?把自己“变”进了监狱,牵涉了杀人案,一年多时间自己也死在了监狱;有神秘的智慧而不神圣,就是有学问没有正确的价值观,这种人也很多,讲起东西来头头是道,但不一定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听他讲东西,看他写的书,很容易被影响被误导,要么流入旁门左道,要么流入花里胡哨里面去。当代像令计划、周永康之类,都有超高的政治智慧,不然也不会身居高位,但是一旦失去了共产党人神圣的发心,最终的结果就是家破人亡、遗臭万年。如果一个人只有神圣的追求而没有神奇的本领和神秘的智慧呢?这种人几乎不存在,因为有神圣追求的人必定能迅速培养起神奇的能力和神秘的智慧,譬如毛泽东,他只有一颗为人民服务的神圣发心,结果迅速培养起了神奇的能力,以一介书生之力,竟然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创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带领着开始只有镰刀和锄头、后来有了小米加步 枪的少量工人农民们竟然打垮了数十万的国民党精兵强将,他指挥如定,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这就是他通达中华文化后,仅以一颗神圣的发心所培养出的神奇能力;毛泽东思想,光焰万丈,就标志了他神秘的智慧。退一万步,即便这个人真的很无能,培养不起神奇的能力、神秘的智慧,那他也可以以一颗神圣的发心感召有神奇能力、神秘智慧的人去辅佐他,刘备,因为看到天下大乱,百姓流离失所,而有了一颗欲救苍生于水火的神圣发心,结果感召了有神奇能力的赵子龙、关羽、张飞来辅佐他,有神秘智慧的卧龙凤雏,诸葛亮庞统来辅佐他,最后就凭一个“织席贩履之流”的身份,三分天下。

小说《西游记》里也传递了这样的精神,小说里的唐僧很傻很天真,却能当师父,以前看影视剧和小说时,都无法理解。而最有本事的孙悟空,既是花果山美猴王,又是齐天大圣,却只能给他做徒弟,怎样都想不通。后来明白了中华文化的精神以后,一下就明白了。唐僧就是神圣的代表,他虽然没有神奇的本领,没有神秘的智慧,但是他有一颗神圣的发心,知道去西天取经,用来普度众生。

而三个徒弟呢?第一个孙悟空,有72般神通,因为没有神圣的追求,后来就造反了,“皇帝轮流坐,明年到我家”,这是孙悟空造反的口号。我在《平心平天下》里面谈到,这三个徒弟是中国官场上的“三个代表”,孙悟空是野心家的代表,有一身本领却没有神圣的发心,野心家也大都如此,有超强的能力,但是没有追求,必然造反,下场就是被压在五指山下五百年;第二个是猪八戒,有36般神通变化,能力非常强,在天上时官至天蓬元帅,由于没有追求,没有神圣的发心,所以去调戏嫦娥,最终被贬到高老庄做了猪妖。这是官场上贪财好色官员的代表;第三个是沙和尚,有18般神通变化,能力很强,曾是卷帘大将,由于没有追求,没有神圣的发心,所以在蟠桃会上偷喝王母娘娘的御酒,最后被贬到流沙河成了一个吃人不吐骨头的河妖。这是官场上爱占便宜小官吏的代表。这三个徒弟都有神奇的能力,却都没有神圣的追求,下场都很悲惨,都是靠一个有神圣追求的唐僧救的,这就传递了一个思想,只有有了神圣的追求才能对自己进行自我的拯救。人充满了贪欲,都在享乐、堕落,没有拯救,何谈成就?所以我常说,有崇高追求的人,自然会脱离低级趣味。

讲神秘的智慧,唐僧基本没有。孙悟空告诉唐僧,师父,这个是妖怪,千万不能救,唐僧每一次都不听,都大发慈悲,结果被妖怪掳走。在最后关头,甚至往往连孙悟空都救不了他了,眼看着就要被蒸唐僧肉吃了,这个时候,佛菩萨出现了,妖怪被收了,又化险为夷、虚惊一场。在这里,小说又传递了一个观点,一个有神圣发心的人,一定会有神佛护佑。这就是《易经》讲的:“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唐僧就是这样一个只有神圣发心而没有神奇能力、神秘智慧的人。却能够感召有神奇能力的徒弟和神秘智慧的菩萨们去帮助他。这也就是中华文化所昭示的原理,神圣要高于神奇和神秘。

几千年来,中华文化对每一个人就注重神圣性的塑造,这个人只要有了神圣的追求,自然就能培养出神奇的能力、神秘的智慧,再不济也可以感召神奇能力和神秘智慧的人来辅佐他。

前面说了,儒家重在立志,佛家称为“发愿”,现在我们读佛经,往往前面有四句话,叫做《开经偈》,唐朝的时候武则天写的,现在流行很广,哪四句话呢?“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读经之前,发一下愿,不管能否读懂,迟早一定能懂。这就是“愿解如来真实义”的含义。佛家的思想,在学佛之前,一定要首先学会“发愿”,也是“发菩提心”。所谓“四宏愿”:“众生无变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法华经》里说:“菩提心者,则为一切诸佛种子,能生一切诸佛法故。”佛家的思想极为重视发愿,要知道诸佛在因地时,都发过这个愿,如果没有四宏愿,那么诸佛都无以成佛。

我在14岁的时候,也在教科书的扉页上写了一段话,我称之为《自行愿文》:

一心不二,应识三教四大之旨。渐除五盖,行六波罗蜜,并有七日克期决心,不离八支正道,使得九心生住,而获十力圆满。经百千万亿劫,学百丈怀海,堪忍堪行;证千手千眼,万寿无疆,普度亿兆生民,究竟涅槃。

这段话,可以说就是从小立下的一个志愿了,一直影响着我的成长。每当我在遇到烦恼时,这段话就会浮现出来,再大的烦恼,哪有百千万亿劫那么大呢?于是不烦恼了;在做事情懈怠时,这段话就会自动浮现出来,“七日克期决心”,怎么能够没有毅力没有决心呢?于是又开始努力;在沾沾自喜时,这段话又浮现出来,对照一下自己,差得太远,又不敢骄傲了;在被人误解、受到冤枉时,对别人心生恨意了,这段话又浮现出来,你是立志要“普度亿兆生民”的,怎么怀恨呢……

一路走来,始终有一个宏伟的志向鼓舞着你,一方面给你前行的勇气,另一方面也给你自省的勇气。立志,能够让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前进”。

一切的成就都从立志和发愿开始,所以我们今天讲《大良知学与大成之道——儒家的气质、气度、气势与气象》,怎么致良知,怎么获得大成就,对于常人而言,其实有一个次第,这个次第,孔子用他的一生,已经为我们演绎了一遍。

《大学》里面称为“八条目”,所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我在这里呢,主要又依据《论语》原文,涵摄儒释道易的全部思想,来细化为儒家的大良知学。

孔子是怎么演绎的呢?他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孔子祖上虽然是宋国贵族,但他的家世也是日渐衰落。他的家族的没落轨迹:王室——诸侯——公卿——士。

孔子是3岁的时候死了父亲,他的父亲叔梁纥死后,给孔子的母亲颜徵在留下的是一大家子的负累。

这个家庭,有九女、二子,还有叔梁纥的妾,当然,九女中有一些应该已经出嫁。剩下的,可能有些年龄比颜徵在还要大。这个时候,颜徵在18岁,一个18岁的少妇,就要负担家庭的全部。

家族到了叔梁纥这里,他只是一个士,只有俸禄,没有什么其他的比如采邑等固定收入。他的家庭开支极大,不会有什么积蓄,他死后,俸禄自然就没有了,而这么多子女,经济压力可以想见。

我们现在已经无法了解当时这个家庭发生了什么,总之,我们只是知道颜徵在带着只有三岁的孔子离开了这个家庭,孤儿寡母搬到了曲阜,住在一个名叫阙里的小巷里面。孤儿寡母,艰辛度日。17岁这一年,他的母亲也去世了。

晚年时,孔子回顾自己的一生,曾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我们一般都会望文生义,认为孔子是15岁立志求学。其实不是的,如果15岁了才想起来立志学习,未免太晚了。须知原话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不是“吾十有五而学”。“志于学”之前,一定有一个学的过程,学出了兴趣,学出了志向,学出了人生目标,然后才“志于学”。

孔子这一生,后来无论遇到怎样的打击,乃至取得怎样巨大的成就,都跟这个少小时立下的大志有关。

我们再来看下毛泽东17岁这一年,真正离开家乡韶山,离开父母,第一次走向外面更广阔的世界,临行前改写的一首诗,夹在了父亲每天必看的账簿里,表明自己的志向,以与父亲作别:“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这是他人生历程中第一个转折,也是立下宏伟大志最为重要的一个转折。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