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爱的承诺理解和感悟 爱的承诺为何大不如前(1)

  《一生只爱你》讲了一个充满挫折的爱情故事。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河北定县,十八岁的实习演员石小青和十九岁的北京知青刘胜利恋爱,胜利被部队宣传队选中后参了军。

关于爱的承诺理解和感悟 爱的承诺为何大不如前(2)

县书记灌醉了小青,秘书李志高在小青酒醉后占有她,小青发现自己怀孕,处境极为尴尬。

万般无奈的小青因身体原因无法打胎,躲到表姐家。生下女儿时大出血,被迫摘掉了子宫。回表姐家以后,被外出打工回来的表姐夫赶了出去。小青只得把女儿遗弃在车站,等待好心人捡走。

走投无路的小青两次自杀,被马善民救起并收养,终于回归了正常生活。

关于爱的承诺理解和感悟 爱的承诺为何大不如前(3)

部队里的胜利收不到小青来信,几番寻找,不仅没有找到,人们也不肯把那么残酷的现实告诉他。

离散的二十年中,胜利拒绝了战友美娟和同事沈虹的频频示爱。直至发现自己的朋友已经娶小青为妻,他都没有放弃当年对小青母亲的承诺。

这样一个为爱忠贞不渝的故事,对现在的零零后来说显得太不真实。且剧情中的各种巧合,多到难以置信。可真情年代确实有过,也正是发生于七八十年代。

关于爱的承诺理解和感悟 爱的承诺为何大不如前(4)

  爱是一种承诺吗?那个年代还真是,如今问婚姻是一种承诺吗?恐怕都不及那个年代的恋爱来得肯定。二十年的等待再难找到了。

过来人对此都还能有些记忆,也许模糊了一点,毕竟岁月不饶人。那是一个有信仰的时代,人们之间的贫富差别非常有限。从“重表现”到“重利益”,观念上的切换看似是“断崖式”的,但实际上仍然有明显的过渡期。

关于爱的承诺理解和感悟 爱的承诺为何大不如前(5)

  生活在那个年代,有那个年代的不幸。小青被侵犯而怀上孩子,发生在今天绝不会去卧轨轻生。也绝不会把“丢失名节”看得如此之重。

今天的人们虽说是进入了“契约社会”,但婚约牢固程度远不如前了,至于爱情的保质期就更不用说了。那么,爱的承诺哪里去了?这种变化又意味着什么?

关于爱的承诺理解和感悟 爱的承诺为何大不如前(6)

  前面说过,从表现阶段到利益阶段,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巨变。很难用“好”与“坏”来简单的评价孰优孰劣,在表现阶段,人性是被压抑的,很多罪名和配套的帽子是常人难以承受的。压力解除后不仅释放了生产力和创造力,有些需要自律才能束缚的负面人性也被“松绑”了。

道德绑架和高尚情操是完全不同的,制度设计只是一种平衡结构。只能演进,而演进的速度只能与社会的实际生产力相适应。

关于爱的承诺理解和感悟 爱的承诺为何大不如前(7)

  生产力的发展梯度之大,我们的GDP已经位居世界第二,制度演进也不得不跟进。“松绑”是大势所趋,所以,看到“信仰年代”可以持衡的事物,产生“钟慢效应”也是可以理解的。现在一年的发展怕是过去十年都未必能达成。

“白头到老”可以作为追求的理想,但作为未来的“状态估计”就过于乌托邦了。过去一个人的一生会有怎样的变化?今天的年轻人还能一样吗?

关于爱的承诺理解和感悟 爱的承诺为何大不如前(8)

  作为理工男,我更喜欢数理思考。你就看看今天的新冠传播,交通、物流、中心城市的人口密度还一样吗?

但传播的数学模型并没有变。无论是粗略一点的罗杰斯蒂克方程还是SIR方程,可参数加快了进程。

其实,在社会科学领域也是一样的,人类文明的发展有它自己的规律。成长、传播、扩散的方式,就那几类。学PDE时都见识过,不必大惊小怪。各国都在加强通识教育,不要轻易相信所谓的“特殊性”。但仅仅运用“线性思维”的常识已经不够了。

《一生只爱你》的理想只能结合那个年代的窗口来理解。思比看更主要。我不是说不要理想,没有理想,对一个年轻人也是一大憾事。

注:插图来自网络,仅为文字原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