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

该文章源自整理喜马拉雅音频,闲者知无涯老师的《新佛学金刚经系列课》

感谢 【安端】 的引领和指点!感谢 STONE、芦苇、厚朴、李润、辛昕、深海玫瑰-果琋、天心师兄、双林居士、生显、幸运花413、唐木、乒乓SOD、松哥、天凉好个秋、小占、质多医伽阿羯罗多的帮助与支持!

本节课音频首次上线:2018-12-3

佛教通史(121-净土-净土三流-功亏一篑的汉传江山)(1)

佛教通史-闲者知无涯

上一节课说了净土宗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宗教,或者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宗教形态,它前后经历了三代人——昙鸾大师、道绰大师、善导大师,这三代。

第一代,首先是创立者,由昙鸾大师提出的净土学说的基础理论解释,就是“二力二道”学说。

到了第二代,很显然就是要继承昙鸾大师的学说,并且往上发展一层,就是道绰大师提出的“二愿二门”说;紧接着,他还要针对其他高僧对净土的这种批判,进行反批判。这是第二代。

到了第三代,完成宗教形式,就需要宗教仪轨、理论。到善导的时候,他就继承了前两代——昙鸾、道绰的学说,建立了完备的净土的理论以及仪轨。任何一个宗教,或者任何一个教门,它的宗教仪轨的完成,才能正式标志着这个教派的完成,否则,这个教派就没完成——你必须有自己的宗教仪轨。

所以,昙鸾、道绰、善导,这三位大师是被公认的净土宗的实际创立者——他们是实际创立者,并不是我们常说的“净土十二祖”的这种创立顺序,他们才是真正的这个顺序。所以说,我们经常说净土宗的初祖是庐山慧远,他确实是中国净土宗的初祖,但是,他只是一个具有旗帜意义的标志。

中国净土宗的宗师排序是有好多种的,不是只有十二祖这一种,因为各家的排序都不同,这点是非常特别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尤其是在中国这种特别讲法嗣、血脉传承的国家,为什么净土宗会出现不同的排序?并且,我们今天看到的“净土十二祖”的排序,或者“净土七祖”的排序、“净土八祖”的这种排序,有很多具有重要意义的,简直非常重要、不可忽视、不能缺少的净土僧人,并没有进入净土宗的宗师排序,比如:道绰。

第一,它的形成原因——第一,是因为净土宗所谓宗师排序这件事情,它在各个时代的无论是“净土七祖”也好、“净土八祖”也好、“十三祖”也好、“十二祖”也好,它在各个时代的这种排序,都是一种小范围认定,即,没有公开认定,从来也没有一个公开标准,都是小范围,几个人,哎,比较具有学术地位的几个人,说:我们这么认定了。——就这么认定了。

第二点,是因为净土宗,归根结底上它实际不是一个“宗”,它只是一个学派意义上的“宗”,而不是“宗派”意义上的“宗”。大家理解这个意思了吗?它是个学派,它不是个宗派。

什么叫宗派?禅宗、律宗、天台宗,这叫:宗派。净土是个学派。净土宗的“宗”跟禅宗、律宗、天台宗、华严宗……这些“宗”,“宗”字儿一样,但意思不一样。在宗教学里,像净土宗这样的“宗”叫什么呢?叫:寓宗。寄寓于其他宗派的意思——寓宗。这个概念最早是日本人提出来的,后来中国学界也接受了这种说法——就是说,净土宗是个寓宗【注:寓宗,日本佛教用语,又称:附宗。谓寄寓于他宗之宗旨。即指,不独立成一宗,而附属于其他之宗派者。据《元亨释书》卷二十七·诸宗志所载:净土、成实、俱舍三宗为寓宗,譬如国之附庸。日本镰仓时代,此三宗为其他诸宗所兼学,未成独立之一宗,故称为:寓宗】。

换言之,就是佛教的任何一个教派,或者任何一个宗派的僧人,他都可以有净土信仰,当然,他也可以没有净土信仰。比如说,你是禅宗僧人,但你也有净土的信仰,那你就叫:禅净双修;如果你是天台宗的僧人,你也有净土宗的信仰,你就叫:台净双修;当然,你也可以没有。这一点佛教历史的初学者是要特别注意的——就是,净土宗始终没有他们的组织。没有他们的组织,同时也没有他们的法嗣相传制度——就是……像禅宗似的,二祖传三祖、三祖传四祖、四祖传五祖……然后付袈裟,法嗣……——没有这个制度,从来没有。

宗师离去,教门一般都会分裂。我们说分裂不太好,就说分离吧——这就好像,禅宗的五祖弘忍离开的时候,巨人离席,禅宗立刻分为南、北。净土宗其实也不例外,在善导之前,净土宗还是合一的,即,一条线。但是,到了三祖——善导开始,净土宗就分为了三个流派——自他以后,中国净土宗就是三个流派,又叫:净土三流。

这三流——第一支,少康流;第二支,慧远流;第三支,慈愍流。实际上,主导净土宗宗师排序,以及把持净土宗理论解释权的,一直是慧远流;但是,传播最广的,是少康流;剩下的一个,比较少见,就是慈愍流。

所谓“少康流”,这是传播最广的,这里简单谈一下净土三流:

(第一个流派),净土少康流,又叫:少康善导流、善导少康流。它是什么呢?很简单,就是,专门称名念佛——就念“阿弥陀佛”就OK了。

第二个流派,就是一直把持着(理论解释权)的、高级学僧的——慧远流。这一流,主要是重义理,不是重“称名念佛”,重的是义理——主要研究的就是“净土三经”。一般都是高僧,比较重视的是“悟”和“解”,即,悟解——高僧嘛,知识分子嘛,对吧,你就念佛?是不是差点意思。

然后,还有第三个流派——第三个流派的创始人很厉害——慈愍流。这个流派就属于大合一流派,什么意思?——就是,四宗兼修流:教门、禅门、戒门、净门,四宗兼修。这么叫教门?华严;什么叫禅门?禅宗;戒——律宗;净——净土。四宗兼修,这是慈愍流。

善导以后,净土宗就分为了这三个流派。为什么会分成这三个流派呢?是因为传法的对象不同,即,所要教化的人不同。佛教经常把人——众生分成三类,哪三类呢?有上根者、中根者、下根者,或者说:上等根器、中等根器、下等根器。

什么叫上等根器呢?就是,净土宗内部是这么定的啊——就说这个人智商高、情商高,双商俱高,很OK,这就叫:上等根器。这种人适合修的就是“慧远流”——所谓重义理、重悟解的“慧远流”。但是,能修“慧远流”的人啊,不是万里无一,而是百万里无一,就是,双商高到百万里无一的人,才能去修“慧远流”。

然后,慈愍流——即,所谓的“大合一流、四宗兼修”的——教、禅、净、戒,四宗合一的,这个,就是双商都是中人之资的——这就是中等根器的人修“慈愍流”。其实,这个中等根器,它也不是中等了,这个“中人之资”也不是普通人——万里无一,其实是远强于普通人的。

我们普通人一个最大的弱点,就是不承认自己是普通人——普通人都觉得:我们怎么也有中等根器吧……其实,NO!你没有中等根器——我们这些普通人,觉得自己有中等根器的,其实我们都是下等根器;那有中等根器的,都是我们看着上等根器的人。我们这些下等根器的人呢在净土宗里,修的都是“少康流”,就是——只念“阿弥陀佛”。

那,很显然啊,“少康流”是净土宗的基础;但是,把持着净土宗的领导权、义理的解释权以及它的方向的,一直是这个“百万里无一”的慧远流。

其实净土宗的弘传,前面课里说过,净土传入中国有四、五块,占主流净土有两块——弥勒佛的弥勒净土,或者说,弥勒上生净土,以及阿弥陀佛的西方净土,一直是这两大块并行,但是,占主流的一直是弥勒净土。而弥陀净土是如何翻身的呢?在隋唐时期形成的主流呢?它的弘传跟晚唐——唐武宗(公元814年-846年)灭佛是有关的——就是说,忽然有一个净土就被灭掉了。因为,政府 如果打击佛教,那么有组织、有建制的佛门基地,那肯定要被铲除掉嘛——大庙、大寺、有基地的,都要被铲除掉。

那,这种乱世里能保存下来的什么呢?就得是那种非常简单易学、非常方便实行,对吧,像禅宗似的,你往那一坐——心无所住就OK了;像净土宗似的,你念“阿弥陀佛”就OK了。只有这种非常简单,非常方便的方式,才能在这种大乱世里存活,并且流传出去。所以说,最后,阿弥陀佛净土能弘传,实际就跟唐武宗灭佛是有关的。

净土宗和禅宗各自发展,作为中国佛教的两支巨流,它们一直到了宋初、或者五代末——五代末、宋初年间,永明延寿作为标志——大家记住啊,永明延寿是个标志性人物——禅宗、净宗合流,从此就没有独立的禅宗了,从此也没有独立的净宗了。他就带动了佛教其他宗派,形成了一个叫“万宗归净”(的运动)——就是,所有的宗派都统归于净土了。这个,实际……永明延寿就很厉害了——天台宗、华严宗、法相宗、律宗最终同归于净土。

经过整个有宋一朝的发展,元朝出现了中断,大家知道啊,这是因为少数民族的原因。到了明、清之际,呐,“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中国汉传佛教的天下就是净土宗一家之天下。这就有点像在印度,印度佛教发展的晚期,密教就取代了大乘佛教。在中国,汉传佛教的中国净土宗,在晚期也形成了取代大乘佛教的形态。即,它已经形成了,但是非常地可惜啊,它差一步没有完成。因为自元朝以来,中土藏传佛教突然兴起了,而且,兴起的藏传佛教,是在元朝、清朝两朝皇家支持下兴起的。那它实际上,在地位上,先天性就具有优势,这就是为什么到了明、清一代,净土宗已经“家家阿弥陀”了,还没有最终完成一统中土的任务。

大家经常说的佛教,普通的、不太了解的人说佛教,就是:两乘——大乘、小乘。其实,专业地说,佛教是三乘:大乘、小乘、金刚乘。如果在学术上进行进一步地细分,那实际是四乘,是什么呢?小乘、大乘、金刚乘(藏传)、还有易行乘(净土)。所以,净土几乎形成了与大乘并驾齐驱之势,只差一步就完成了一统天下的任务……哎呀……历史没有给它这种机会吧。

宋朝以后,即,到宋以后,永明延寿以后,形成了一个万宗归净的局面——就是,所有的宗派都归于净土,因为它是个学派嘛,对吧,并不影响你本身宗派的独立性,就……额外有个双学位——相当于你额外修了个双学位。但是,万宗归净形成了净土的兴盛的同时,就带来一个负面的影响。什么呢?——就是各宗派都把自己的理论引入了净土宗,这就直接导致了净土宗本身理论的混杂。因为,在这之前,中国八宗里,理论比较强的三家:天台、华严、唯识法相宗,包括影响力比较大的——禅宗。这四家,那理论体系都是非常庞大的,而且都是非常完备的,各自都背后有自己的经典经书做支持。当它们归于净土,或者说归于净土宗——归于净土学派的时候,它们就把自己背后那套成系统的哲学观和宗教观引入了净土宗。

它们归于净土,比如说,禅宗归于净土——禅净合流,它就必然用自己禅宗的宗派观点去解释净土,最典型的就是“唯心净土”的概念,即,“心净土”和“实有净土”的争执,就是从这点来的。那,其他宗派也是一样的,比如说,华严宗——那就多方净土。

对于净土宗,这些观点一旦都引进来了,那争议也就来了——尤其是对于净土的解释。它最大的争议是什么呢?实际是禅宗归于净土宗引入的争议。

第一个问题是,净土到底在哪儿?禅宗,我们知道背后是《金刚经》作支撑的,对吧——“一切都是空”啊。都是“空”的情况下,哪儿来的一块净土?对吧。而且,这块净土,按照禅宗的理论,它到底是“实有”呢?还是“心造”呢?

在理论体系上,跟净土宗争议最大的还不是禅宗,是这之前形成的一个教门——天台宗。中国禅宗虽然当时的势力、影响最大,但是,前课里讲过,第一个出现的宗派就是天台宗,而且,第一个教门也是天台宗。在净土宗历史上的名僧里,天台宗出身的名僧,人数最多。并且,天台宗在中国佛教学理里,也属于最精深的一宗——它是以“一念三千”作发动的,即,它的整个理论体系叫“一念三千”,是以“一念三千”作发动的理论体系,非常地精深。

而且,在唐宋时期的名僧有一特点,(这)和中国佛教后期的僧人有一个明显的一个区别——就是说,中国的和尚从宋朝划一刀,这之前的和之后的,有一大区别,是什么呢?之前的有文化;之后的文化程度比较低;之前的大部分是儒家出身的,呐,后期大部分文化程度就相对就低一些了。所以说,唐朝时期的名僧,儒家出身并且受到了天台宗“一念三千”这套学理的发动,他们如果归于净土,那么,实际上刚刚讲过嘛,这就是“重悟解”的“慧远流”势力大增了。

上面的课刚说过,“慧远流”以“重悟解”著称,都是上等根器——百万里不挑一的人。那么,“万宗归净”的时候,我们想一想,前四宗都是什么宗?——天台宗,教门;华严宗,教门;唯识法相宗,教门——儒生,这都什么人?知识分子,还是都是高级知识分子——爱“形而上学”的高级知识分子。那么,这就直接导致了净土宗一些基础理论的大争论。

“慧远流”,或者说,以天台宗僧人为主的“慧远流”对净土宗的解释——对净土的解释,即,这块儿土地的解释,认为:弥陀净土是一块唯心净土。什么意思呢?心里的净土,不是实有的。换言之,我们经常说:西方净土……西方净土……对吧,“慧远流”认为:净土,它不在西边,它不是西方净土,叫“西方净土”,但不在西边儿,而是心里的,叫:唯心净土。那这个问题就大了啊,那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就涉及到一个死后的归趣问题,对吧?你死后(应该)奔西方净土去啊——那,你这归趣就有问题了,对吧?你这个车有起点没终点,你哪儿停啊?

所以说,关于净土到底是“实有”净土还是“唯心”净土?从宋以来,可以说,打有净土以来,八、九百年,一直是净土宗争论的一个焦点,并且,这个焦点到今天为止也没有解决。虽然有主流意见没有解决,为什么呢?因为禅宗受“唯心”净土的“观”影响太深——就是受“空观”影响太深,它不愿意承认一块“实有”净土——它跟禅宗的基础理论有冲突。(净土理论)跟天台宗的理论也有冲突,所以,这个问题到今天为止都没有解决。

千百年以来,不同的宗师给出的回答都不太一样,可以说,都属于个人意见,没有一个绝对意见,或者说是统一意见——(没有)大家公认的。这就是刚才课里说的嘛,由禅宗出身的,或者是由天台宗出身的,“空观”理念实在是太深了,实在不能接受“空”之外有实有净土这个事情,所以,这个争论就一直持续,一直持续。

当然,这个争论实际只是在佛教理论界的一个争论,在很小一部分人群之中。而,净土宗真正的主流,实际上还是我们这些普通人,对吧。那个“百万里无一”的和“万里无一”的,都不是我们——我们觉得自己不普通的这些普通人,我们是下等根器——我们是真正净土宗的主流,始终是“称名念佛”的善导少康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