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靖边县和横山县的交界处,坐落着一堆黄土垒成的堡垒,殊不知这片千疮百孔的废墟,竟是曾经的大夏国王都,也是匈奴人在世界上唯一的都城遗址,距今已有1600年的历史。统万城始建于公元413年(东晋十六国时期),竣工于公元418年,统万城的建造者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大夏国(史称胡夏)的皇帝——匈奴人赫连勃勃。

匈奴族唯一都城遗址(匈奴帝国的最后一座都城)(1)

西晋末年,一批有远见、有作为的游牧民族首领,凭借着他们的勇敢与刚毅,从北方草原南下入主中原,登上了中国历史的大舞台,宣告着“五胡十六国”时代的到来。“五胡”,指的是匈奴、鲜卑、羯族、氐族和羌族。

赫连勃勃原名刘勃勃,属于匈奴族铁弗部,铁弗是对匈奴父亲鲜卑母亲所生后代的称呼。匈奴本无姓氏,刘勃勃的刘姓来源于汉朝国姓,从西汉汉高祖时期的冒顿单于开始,一直到汉武帝时期,汉朝长期与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双方约为兄弟,后世的单于子孙遂冒姓刘氏,这也间接说明了匈奴的汉化过程。

匈奴族唯一都城遗址(匈奴帝国的最后一座都城)(2)

413年,赫连勃勃在长安的灞上正式称帝,并任用叱干阿利为将作大匠,征发岭北十万胡人、汉人,在朔方水北(即无定河的北侧)、黑水之南修筑都城,名为统万城,取“统一天下,君临万邦”之意。

由于东晋王朝偏安一隅,位于北方和中原地带的各国都在争夺名义上的华夏正统,而赫连勃勃则自称是大禹的后裔,故定国号为“大夏”,定都统万城。建大夏国后刘勃勃为了撇清与汉朝的关系,改姓为赫连,意为与天相连,受命于天。

统万城的修建过程极为严苛残酷,为了保障建筑质量,在御史大夫叱干阿利的压迫下,无数的筑城工匠埋骨其中。据《晋书·赫连勃勃载记》记载,“阿利性尤工巧,然残忍刻暴,乃蒸土筑城,锥入一寸,即杀作者而并筑之。”叱干阿利虽然心性机巧,但是性情残暴,为了让城墙兼顾,在墙筑好后让人用锥子往城墙上面刺,如果能刺入城墙一寸,就把筑城工匠杀了填埋到城墙里,和城墙筑到一起。这样严苛到毫无人性的要求终使统万城坚固异常。

匈奴族唯一都城遗址(匈奴帝国的最后一座都城)(3)

《太平寰宇记》中称“蒸沙以筑其城,……其城土白而坚”,成就了统万城俗名“白城子”的由来。翻译成白话文来说,即当时筑城时,所用的土都是先蒸熟以杀死草仔、虫卵,再用米汤石灰搅拌,一层一层夯实建起来的。所以,这些城垛历经千年而寸草不长。

此外,筑城的土,还要撒上水,在阳光之下曝晒,半干之时才进行夯筑,这样土质不会松软或成为粉状,加上石灰的作用,在夯打过程黏结在一起成为块状。每砌一层,验收人员都要用锥子扎墙,如果稍微刺入半分,就把所有参与修建这段城墙的人杀死,筑在墙里面。

如此建造出来的统万城,连北魏太武帝拓跋熹的手下都说“统万城坚,非十日可拔”。

匈奴族唯一都城遗址(匈奴帝国的最后一座都城)(4)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如此坚固的统万城却在8年后就被攻克了。北魏军队直接用假情报就骗出了守军,然后包围城池,守城士兵只好开门投降。这座死了那么多人才建立起来的建筑奇迹,还没经历过一次惨烈的攻防战就这么被征服了。

北魏灭夏后,将统万城由城变更为统万镇,后改为夏州。唐朝时党项族在此聚居,唐末农民起义时,聚居于此的党项部首领拓跋思恭因协助平定黄巢起义有功,被唐僖宗封为夏国公,赐姓李,拜夏州节度使,这部分党项部武装也被称为“定难军”,从此拓跋思恭及其李姓后代成为当地的割据势力。唐王朝将银州(陕西米脂县)、夏州(陕西横山县)、绥州(陕西绥德县)、宥州(陕西靖边县)与静州(陕西米脂县西)等五州之地归其管理。更姓后的李思恭是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的先祖李思忠的从兄,也是西夏王朝最早的奠基者之一,西夏王朝的名称即来源于夏州,所以说统万城也是西夏王朝的龙兴之地。

匈奴族唯一都城遗址(匈奴帝国的最后一座都城)(5)

北宋初年,党项族领袖李继迁(李元昊的祖父)以统万城(当时称夏州)为根据地,长期与北宋对抗。公元994年,宋军攻破夏州。为防止党项人再次以统万城为据点对抗宋廷,宋太宗赵光义下发《废夏州旧城诏》,将统万城内居民全部迁到周边其他州县,之后便将统万城焚毁,因东城为党项人所建,因此东城被损毁得尤其严重,几乎荡然无存。

曾经辉煌一时的统万城,如今却只剩破壁残垣,正如辛弃疾词中所说,“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