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看过《清平乐》的小伙伴应该知道赵宗实这个小朋友,后来继承仁宗的皇位,即宋英宗。但史书上宋英宗,和影视剧里的还是有差别的,仁宗和赵宗实的关系也没有影视剧里演的那般父慈子孝。从英宗即位后的种种表现,历史沧澜认为,他是一个被人格障碍折磨的人。为何这么说呢,且听我们慢慢道来。

所谓人格障碍:是指明显偏离正常且根深蒂固的行为方式,具有适应不良的性质,其人格在内容上、质上或整个人格方面异常。由于这个原因,病人遭受痛苦或使他人遭受痛苦,或给个人或社会带来不良影响。人格障碍包括很多类型。如焦虑型、偏执型、分裂型、反社会型、攻击型、表演型、依赖型……

清平乐中赵祯有儿子吗(清平乐中的英宗赵宗实)(1)

人格障碍的类型

很多有人格障碍的人,可能有一种类型,也可能有多种类型。从个宋英宗的表现来看,历史沧澜认为,他有两种人格障碍,焦虑型和偏执型。我们下面依次分析。

英宗的焦虑型人格障碍:经常感到紧张,提心吊胆,不安全及自卑为特征,对拒绝和批评过分敏感,因习惯地夸大日常处境中的潜在危险而有回避某些活动的倾向。

清平乐中赵祯有儿子吗(清平乐中的英宗赵宗实)(2)

焦虑型人格障碍

英宗皇帝焦虑的表现:

一、不敢接受皇子的册封

嘉祐七年(1062年)八月初四,赵宗实被立为皇子;初九,改名赵曙。赵曙听到诏命后称病,推辞当皇子,请私人秘书周孟阳连上十多道奏书,婉言推辞。而在这之前,他就以给父亲守丧为名,连着5次推辞朝廷给他的官位。古人一般为了表示谦虚,会有个授官推辞的做法。但那就是走个过场,可赵宗实这是真推辞,真拒绝呀。奏疏上了十多遍,仁宗没有同意,又让安国公从古等人前去劝说,赵宗实干脆避而不见。躲到卧室里不出来了。

"及为皇子,愈坚卧不出"——《宋史·卷十三·本纪第十三》

他的私人秘书周孟阳不得不出面了,周就问赵宗实:"陛下选您当皇子,天大的好事呀,您咋就不答应呢?"赵宗实回答,"天大的好事。也是天大的祸端,我呀,还是避开吧。"周孟阳明白了,这是怕万一当不成未来皇帝,好事就变祸事了。周孟阳就又问了一句:"如今,陛下立您为皇子,大家都知道了,您就算再推辞,万一哪天别人当了皇帝,您觉得您能安然无恙吗?"

清平乐中赵祯有儿子吗(清平乐中的英宗赵宗实)(3)

赵宗实剧照

"孟阳入见卧内,劝之曰:"天子知太尉贤,参以天人之助,乃发德音。何为坚拒如此?"英宗曰:"非敢徼福,以避祸也。"孟阳曰:"今已有此迹,设固辞不拜,使中人别有所奉,遂得燕安无患乎?"——《宋史·卷十三·本纪第十三》

周孟阳最后一句话立马点醒了赵宗实,这时候外面等的人也不耐烦了,直接到卧室扶起他送入车驾,准备进宫。看到这段真是忍俊不禁,历来为皇位挣得是头破血流的多,像赵宗实这样避之唯恐不及的还真少见。临上车前,赵曙还告诫舍人说:"谨慎地守好我的屋舍,皇上有了后嗣,我就回来。"

八月三十日,赵曙出现在清居殿。从此以后,赵曙每天两次朝拜仁宗,有时还到皇宫内服侍仁宗。对仁宗那是恭谨孝顺,兢兢业业坐着他皇子的本分。

二、登基发病,不能主持仁宗丧礼

1062年4月,仁宗驾崩,英宗继位,在仁宗的葬礼上,英宗突然发疯,大声狂叫奔跑,以至葬礼不能完成,幸亏韩琦一把抱住英宗,和几个宦官一起把英宗送入内宫,稳住局势,又让曹太后来主持仁宗葬礼。

"己卯,大斂,上疾增劇,號呼狂走,不能成禮。","韓琦亟投杖褰簾,抱持上,呼內人,屬令加意擁護,又與同列入白太后。"——《宋史·卷十三·本纪第十三》

清平乐中赵祯有儿子吗(清平乐中的英宗赵宗实)(4)

英宗 赵宗实剧照

这件事情如果单独来看的话,英宗是真的发疯了,在葬礼举行之前,英宗白天处理政事还特别明白谨慎呢,有决断,让底下人都佩服是个明主。可到了晚上,就突然发病,不认识人了。开始说胡话。御医都被叫过来诊治。这可能是长期做储君担惊受怕,突然间,原来可望而不可求的皇位就真的落到了他头上。白天处理政务井井有条,让别人对他刮目相看。晚上完全放松下来。就让他长期处于紧绷状态的神经一下子就错乱了。这就是精神处于极度压抑之下,突然得到释放,会出现的反弹。

"先是,輔臣奏事,帝必詳問本末,然後裁決,莫不當理,中外翕然,皆稱明主。是日晚,忽得疾,不知人,語言失序,復召已責降醫官宋安道、甄立里、秦宗一、王士倫等入侍疾"

——《续资治通鉴长编》

英宗的偏执型人格障碍:是以偏执和猜疑为特征的一种精神障碍,表现为人的认知偏离正常,不信任别人、猜忌别人的动机、冷漠等,患者的情绪和行为都比较冲动

英宗偏执的表现:

清平乐中赵祯有儿子吗(清平乐中的英宗赵宗实)(5)

一、与曹太后的矛盾

英宗自幼进宫便是由曹太后抚养,按理说,英宗应该与曹太后比较有感情,但英宗却对韩琦说,太后对他没有恩情。

后数日,琦独见上,上曰:"太后待我无恩。"——《宋史·韩琦传》

其实,从这就能看出,英宗对于曹太后是有怨言的。为什么呢,英宗继位后,是由曹太后垂帘听政,自己并没有掌握实权,这就是上面英宗说"太后待我无恩"的前因,但是真实情况并非如此。因为英宗本人的身体衰弱,曹太后才暂时垂帘听政,而且只是在小殿听政,而到了1064年,英宗继位的第二年,他的身体恢复了以后,曹太后就把国政交付给了英宗。

"英宗暴得疾,太后垂帘听政。",——《宋史·韩琦传》

清平乐中赵祯有儿子吗(清平乐中的英宗赵宗实)(6)

曹皇后和赵宗实 剧照

而且英宗本人的身体导致了他的一些反常举动,对身边的人并不友好,经常打骂身边人,导致那些太监宫女向曹太后告状,英宗和曹太后之间的矛盾就越来越大。曹太后一度向韩琦和欧阳修哭诉。还是韩琦,欧阳修等人解劝曹太后,"您看,皇上现在病了,他的举止不能用正常标准来判断,难道儿子病了,母亲还能不认儿子吗,还能和儿子计较吗"。在韩琦的劝解下,曹太后明显没有计较了,从这里,可以看出曹太后为人并不是是非不分,反而是善解人言而,英宗,就有些偏执了他总觉得太后对他不好,还要夺他的权。

"帝疾甚,举措或改常度,遇宦官尤少恩。左右多不悦者,乃共为谗间,两宫遂成隙……琦与欧阳修奏事帘前,太后呜咽流涕,具道所以。琦曰:"此病固尔,病已,必不然。子疾,母可不容之乎?"修亦委曲进言,太后意稍和,久之而罢。"——《宋史·韩琦传》

清平乐中赵祯有儿子吗(清平乐中的英宗赵宗实)(7)

二、发动"濮议事件"

濮议最早由韩琦提出,是要给英宗生父一个名分(这也正常),关键是怎么称呼英宗生父,就引发矛盾和争论了。朝廷中,一派是韩琦,欧阳修为首,主张称濮王为"皇考",而另一派由侍御史吕大方,范纯仁为首,主张称濮王为"皇伯"

其不同之处就在于"皇考"是对生父死后的称呼"皇伯"是对伯父死后的称呼。按照常理,封自己的父亲为"皇考"是很正常的伦理,可是,英宗相当于已经过继给仁宗了。名义上,仁宗才是他父亲呀。称自己的生父为"皇考",那仁宗往哪里摆呢。

其实他的生父现在只能算是他大伯。这个道理,不管是皇家,还是民间,其实都说的通。而且说白了,英宗生父赵允让有28个儿子,根本不需要非得英宗来给延续香火。真正没儿子的是仁宗,仁宗才需要他来祭祀香火呀。可他怎么一搞,相当于不认仁宗是他爹了。(白过继了,仁宗心塞呀)

清平乐中赵祯有儿子吗(清平乐中的英宗赵宗实)(8)

仁宗剧照

首先反对的肯定是仁宗妻子,曹太后,但是离奇的是,最后,曹太后在诏书上签了字,后世对这个事情有过很多解读,最著名说法的是韩琦等人在一次酒会上,将曹太后灌醉,趁着曹太后醉酒之际,骗他签了字,曹太后醒来发现为时已晚,也无可奈何。当然,这在正史上是没记录的。但曹太后最后签字了,是千真万确有记录的。

濮议事件耗时18个月,颇像一场闹剧,不仅对大宋没有任何帮助,而且对英宗而言不仅没好处,反倒落个忘恩负义的名声。那英宗为什么非得这么干呢,他是昏君吗,不是,英宗虽然在位时间短(4年),但总体来说,他在国家政事上还是有作为的,要不然,名臣韩琦、欧阳修也不可能这么拥护他。

那为什么就非得在"濮议事件"上这么执拗呢,这也能看出英宗人格中的偏执缺陷。他这么做,更多的是故意对仁宗的报复。

清平乐中赵祯有儿子吗(清平乐中的英宗赵宗实)(9)

为什么要报复给他皇位的仁宗皇帝,这就得来分析英宗人格障碍产生的原因了。

对照心理学,分析英宗人格障碍的成因:生物因素,可以忽略不计;环境社会因素:个体的成长环境、抚养模式直接关系人格障碍发病与否。 安全的、稳定的抚养模式,人格障碍发生的可能性就很小。

一、年幼入宫,远离父母

宋英宗赵曙,他的父亲是濮王赵允让,生了28个儿子,因为仁宗一直无子,就想沾沾他的运气,就这样4岁的赵曙被接入宫中。交由曹皇后教养——过小的年纪离开亲生父母,失去安全感

赵曙在皇宫中生活了4年,真的为宋仁宗招来了福气,宝元二年(1039年),仁宗的亲生儿子豫王赵昕出生后,赵宗实出宫回到生父赵允让身边——抚养模式不稳定。

清平乐中赵祯有儿子吗(清平乐中的英宗赵宗实)(10)

赵宗实 儿时剧照

四岁离开亲生父母,对孩子来说肯定没有安全感。在皇宫里,规矩又多,虽然有曹皇后的教养,但他毕竟不是真正的皇子,身边人哪怕有任何一点怠慢,或是闲言碎语,都会刺激这个小孩敏感脆弱的心灵,关键,他还不能表现出来。他给外人看到的一面是下面这样的表现:

赵宗实天性极为孝顺,喜好读书,不做嬉游玩乐的事情,穿的用的节俭朴素得像一个儒者。常穿着朝服见他的老师,说:"你是我的老师,不敢不以礼相见。"他还把《宗室六箴》的内容写在屏风上来约束自己。

看到了吧,一个小孩子活的像个小老头,太压抑了。这也说明,这孩子活得多累多辛苦。他是不敢有任何肆意妄为的举动的。

仁宗有了自己的儿子,赵宗实在皇宫中的地位更尴尬了。我们相信,仁宗皇帝不会有意虐待自己的侄子,但忽视肯定是有的,而仁宗的忽视,就会给小小的赵宗实带来灾难。那些太监宫女对他肯定不会太好,他的处境,也不可能敢告诉仁宗或者曹皇后。这也就解释了他即位后为什么对那些太监宫女非打即骂。这更像是一种报复。

清平乐中赵祯有儿子吗(清平乐中的英宗赵宗实)(11)

少时 赵宗实 剧照

二、常年备胎,忧虑惊恐

仁宗没儿子的时候,把赵宗实接进宫,有了儿子,就把他打发出宫,虽然无缘高高在上的皇位,但好在回到了自己父母身边,这一年他8岁。可不幸的是,庆历三年(1043年)正月,豫王赵昕早夭,这一年,赵宗实12岁。从那之后,仁宗一直没儿子。赵宗实,就成了众人关注的目标。不断的有大臣提议,让仁宗过继个儿子,早立太子。这人选不用说也是多半落在赵宗实身上。可是仁宗一直不死心呀,一直想自己生个儿子,这样一拖再拖。直到嘉祐六年(1061年)赵宗实30岁了,仁宗才封他为"皇子"。(注意,不是"太子")让他进宫。这就是前面说的,赵宗实连上十几道推辞的奏折。他不敢去呀。

解释一下,为什么他这么害怕:

赵宗实作为最有可能的大宋未来继承人,身价倍增,风光无限,大臣都对他礼遇有加。

但风光的背后总是要付出代价的,向来谦虚有礼、聪敏谨慎的赵宗实何尝不明白这个道理。无上的荣华富贵背后,就是刀光剑影啊,赵宗实陷入了莫大的恐惧和隐患之中。他担心仁宗会为了巩固自己亲儿子的皇位,杀了他这个差点就当上继承人的养子。即使仁宗不杀他,群臣也会怂恿下一任皇帝杀了他,除掉隐患。

清平乐中赵祯有儿子吗(清平乐中的英宗赵宗实)(12)

赵宗全 赵宗实原型剧照

那他的担心是多余的吗,还真不是,历史上这样的事太多了,身在皇家,骨肉亲情就是皇位的绊脚石,谁会在乎。权谋,是很可怕的东西。

三国时期的刘封就是最好的证明。刘备没有儿子时,收刘封为养子,等到他有了儿子,要继位了,刘封的死期也就跟着到了。诸葛亮奏请刘备杀之。

赵宗实就是生活在这种常年的恐惧焦虑之中。从一个幼稚小儿到而立之年,你想,一个人二十多年都处在这种胆战心惊、忧患恐惧之中,然后还有一个巨大的诱惑(皇位)时不时的勾引你一下。这种煎熬放谁身上都得崩溃呀,所以,当仁宗突然驾崩,赵宗实被拥立即位之后,他真疯了,仁宗葬礼上"号呼狂走,不能成禮"。过了一年,病才好。从心理学上理解,英宗这是长期压抑的神经一旦释放,反而受不住的应激表现。参照范进中举后发疯。

三、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看,也能找出英宗人格障碍的原因。

清平乐中赵祯有儿子吗(清平乐中的英宗赵宗实)(13)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1、生理需要、衣食住行,赵宗实是会得到基本保障的。但也绝不会太好。因为本身仁宗就提倡节俭。会不会有宫人见仁宗有了皇子,而苛待赵宗实,这个不好说。

2、安全需求,英宗从小就没得到满足。而且是一直处于忧患恐惧之中。极度缺乏安全感。

3、归属和爱的需求,仁宗从小离开父母,这方面肯定也是欠缺的。幸运的是,在皇宫他遇到了他未来的妻子高滔滔。(历史沧澜在上一篇图文专门写过高滔滔),高滔滔就像是一束光,照进了赵宗实的生命里,这也就能理解为什么英宗即使当了皇帝,都独宠高皇后的原因了吧。

清平乐中赵祯有儿子吗(清平乐中的英宗赵宗实)(14)

高滔滔与赵宗实 剧照

4、尊重的需要:在二十多年的备胎生涯中,我相信,英宗心理绝对感受到了耻辱,所以,他对仁宗小心翼翼,恭谨孝顺,却在仁宗去世后,发动"濮议事件",这何尝不是报复。

5、自我实现的需要。英宗当上了皇帝,虽有一些出格举动,但并不影响他在政治上的作为。从这一点来说,英宗是实现了最高层次的需要的。这也说明,虽然英宗有人格缺陷,但并不是无药可救的昏君暴君。

比如;继续任用仁宗时的改革派重臣韩琦、欧阳修、富弼等人。鉴于仁宗以来的弊政,继续改革。还下诏将各品级官员的转迁年限加以延长,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冗官"现象给朝廷财政造成的压力。为广纳人才、为国选贤,英宗还命宰执大臣推荐才行之士以充官职,命司马光设局专修《资治通鉴》。

清平乐中赵祯有儿子吗(清平乐中的英宗赵宗实)(15)

宋英宗 画像

总结:

英宗虽有人格障碍,但并没有发展到不可控的病态程度。他和南北朝时那些暴虐的皇帝是有明显区别的。总体来说,会记仇,会把忧患无限夸大,但不会对社会有太大的攻击性。这种人格障碍,其实更多的是折磨他自己。长期的心理障碍,患得患失,严重摧毁了英宗的身体和意志。所以说,英宗皇帝在即位四年以后就英年早逝了。他的一生,一个字总结,累。

我是@历史沧澜,喜欢历史的小伙伴,欢迎关注,我们一起探究更多更有趣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今日头条青云计划,@头条公开课#历史趣聊#

参考文献:

《宋史·卷十三·本纪第十三》

《续资治通鉴长编》

《宋史·韩琦传》

大宋帝国的兴衰荣誉(18)英年早逝的宋英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