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等爵中,唯一可以称得上是“爵位”的当是“侯”,“侯”最初的含义应当与军事有关,有人认为“侯”原本是指练习射箭用的皮箭靶,引申为在行射礼时判定胜负的官员;还有人认为“侯”原本是指作战前侦察敌情的“斥候”,天子在王国周边建立“侯”国,正是让他们行使“斥候”的职能,与外敌周旋,捍卫自己的国家。我们将西周、春秋时期最为活跃的一群人称为“诸侯”,正是字面意思——众多的侯们。

西周分诸侯封爵位的等级(为何说西周的五等爵中)(1)

鲁侯簋,西周早期青铜器,现藏上海博物馆。

实际上,许多我们认为是“公爵”的贵族,其真正的爵位应当是“侯”,例如鲁国,过去常常认为是“公国”,但是金文铭文显示其爵位为侯,可以证明这一点的除了上文中提到的明公簋铭文,例如西周时期的鲁侯熙鬲,其铭文为:

鲁侯熙乍彝,用享䵼厥文考鲁公。

铭文中,作器者为鲁侯熙,作器纪念的是他死去的父亲,也就是上一代鲁侯。他的爵位为“侯”,特别将父亲称作“鲁公”,说明我们后世看到的“鲁公”应当是对死者的尊称,而非在其生前使用。

在西周建立初期,为了同时解决殷商遗民的安置、功臣的封赏和边境的安定几大问题,以周公旦为首的周初元勋们创造出了分封制度,大封诸侯。值得注意的是,诸侯所获得的封地均在王畿之外的边境地区,可见侯爵本身不仅是爵位,也是职事,贵族在享受侯爵带来的国内自治之权时,也要履行镇守边疆的义务。

与上面“公”的例子不同的是,侯爵确实是可以通过父子相传的,伯晨鼎铭文中有这样的记录:

隹王八月。辰才丙午。王命垣侯伯晨曰:嗣乃且考侯于垣……(大意:八月丙午,周王命令垣侯伯晨:继承你祖父、父亲的侯位镇守垣……)

这篇铭文证实,“侯”确实是在家族中传承的,因此“侯爵”应当是存在无疑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