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地方志中的通州钟鼓楼(通州地理赫赫有名)(1)

北京通州发布(bjtzfb)

北京城市副中心官方微信

古今世界上的自然河流和人工河流名称不可胜数,而以人物命名的河流却是寥寥无几。

但在通州,有这样一条以人物命名的河流,千百年来,它虽历经雨水洪涝,河道却依然始终如初,不仅孕育了沿岸百姓,更见证了通州的发展。

清代地方志中的通州钟鼓楼(通州地理赫赫有名)(2)

它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有着“铜帮铁底运粮河”之誉的萧太后河。

通州小布(北京通州发布:bjtzfb)这就带您去看这条“传奇”河流的“前世今生”。↓↓

清代地方志中的通州钟鼓楼(通州地理赫赫有名)(3)

萧太后河

《通州文物志》记载,萧太后河约于统和二十二至二十七年(1004—1009)间,由辽代萧太后主持开挖。

清代地方志中的通州钟鼓楼(通州地理赫赫有名)(4)

萧太后,名萧绰(953年—1009年),小字燕燕,原姓拔里氏,拔里氏被耶律阿保机赐姓萧氏,契丹族,辽朝政治家、军事家和改革家,她摄政期间,辽朝进入了最为鼎盛的辉煌时期。她先后辅佐两皇帝,主政辽朝达40年。

在百度百科上显示,萧太后河是北京最早的漕运河。但这一观点被对运河文化颇有研究的“运河船夫”否认,他表示:萧太后河并不是北京最早的运河,根据《竹书纪年》关于“齐师及燕,战于泃水,齐师遁”的记载,北京地区最早的运河应该出现在战国时期,结合《郡国军事考》,推断出具体年份为周显王五十四年(公元前355年)。

清代地方志中的通州钟鼓楼(通州地理赫赫有名)(5)

开修水路运粮食

萧太后功不可没

萧太后河流经通州区台湖、梨园与张家湾镇域中,长约9公里。虽然在正史中,萧太后河没有记载,只是在明清某些笔记内有所述及,曾用“河面船只穿行,河岸行人如织,如同江南水乡”形容萧太后河的繁荣。

清代地方志中的通州钟鼓楼(通州地理赫赫有名)(6)

但正因如此,关于萧太后河的来历,民间才有了许多美丽的传说。

传说当年萧太后率军征战北宋的时候,扎营在今天的北京,曾经一度面临缺水的境地,于是就差役四处找水,终于找到了一条河流。

因河水清澈甘洌,萧太后喝后十分高兴,便问起这条河的名字。当听说这是一条无名河时,她就降旨以她的名号来命名。

清代地方志中的通州钟鼓楼(通州地理赫赫有名)(7)

当然,这只是个传说,正史中没有记载,但这条历史上有名的萧太后河,实实在在地存在于北京的地面上,只不过这条河的真正作用,并非如传说中用于军队的水源补给。

据《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历史文化丛书》上卷记载:萧太后河用于对辽朝在南京城(今北京)的粮食物资供应,所以萧太后河的准确名称应该叫萧太后运粮河。

历史回顾

后唐清泰三年(936年)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叛朝,投契丹,建后晋,将十六州拱手交给契丹。契丹在得到这大片中原国土后,即刻立幽州为南京(今北京),以此地为南下伐宋之前沿阵地。

后辽宋几经征战,南京(今北京)地区已不能满足辽国大批官僚机构与军队的供应,须自契丹旧有国土的辽东地区向南京(今北京)输送粮食和物资。同时,在宋辽签订“澶渊之盟”后,南京(今北京)地区也需要休养生息,同宋朝友好商贸。正是由于上述需要,这条南京(今北京)城郊的运粮河才得以开凿成功。

清代地方志中的通州钟鼓楼(通州地理赫赫有名)(8)

然而还有一个不能低估的条件,那就是萧太后这个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女政治家、军事家的高瞻远瞩,英明决断。

《通州文物志》记载:为稳固和发展陪都南京(今北京),保住燕云十六州,辽朝在与宋签订“澶渊之盟”后,在萧太后主持下,约于统和二十二至二十七年(1004-1009)间,开凿萧太后运粮河。因此,萧太后凭借其决策地位和德高望重,以其人命为河名也无可非议。

清代地方志中的通州钟鼓楼(通州地理赫赫有名)(9)

巧用湖淀蓄水控水

河道历经千年未改

《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历史文化丛书》上卷记载:萧太后河由它的终点码头(今西城区大、小川淀胡同及平渊里一带)起,东至今通州张家湾镇入潞水,这近百里河段间,湖淀众多。而古人在当初勘测、设计、挑挖萧太后运粮河时,可谓充分发挥了其聪明才智。

清代地方志中的通州钟鼓楼(通州地理赫赫有名)(10)

高超的技术水准,体现在对运粮河水源的设计上。

萧太后河蜿蜒向南流进的首先是今西城区内的陶然亭湖,在此与湖水汇流后东流进入了今东城区内的龙潭湖,继而东南行至今朝阳区老君堂、马家湾、大鲁店以及通州区的胡家垡、台湖、田府、大高力庄等诸村,附近都有大片洼地,这些大面积的洼地当初都是广阔的湖沼。

古人经细致勘察,充分利用众多湖淀,既减省了开河工程量,且充分发挥了它们节蓄和控制水量的作用,使“旱时有水行船,雨时能吞水保岸”。

清代地方志中的通州钟鼓楼(通州地理赫赫有名)(11)

因所开之处土地非常坚致,所以千年来此河未曾改道。因此,在当地百姓的历代相传中,萧太后河就有了后来的“运粮河”之美誉。

结束交通运输使命

服务生产生活用水

萧太后运粮河的开挖,促进了辽宋间的商业往来和发展,推动了南京(今北京)手工业、商业的迅速腾起。太平五年(1025),辽圣宗身穿便服巡视南京(今北京)城内,见“六街灯火如昼,士庶嬉游”,可知盛况空前。

清代地方志中的通州钟鼓楼(通州地理赫赫有名)(12)

1982年4月通州区西集镇金各庄、1988年宋庄镇西赵村南口、1990年春马驹桥镇大葛庄北等临河地方,都在施工中发现了北宋时期的大量铜币窑藏,见证了当时辽宋双方贸易的繁盛景象。

另外,萧太后河还使两岸农业丰收,在改善水路交通、稳定南京社会形势等方面发挥了不小作用。

清代地方志中的通州钟鼓楼(通州地理赫赫有名)(13)

“运河船夫”说,萧太后运粮河就像一条大动脉,把各种物资给养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城里,有效保证了辽南京(今北京)的需求。

鉴于萧太后运粮河的重要作用,后来的金朝定都北京后,继续使用这条运河,并对其进行了大规模疏浚。但好景不长,由于河道泥沙淤积,萧太后河的运力不复当年,而城内对物资需求却大幅度增加,于是金朝另开金口河,致使萧太后运粮河的地位逐渐弱化,最终在元代开通惠河后,结束了作为京城水路交通大动脉的使命。

此后的萧太后运粮河,变成了一条服务于两岸人民生产、生活用水需要的普通河流,在饮水灌溉、抗旱排涝等方面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

清代地方志中的通州钟鼓楼(通州地理赫赫有名)(14)

村庄被河“一分为二”

俗称“河南”“河北”

如今,萧太后河已变得古老沧桑,曾繁荣一时的景象亦不复存在,它安静地流淌着,彻底终结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对于通州的“土著”来说,这条河承载了他们无数的童年记忆和真挚的情感。

萧太后河流经张家湾镇大高力庄村,曾服务于两岸村民,灌溉农田等方面发挥过重要的作用。

清代地方志中的通州钟鼓楼(通州地理赫赫有名)(15)

原大高力庄74岁的村民舒玉华说:萧太后河流经村内,将村子一分为二,被一座石桥连接。而河南边被村民们称为“河南”,河北边则称“河北”。久而久之,村民们就被划分为“河南人”与“河北人”。更有意思的是,相互不熟悉的村民们在认识时,总是会先询问对方是“河南人”还是“河北人”。

曾经:水中徒手抓鱼

后来:变身“牛奶河”

清代地方志中的通州钟鼓楼(通州地理赫赫有名)(16)

“在我小的时候,萧太后河的宽度很窄,河两岸有芦苇荡,河水特别清澈,到处是鱼虾、螃蟹和野鸭。大家经常会到河里捕鱼,尤其是到了涨水的时候,村民的篮子里都会有个‘大丰收’,只要到河里扎个猛子下去,徒手就能抓到鱼。”

原大高力庄村民刘明海对于儿时往事记忆犹新,那会儿他常去萧太后河洗澡、游泳,大人们唯恐孩子溺水,担心得不得了。

刘明海说,随着后来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两岸低级次产业聚集,河水就被污染了,不见了往日清澈,变得又脏又臭,还一度成为了有名的“牛奶河、臭水沟”。

清代地方志中的通州钟鼓楼(通州地理赫赫有名)(17)

萧太后河由清转污的变化,同样是村民感触最深的一点,原大高力庄村民刘秋荣回忆说:“40年前的萧太后河确实非常干净,河里螺蛳成群、小鱼穿梭,孩子们在水中游泳嬉戏,河水不仅能直接饮用,还被用于庄稼灌溉,为村民们服务。”

萧太后河正在治理中

水清岸绿景观将重现

北京物资学院运河文化研究所所长陈喜波表示,由于萧太后河是北京主要排水通道之一,近几十年来,萧太后河才会出现沿线淤积明显,水环境严重恶化等众多问题。

除此之外,村民刘秋荣小时候还听大人们提起,过去不少达官贵人会选择在萧太后河沿岸建墓,而这一点也被陈喜波肯定。他说,明清时期,人们通常会认为河岸两边风水极好,所以会选择在岸边置墓。例如,坐落在萧太后河沿岸的将军坟村,就是因所在地有座将军坟而得名。

清代地方志中的通州钟鼓楼(通州地理赫赫有名)(18)

随着副中心建设,通州正在为市民打造一个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优美环境,不断加大水环境治理,萧太后河也迎来了凤凰涅槃。

萧太后河通州段分为三段综合治理,主要是通马路至京哈高速段、六环路至入凉水河段、环球影城改线段。治理内容包括河道疏挖、水质改善、景观提升等。

清代地方志中的通州钟鼓楼(通州地理赫赫有名)(19)

目前,萧太后河通马路至京哈高速段、六环路至入凉水河段已开工,建成后将成为副中心南部地区的防洪、生态屏障。

如今,在通州人的努力下,萧太后河正在重现昔日生机,恢复水清岸绿。

清代地方志中的通州钟鼓楼(通州地理赫赫有名)(20)

(通州时讯记者 刘薇 摄影 唐建 微信编辑 杨琼)

清代地方志中的通州钟鼓楼(通州地理赫赫有名)(21)

欢迎您提供新闻线索:

北京通州发布(ID:bjtzfb)

对于侵权行为,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清代地方志中的通州钟鼓楼(通州地理赫赫有名)(22)

北京通州发布

bjtzfb

通州权威信息发布

长按二维码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