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疹和痱子的区别和护理方法(湿疹与痱子的区别)(1)

导语湿疹俗称胎毒,也叫胎癣或奶癣,是一种常见的新生儿和宝宝过敏性皮肤病。多发生于刚出生到2岁的宝宝。大多在头面部、颈背和四肢,出现米粒样大小的红色丘疹或斑疹。

起因不同:

湿疹:婴儿湿疹也就是常说的奶癣,是由于小儿对某些物质如乳类、鸡蛋、鱼虾等敏感性比正常的婴儿高,有时吸入粉尘、花粉,吃番茄、橘子也会过敏。母乳喂养的孩子如果母亲进食这些容易过敏的食物,通过乳汁诱发患儿得湿疹。

痱子:痱子是由于出汗多,汗液排出不畅潴留于皮内引起的汗腺周围发炎。炎热夏季当较胖的孩子大哭大闹、或较长时间抱着孩子时,很容易生痱子。

好发时间不同:

湿疹:一年四季都可发,一般刚出生后几周的孩子最容易起湿疹。

痱子:夏季会发。

发生部位不同:

湿疹:孩子的面颊部、前额、眉弓、耳后

痱子:多汗部位,如额部和颈部、枕部

形态不同:

湿疹:开始时皮肤发红,上面有针头大小的红色丘疹。

痱子:其实是汗腺的轻度发炎,丘疹中央有小白点,常突然出现并迅速增多。

宝宝湿疹的常见症状表现

一般症状表现:

湿疹多长在头面部、颈背和四肢。刚开始为米粒样大小的红色丘疹或斑疹,散在或密集在一起,一般常由面部开始,以后逐渐增多,并伴有小水疱。

水疱破溃后有黄白色浆液渗出,局部皮肤出现潮红。长在头皮上的湿疹,多糜烂流水,结成黄色厚痂,头发粘集成束;长在面部的,多为淡红色斑,上覆细薄鳞屑或痂皮。

湿疹的外形是很小的斑点状红疹,可发生在任何部位,散在或密集在一起,一般常由面部开始,常流黄水,可形成水疮,干燥时则结成黄色痂盖。

湿疹痒得厉害,所以宝宝经常烦躁不安,不断搓擦搔抓,容易出血,易继发细菌感染,导致脓疤或脓痂。

胖宝宝:

肥胖的宝宝,在头、面部和耳部见到如小米粒大小的红疙瘩,密集成群,其四周可渗出黄色半透明状的粘稠液,以后形成黄色结痂,在双眉、头皮及耳垂部黄痂较多,合并感染时,有腥臭味,可形成脓痂。

瘦宝宝:

营养不良及消瘦的宝宝仅表现为红疹,其表面出现一层像米糠样的脱屑,多见于脸部、大腿根部及会阴部等处。

Tips:脂溢性和糜烂性湿疹

常见于1月内的新生儿。皮损特点为新生儿的头顶部常出现乳痂,有时皮肤多油,颜面出现粉刺和粟丘疹,头部鳞屑常呈粘连性和油腻性,进而颊部出现境界明显对称性湿疹性斑片,局部红肿。

皮损持久存在时,可继发念珠菌及细菌感染。过度肥胖的患儿,耳后皱壁部,颈后及其他间擦部位常在界限清楚的红斑基础上出现皮肤浸渍。

请关注meadjohnson_hn(长按可复制)。

为妈咪们提供最科学、最专业、最权威的育儿、宝宝、婴幼儿早教知识,加入我们,一起给孩子更好的关爱。

24小时在线为妈咪们答疑解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