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上海的发展过程,自有其清晰绵远的历史脉络。

根据谭其骧教授所著《上海得名和建镇的年代问题》,以及对其他史料并对周边环境的分析,可以肯定一个叫上海的居民聚落点,应该是出现在公元10世纪,也就是历史上五代后期或者北宋的初年。

一个聚落的名字为什么叫“上海”呢?那是因为这个聚落出现在一条河流的边上,这条河是吴淞江的一条支流,名字叫“上海浦”。在它的附近,还有一条河叫“下海浦”。上海这个聚落,就出现在“上海浦”边上,所以聚落的名称就叫“上海”。

一个聚落或居民点的形成,要延续下来,肯定要就近解决居民的生活、生产用水,还要考虑到它与外界的联系。在还没有机械交通工具的情况下,水运就是最经济和方便的运输方式。所以江南一带的落、居民点,包括那些市、镇、县,毫无例外都在河边、水边。上海浦的上海聚落就是这样形成的。

作为“东方水都”的上海,充沛的水系就像人体血管一样构成了上海横塘纵、河湖港汊的优美自然风光。正因为上海与水的亲缘关系,有关水的名称在上海门类齐全,这个在全国乃至江南地区也是屈指可数的,常听到的有江、河、浦、泾、沟、塘、港、浜、湖、淀、泽、荡、湾、汇……宋代郏亶《水利书》里说:“吴淞江南岸有大浦十八条,其中有上海浦、下海浦。”这十八浦的名称分别是:小来浦、盘龙浦、朱市浦、松子浦、野奴浦、张整浦、许浦、鱼浦、上澳浦、丁湾浦、芦子浦、沪渎浦、钉钩浦、上海浦、下海浦、南及浦、江苎浦、烂泥浦。古代的吴淞江非常宽阔与壮观,清嘉庆《上海县志》卷三记载:“唐时阔二十里,宋时阔九里,后渐减至五里、三里、二里”。这样看来,当时的吴淞江简直比现在的长江口还要宽。

东北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1)

东北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2)

《同治上海县志》卷首上海县北境水道图

假使那个时候的上海只是一个孤悬海边的“小渔村”,它完全承受不起这三大寺庙道观厚重的历史、兴旺的香火。否则,不会有史称的“静安八景”和源远流长的三月三龙华庙会,也不会有旧校场路边上的沉香阁、南京路上的保安司徒庙(俗称红庙也叫虹庙),以及浦东源深路上的钦赐仰殿等寺庙建筑的传承和延续,更不会有元代志丹苑水闸等遗址的发现。

“沪”,是上海的简称,是因为古代吴淞江下游近海这一段被称为“沪渎”,这个地名在记载晋朝历史《晋书》里出现过。据说,当地渔民用一种竹子编成的工具捕鱼,这个工具叫“扈”,“扈”加“氵”就是上海简称的“沪”。可见,就是作为渔村,上海的历史也一样源远流长。

时常有人把上海叫作“上海滩”,那是因为上海不少地方以前都是江边或者海滨形成的滩地。比如外滩、前滩、后滩、东滩……但“上海滩”这个词,后来又衍生了另外的意思,那就是指上海这个社会,意指这个东方“魔都”水深波谲的红尘江湖。

(来源: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