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湖北一所职业院校强迫即将毕业的学生进厂打工上了热搜话题,但其实职校学生实习问题一直引人诟病。

校企合作可以强制签订就业协议吗(部分校企合作流为形式)(1)

每年毕业季,都有部分职业院校以毕业证当“人质”,打着校企合作的旗号,强迫学生一定要去指定的企业进行实习,而大多数指定的企业都与自身专业无关,而是工厂流水线。

一般来说,进入工厂后,这些十几岁的学生们一天需要做十小时甚至是十二小时的工作。在相同的工作时间与工作内容的情况下,待遇方面却与企业的正式员工有所差别。

比如正式员工一小时是23元,这些“实习生”们一小时却只有十七八块钱。

那么说到底,明明校企合作出发点是好的,为什么会导致这样的现象出现?

部分学校管理层出现了问题

有部分学校在进行校企合作企业时,并不是从学生所学专业出发,而是以收益作为衡量标准。

上面所说的学生工价比正式员工低的原因,其中一种就是学校吃了回扣,学校以扣押毕业证的方式强迫学生进入工厂工作,然后每个学生收取部分回扣。

校企合作可以强制签订就业协议吗(部分校企合作流为形式)(2)

除此之外,也有可能是学校在进行校企合作时由于经验不足,没有直接联系到企业,而被中介欺骗。导致学生进入企业工作时既没有学习到任何与专业相关的经验,也被克扣了原本属于自己的报酬。

当然,以上的都是不规范的操作,实际上校企合作的企业应该都是与学校专业对口,并且可以为学生提供实际操作空间或者对口实习岗位的企业。

但即使是依照正规手续联系企业,进而达成的校企合作也会出现问题。

校企合作可以强制签订就业协议吗(部分校企合作流为形式)(3)

校企合作中的企业积极性不高

校企合作中学校与企业共为主体,但是由于实际过程实施过程中职业教育需要向社会发展方向靠拢,因此大多数校企合作都是学校主动对接企业。

但大多数时候企业积极性并不是太高,因为合作时企业可直接获得的利润并非是肉眼可见的。他们更多的是在用工优先、员工培训上获得长期的利润。

而就算是这样用工优先的情况也不是稳定的,因为即使是企业用心培养了学生,到最后学生就业时进行的选择也还是双向的。

花了大力气却不能为公司创造价值,企业当然也会开始消极,把学生放在不需要任何技能的岗位上,从而减少在培训学生上所需要的投入。

而企业对学生投入减少,导致学生学习的知识技能也减少,那么学生最后能做的岗位也只能是没有技术含量的,陷入恶性循环。

因此就目前这种情况来说,不少专家学者们也是开始提出规范校企合作双方责任,提高企业积极性的方法。

一是出台支持政策,减少企业投入

企业最终的目的就是盈利为主,而校企合作中得不到利润才是导致企业积极性不高的原因。

因此有关政府应该对此提供支持,如工科类的专业,需要建设实验场地、实验器械等方面的支出,可由学校方面主动上报教育部,获取培养经费,从而减少企业在该方面的投入,也增强企业进行合作的积极性。

校企合作可以强制签订就业协议吗(部分校企合作流为形式)(4)

二是签订契约

合作双方一般都要进行一定的利益让步,因此在进行校企合作之前,学校和企业最好表明自身需要,从而签订清晰明白的合同,以保证合作的顺利进行。

结语

最后还是回到开头学生被迫进厂打工中,其实无论是中职还是高职的学生,都只不过是十几岁的年轻人,只能被迫听从学校的安排。

而学校则更应该履行自己的职责,以教书育人、立德树人为目标,为学生的未来谋取出路,而不是为了一些利益把学生推入火坑。

这样即损坏学校本身的声誉,也使得职业学院的名声在各位家长以及社会心目中更加低。

毕竟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其实经过多年的合作,有部分学校和企业已经摸索出了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开始为社会源源不断的输送人才。

但这些消息却只在小范围内传播,家长与学生们所见的大部分还是关于职业院校的坏消息。

而校企合作原本应该是一项很好的,为了学生和社会未来发展的政策,不应该只是流于表面。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您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