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前221年-前207年),是中国历史上首个大一统的朝代,秦朝源自周朝诸侯国秦国。前770年,秦地君长在东周周平王东迁时有功,受封于关中平原,建立秦国。

一、秦灭周:公元前256年

秦灭周,指在公元前256年,秦国灭亡周朝。

秦国和秦朝的存在时间(秦朝一)(1)

二、秦始皇:公元前247年-前210年秦始皇帝(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赵氏,名,世称秦王政始皇帝,生于赵国首都邯郸(今河北邯郸市),秦庄襄王之子。

《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第三卷中称其为赵正

唐代司马贞在《史记索隐》引述《世本》称其为赵政,后世俗称嬴政,亦被某些文学作品称为“祖龙”。

自称“始皇帝”,是战国末期秦国君主。

他十三岁即位,先后铲除嫪[lào]毐与吕不韦,并重用李斯、尉缭,三十九岁时统一六国建立秦朝,五十岁出巡时驾崩,在位三十七年。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采用郡县制度制度及推行中央集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不含追尊皇帝)。

他统一天下后推行多项政策,例如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等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政策及典章法制,对日后中国历史的影响,可说是广泛而深远,奠定了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他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

但另一方面,秦始皇在位期间亦进行多项大型工程,包括修筑长城、阿房宫、骊山陵等,加上暴政令人民徭役甚重,这亦是秦朝在他死后速亡的其中一个原因。

秦国和秦朝的存在时间(秦朝一)(2)

1.1、秦始皇陵:公元前247-前208年

秦始皇帝陵是中国第一位皇帝,即始皇帝的陵墓,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以东31公里临潼区的骊山,本称骊山园。

建于公元前247年至公元前208年,历时39年。现存陵冢高76米,陵园布置仿秦都咸阳,分内外两城,内城周长2.5公里,外城周长6.3公里。

陵冢位于内城西南,坐西面东,放置棺椁和陪葬器物的地方,为秦始皇陵建筑群的核心,目前尚未发掘。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当时修筑秦始皇陵的有七十余万人,凿穿了三层地下水,灌注铜水来填补缝隙,又修造宫殿,设置百官位置,放置奇珍异宝。

用水银做成百川江河大海,用机械来模拟江河的流动,顶壁装有天文图象,下面置有地理图形,用娃娃鱼的油脂做成长明灯。陵墓中还有许多机关。为了防止泄密,在秦始皇入葬后,秦二世又下令将工匠封闭在地宫内城和外城之间。

从科学探测和局部发掘来看,地宫里存在许多金属物质,也有很好的排水系统。至于地宫究竟有多深,学界争议很大,从20米到50米说法不一。

有学者认为所谓“穿三泉”只是虚指。

据目前的考证,已发现的秦始皇兵马俑被普遍认为位于秦始皇陵的外围,有戍卫陵寝的含义,是秦始皇陵的有机组成部分。

秦始皇陵布局缜密、规模宏富,具有重大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目前在秦始皇陵陵区已发现各类陪葬坑、陪葬墓等600余处。

1961年,秦始皇帝陵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秦始皇帝陵(含兵马俑坑)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秦国和秦朝的存在时间(秦朝一)(3)

1.2、嫪毐

嫪毐(前258年-前238年),战国末年秦国的假宦官。

吕不韦因见秦王嬴政年纪渐长,唯恐自己继续与其母赵姬通奸会惹祸上身,但又不得不满足赵姬,于是在听闻嫪毐有异能后,便将嫪毐收入府中,不时让他表演转轮之术,就是将阳具当作轮轴来转动车轮的能力。

赵姬听闻其能力后大喜,与吕不韦合谋让嫪毐假受腐刑,剪眉除须后,顺利以宦官身份入宫侍奉太后。

后因倍受太后宠信,被封为长信侯,与太后私生两子,并自称秦王嬴政的“假父”。

后来被人告发,发动叛乱失败而被秦王嬴政处以极刑,车裂而死。

1.3、吕不韦

吕不韦姓,氏,名不韦,战国时期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南)著名商人,战国后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后位及秦相,在秦为相十三年。

吕不韦广招门客,以“兼儒墨,合名法”为思想中心,主持编撰《吕氏春秋》,系统性的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为先秦杂家代表人物之一。

他执政时曾攻取周、赵、卫的土地,立三川、太原、东郡,对秦王政兼并六国的事业有重大贡献。

后因嫪毐集团叛乱事受牵连,被免除相邦职务,出居河南封地。

不久,秦王政下令将其流放至蜀地(今四川),吕不韦忧惧交加,于是在三川郡(今河南洛阳)自鸩而亡。

秦国和秦朝的存在时间(秦朝一)(4)

1.4、荆轲刺秦王:公元前227年

荆轲姜姓,庆氏(古时“荆”、“庆”音近),字次非,战国末期卫国朝歌(今河南鹤壁)人,春秋时期齐国大夫庆封的后代,战国时期著名刺客,也称庆卿、荆卿、庆轲。

荆轲喜好读书击剑,为人慷慨侠义,后游历到燕国,随之由田光推荐给太子丹。

秦国灭赵后,兵锋直指燕国南界,太子丹震惧,决定派荆轲入秦行刺秦王。

荆轲献计太子丹,拟以秦国叛将樊於期之头及燕督亢地图进献秦王,见机行刺。

太子丹不忍杀樊於期,荆轲只好私见樊於期,告以实情,樊於期为成全荆轲而自刎。

公元前227年,荆轲带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前往秦国刺杀秦王。临行前,燕太子丹、高渐离等许多人在易水边为荆轲送行,场面十分悲壮。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荆轲在告别时所吟唱的诗句。

荆轲与秦舞阳入秦后,秦王在咸阳宫隆重召见了他,在交验樊於期头颅,献督亢(今河北涿县、易县、固安一带)之地图,图穷匕首见,荆轲刺秦王不中,被秦王拔剑击成重伤后为秦侍卫所杀。

秦国和秦朝的存在时间(秦朝一)(5)

1.5、李斯

李斯(前284年-前208年),楚国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西南方)人,是秦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

李斯曾任秦朝左丞相,司马迁著《史记》,将李斯和赵高并写于《李斯列传》。

李斯早年为上蔡郡的小吏,负责掌管文书,后和韩非师从荀子学习帝王之术,后来都成为诸子百家中法家学说的代表人物。

李斯学成后进入秦国,为秦相文信侯吕不韦的舍人,文信侯很赏识李斯,任他做郎官。后劝说秦王政攻灭东方六国,被任命为长史。

秦王政采纳其计谋,遣谋士持金玉游说关东六国,离间各国君臣,又任命其为客卿。

秦王政十年(前237年),由于韩国水工郑国以修筑渠道为名来到秦国做间谍,秦王下令驱逐六国客卿。

李斯上《谏逐客书》阻止,被秦王政所采纳,不久官至廷尉。在秦王政灭六国的事业中起了较大作用。

秦统一天下后,李斯与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等议定尊秦王政称号为皇帝。李斯主张郡县制,反对分封制;又主张焚毁民间所收藏诸子百家之书。李斯还参与了秦朝诸多制度建设,对后世影响深远。

秦始皇死后,李斯为保身,与赵高陷害秦始皇长子公子扶苏,立秦始皇幼子胡亥为皇帝,后被赵高所害,诛灭三族。

秦国和秦朝的存在时间(秦朝一)(6)

1.6、阿房宫:公元前212年

阿房宫,是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之后于渭河以南修建的豪华宫殿。

阿房宫遗址位于秦都咸阳上林苑内,距离陕西省西安市西郊约15公里处。

西汉司马迁在《史记》中详细记述了阿房宫的规模,唐代杜牧曾经写过《阿房宫赋》,认为此宫殿被项羽焚烧,清代画家袁耀也曾绘制过《阿房宫图》。

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将遗址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1年,阿房宫遗址被联合国确定为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基址,属于世界奇迹。

至200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组成的阿房宫考古队花费五年时间勘查阿房宫遗迹所在地,勘查超过二十万平方米,只发现几处小面积的烧过的土块。而阿房宫本身的夯土台路基围墙等的残留显示甚至连这一地基都未完成,考古人员因此推断阿房宫当时并未建成,项羽焚烧的可能只是渭河以北的秦朝咸阳宫,因为秦咸阳宫遗址确实发现大片烧过的遗迹。

秦始皇大兴土木建阿房宫、骊山陵是史上各代将其视为暴君的重要话柄之一,而“项羽火烧阿房宫”的传闻却又经常作为评价项羽残暴不仁的力证,因此这一考古发现对于还原秦汉历史有显著意义。

秦国和秦朝的存在时间(秦朝一)(7)

二、秦灭六国之战:公元前235-前221年

秦灭六国之战,指中国战国末期七大诸侯国之一的秦国进行消灭山东六国、完成中国统一的战争。

从前230年攻灭韩国到前221年灭齐国结束,共计10年的时间,秦王政先后按顺消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结束中国自春秋以来长达500多年的诸侯割据纷争的局面,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即秦朝。

秦国和秦朝的存在时间(秦朝一)(8)

2.1、秦灭韩之战:公元前234-前230年

秦灭韩之战,韩王安五年(前234年),秦攻韩,韩王安派韩非使秦,秦留下韩非,不久杀之。韩王安九年,秦王政十七年(前230年),秦国大将内史腾攻韩,俘获了韩王安,得到韩国的土地,以其地设立为颍川郡。

秦国和秦朝的存在时间(秦朝一)(9)

2.2、秦灭赵之战:公元前232年

秦灭赵之战是秦国对赵国开展一系列进攻战役后,在前228年取得最终胜利的战役。

秦王政十一年(前236年),秦王乘赵国进攻燕国之际,派王翦、桓齮[yǐ]、杨端和分两路大军攻赵,攻占了赵国的阏[ yān ]与(今山西和顺)、撩阳(今山西左权)、邺[yè](在今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境,今与赵都邯郸城同在邯郸市境)和安阳(今河南安阳西南)等9座城池城,赵国的实力大减。

秦王政十三年(前234年)十月,秦王嬴政担心秦灭韩时,赵国仍有助韩的可能,再度攻打赵国的平阳(今河北磁县东南)、武城(磁县西南),斩首10万,大败赵军,并杀死赵将扈辄。

赵国经过秦国数年的攻击,死伤数十万,再无组织进攻能力了,仅能退守邯郸自保。

秦军南渡黄河转攻韩国,攻克韩都郑城(今河南新郑),虏韩王安,秦王政十六年(前231年)韩国不战而降,秦设颍川郡(治所在今河南禹州市)。

十四年,桓齮率秦军在肥之战中被赵军全歼。

次年(前232年),秦军分两路进攻番吾(今河北灵寿西南),亦被李牧击败,秦军被斩首十余万,史称番吾之战。

秦王政十六年(前231年),赵国代地发生地震。

秦王政十七年(前230年),赵国大饥。

秦王政十八年(前229年),秦灭韩后第二年,秦军乘赵国大旱,兵分两路,南北合击赵都邯郸。

秦王政十九年(前228年),破赵军,攻占邯郸,俘赵王,赵国灭亡。赵国公子嘉逃到代(今河北蔚县东北),收拾残部,自立为代王。

燕太子丹遣荆轲刺秦王失败,秦将王翦[jiǎn]领军攻燕国,燕王喜和代王嘉联合抵抗秦军,联军由太子丹统领,兵败易水,秦军克燕都城蓟[jì](北京)。

燕王喜与太子逃至辽东,秦将李信追击燕王,代王嘉劝燕王喜“杀丹献之秦王,秦王必解”。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王贲[bēn]、李信率军在攻灭燕于辽东,俘燕王喜。不久又攻赵代残余势力,俘代王嘉,建立代郡(今河北蔚县西南)和辽东郡(今辽宁省辽阳市老城区)。

秦国和秦朝的存在时间(秦朝一)(10)

2.3、秦灭燕之战:公元前227-前222年

秦国军破赵国以后,王翦屯军中山国故地,准备下一步攻打燕国,易水一带军容壮盛。

燕太子丹派荆轲赴秦,准备以献督亢(在河北涿县一带,古代膏腴之地)的地图和秦国逃将樊於期(桓齮)的首级之名刺杀秦王,企图造成秦国混乱,以解亡国危机,结果阴谋败露,荆轲被肢解死。

秦王大怒,于前227派王翦率兵攻打燕国,秦军在易水大败燕军和前来支援的代军,攻陷蓟都(北京)。

燕王喜与太子丹率残部逃往辽东,匿于衍水(今辽阳太子河,因太子丹匿于此得名)。

燕王喜听信赵国代王嘉之计,将太子斩首以献秦国,以解秦王之怒。

前222年,秦将王贲率军歼了逃到辽东的燕军,俘虏燕王喜,燕国灭亡。

秦国和秦朝的存在时间(秦朝一)(11)

2.4、秦灭魏之战:公元前225年

秦国先后灭韩、赵和重创燕国以后,地处中原的魏国孤立无助。

秦王政二十年(前225年),秦国将领王贲率六十万大军出关中,攻占了楚国北部的十几座城,保障了攻魏秦军侧翼安全后,旋即回军北上突袭并围困住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市西北)。

大梁居于睢水、颍水、鸿沟的交汇之地,护城河十分辽阔,五座城门皆备吊桥,地形易守难攻。

魏军依托大梁的城防工事死守,秦军强攻毫无奏效,王贲引黄河、鸿沟(汴渠)水灌入城内。

三个月后,大梁城被水浸坏,城墙崩塌,居民死亡数十万人,魏王假投降,魏国灭亡,魏王被处决。秦在魏国地区设砀郡,又建置泗水郡。

《史记·魏世家》记载,信陵君向魏安釐王上书中预言:“夫韩亡之后,兵出之日,非魏无攻已。秦固有怀、茅、邢丘,城垝津以临河内,河内共、汲。必危;有郑地,得垣雍,决荧泽水灌大梁,大梁必亡。”果然应验。

秦国和秦朝的存在时间(秦朝一)(12)

2.5、秦灭楚之战:公元前223年

秦王政二十三年(前224年),秦王政召集群臣,商议灭楚大计,王翦认为“非六十万人不可”,李信则认为“不过二十万人”便可打败楚国,秦王政大喜,认为王翦老不堪用,便派李信和蒙恬率兵二十万,南下伐楚。

王翦因此称病辞朝,回归故里。

一开始秦国战事顺利,李信攻平舆(今河南平舆县北),蒙恬攻寝丘(今安徽临泉县),大败楚军。

李信在攻破鄢[yān](今河南鄢陵县)后,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今河南宝丰县东),楚兵尾随其后,急行军三日三夜,不久楚军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告急。

秦王政亲自驰往频阳,复用王翦,以蒙武为裨将,秦王自送霸上,王翦因手握六十万重兵,出征时向秦王政“请美田宅园池甚众”、“以请田宅为子孙业耳”,秦王政大笑。

出关前,又连续五次求赐美田,秦王政最后答应,部下怪而问之,他说出了自己的用意:“夫秦王怚而不信人,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意思是借此消除秦王政疑惧。

秦王政二十三年(前224年)王翦领兵伐楚,坚壁不出,待楚军调动之际,大破楚军,追至蕲南(今湖北蕲春西北),楚将项燕被杀(一说自杀)。

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再度出兵攻楚,虏楚王负刍,平定楚国。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王翦、蒙武等出兵攻越,破越都会稽,越君投降,秦在此置会稽郡(治吴县,今江苏苏州市)。

秦国和秦朝的存在时间(秦朝一)(13)

2.6、秦灭齐之战: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264年,齐王田建即位,由母亲君王后辅佐。

秦国重金收买了齐丞相后胜,使齐国既不合纵抗秦,也不加强战备。

秦国灭五国后,齐王才顿感到秦国的威胁,慌忙将军队集结到西部边境。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以齐拒绝秦使者访齐为由,命王贲在灭燕之后率军南下攻齐,秦军避开了齐军西部主力,由燕国南部南下,一路势如破竹,几无抵抗,大军直抵齐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北)。

秦始皇二十六年,蒙恬率军攻打齐国,齐军措手不及,齐王田建听从后胜的建议,不战而降。

齐人怨王不早与诸侯合纵攻秦,仅对秦国言听计从,以致亡国,讽刺说:“松耶柏耶?住建共者客耶?”

至此,秦灭亡了赵、韩、燕、楚、魏、齐六国,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秦国和秦朝的存在时间(秦朝一)(14)

三、秦朝的建立:公元前221年

秦朝(前221年-前207年),是中国历史上首个大一统的朝代,秦朝源自周朝诸侯国秦国。前770年,秦地君长在东周周平王东迁时有功,受封于关中平原,建立秦国。

秦朝为了巩固辽阔但各地文化不一的帝国,在政治、军事、经济、交通方面,都推行政策与改革。

政治制度建立有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与郡县制为基础的中央集权制,取代过去不同诸侯豪门的爵位制度。

君主专制的皇帝握有生杀大权,丞相仅仅是辅佐,而法律基本延续秦国法律。

为了消除各地区差异,秦始皇推行书同文(以小篆为文字)、车同轨、统一货币(秦半两)与度量衡。

防务方面,兴建长城以巩固北方,毁六国长城与城墩等防御工事,没收天下百姓武器,铸成十二金人,先后五次东巡以安定关东各地区。

交通方面,兴建驰道与灵渠等交通要道以便军队前往各地平乱,也有利各地区运输物资。经济方面,秦朝延续商鞅变法的政策。

推行重农轻商,鼓励农民增产粮食,甚至有机会获爵位。

工商业方面实行盐铁专卖,但不完全禁止商业,也鼓励如经营畜牧业的乌氏倮[luǒ]与丹砂的巴地寡妇清等商人。

文化思想的部分,秦朝的政治思想以法家为尊,推行融合“法、术、势”的君主专制,另有发扬阴阳家的五德始终说以神化皇帝。

宗教以传统崇拜上帝、祖先、山神、河神等众神以及巫术、占卜与占星等,而神仙方术之术受秦始皇所迷信。

为了箝制人民思想避免叛乱、与报复欺骗秦始皇的方士们,先后发生焚书坑儒事件,这是先秦文化与诸子百家思想的一大浩劫。

秦朝的建立使中国由一个抽象的地理名称转为具体的大一统帝国,为融合中原文化、秦文化、荆楚文化与齐鲁文化等等文化打下基础,使得“秦”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之一。

其遗留下来的骊山秦始皇陵与秦始皇兵马俑也受后世史学家注目,其中兵马俑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秦国和秦朝的存在时间(秦朝一)(15)

3.1、车同轨

车同轨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的一项政策。

在秦始皇统一中原之前,列国向来是没有统一的制度的,各地的马车大小就不一样,因此车道也有宽有窄。

国家统一了,车辆还要在不同的车道上行走,很不方便。

从秦始皇统一中原起,规定车辆上两个轮子的距离一律改为六尺,使车轮的距离相同,这样,全国各地车辆往来就方便了,这叫做“车同轨”。

车同轨进一步加强了中国各地的联系和中枢对各地的控制力度,是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和大一统的重要举措。

秦国和秦朝的存在时间(秦朝一)(16)

3.2、小篆

小篆,作为秦始皇制定推行的“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政策的一部分,以秦国本国的篆文为基础,增损后代替了原先关东六国所使用的版本,由此统一了大篆这一字体的书写形式。

根据考古所得可知,迟至从战国中后期,社会上流行着大篆和隶书两种功能性质不同的字体,大篆主要用于经典书籍及金石铭文,而隶书主要用于官府的政令及日常的书信。

因此,小篆是将大篆的各种写法统一了的结果,它和隶书同时间流行于世。

两汉时的小篆字形趋于方直,笔法稍掺隶意,说明隶和篆两种书体有相融合的趋势。

隶书后来在更大的范围内流行与使用,于此或可见一端。

而小篆本身,由于其字体本身的优美,被后世传承下来,并被历代的书法家所青睐。

秦国和秦朝的存在时间(秦朝一)(17)

3.3、十二金人

十二金人,指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防止人民反抗而尽收天下之兵所铸成之十二个的大铜人像。

据传十二金人是秦始皇用来防止金属流通,收集天下金属所铸,也有传说是秦皇用大禹九鼎所铸。

秦国和秦朝的存在时间(秦朝一)(18)

3.4、统一度量衡

商鞅变法前,秦国各地度量衡不统一。

为了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商鞅制造了标准的度量衡器,如今传世之“商鞅量”,上有铭文记有秦孝公监造。

秦国和秦朝的存在时间(秦朝一)(19)

3.5、半两

半两,是中国战国时代到汉朝前期广泛使用的一种铜制货币,圆形方孔,称之为方孔钱。

秦朝将其作为全国强制推行的统一货币,从而确定了中国其后各朝代铜钱式样。

半两小样钱径一般为2.5-2.77厘米,重12铢(我国古代规定 1 两为 24铢)2.5-3.35克,大样为3.12-3.72厘米,重量在7g-14g左右,重量达14g以上者比较稀有。

半两钱个别有外郭,背平素,面文“半两”二字。

存世有战国半两、秦半两、汉半两三种。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天下,规定以外圆内方的半两钱为全国通行的货币,这是我国最早的统一货币。

秦国和秦朝的存在时间(秦朝一)(20)

3.6、秦驰道

秦驰道,为秦帝国的国道,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国道”。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第二年(前220年),开始修建从国都咸阳到全国各地的驰道。

著名的驰道有9条,有出今高陵通上郡(陕北)的上郡道,过黄河通山西的临晋道,出函谷关通河南、河北、山东的东方道。

除秦直道和秦栈道外大多在秦故地与六国旧道以及在秦征伐六国时修建的道路基础上拓建而成。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二十七年,始皇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过回中。焉作信宫渭南,已更命信宫为极庙,象天极。自极庙道通郦山(即骊山),作甘泉前殿。筑甬道,自咸阳属之。是岁,赐爵一级。治驰道。”

秦国和秦朝的存在时间(秦朝一)(21)

秦国和秦朝的存在时间(秦朝一)(22)

四、秦朝官制

秦朝官制,秦国的政治体制在战国时期已经基本形成,秦灭六国完成统一后,秦始皇嬴政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国家,历史上称为秦朝。

秦朝的中央行政机关实行三公九卿制。

秦王朝在确立 皇帝 尊号的同时,还总结了战国以来各国的官僚制度,建立起了一套适应封建统一国家需要的中央政府机构,这就是三公九卿制度。

三公 ,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九卿 ,即奉常、廷尉、治粟内史、典客、郎中令、少府、卫尉、太仆、宗正。

三公 的职责分别为: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事务,是皇帝的助手。从秦开始,丞相正式成为官职,为中央政府中皇帝之下的最高长官。

太尉,协助皇帝掌管全国军队。

御史大夫,为丞相的助手,掌图籍章奏,监察百官,相当于副丞相。

三公 之间互不统属,直接隶属于皇帝,便于皇权集中。

三公 之下的九卿的职责为:廷尉,掌司法;

治粟内史,掌国家财政税收;

奉常,掌宗庙祭祀礼仪;

典客,处理国内各少数民族事务和对外关系;

郎中令,掌管皇帝的侍从警卫;

少府,掌管专供皇室需要的山海地泽收入和官府手工业;

卫尉,掌管宫廷警卫;

太仆,掌宫廷车马;

宗正,掌皇帝宗族事务。

但无论三公 ,还是 九卿 ,均由皇帝任免调动,一律不得世袭。

秦国和秦朝的存在时间(秦朝一)(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