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在第四届全国学习共同体峰会上执教了六年级语文《月光曲》,深切体会到一次从业以来难度系数最高的挑战,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倾听时需要关注什么?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倾听时需要关注什么(在倾听中突围已知)

倾听时需要关注什么

我曾在第四届全国学习共同体峰会上执教了六年级语文《月光曲》,深切体会到一次从业以来难度系数最高的挑战。

直到进入教室,我才知道学生已经学完了《月光曲》这篇课文。我没有时间重新设计新的教学方案,也没时间与学生进行课前交流。站在讲台前,看着20名学生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观课老师,我的内心虽没有慌乱,但大脑却是一片空白。如果在课前,我做的是“剧本式”的教学设计,这节课估计会有非常好的效果。因为从学生在课本上做的笔记可以看出,他们对文本重点内容的理解,对书后习题的解答已经相当清楚。可是,我没有准备“剧本”。所以,即便学生愿意配合我,我也做不到与学生共同即兴演绎一段精彩的可能了。

在这样的学情背景下执教公开课,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还好,做学习共同体课堂实践3年多来养成的倾听习惯,让我发现了新的教学契机。

茫然期:交流动人的情感与乐曲的美妙

上课伊始,我没有想到新的教学策略,只能先让学生交流我预设的,但事实上已经探讨过的两个话题——“品析传说中动人的情感”“赏析乐曲的美妙”。学生轮流说,我在黑板上记录关键词。也就8分钟左右,学生就把重要的几点都说出来了。对于动人的情感部分,学生的发言主要是这些——皮鞋匠与盲姑娘之间相互体贴的兄妹深情;皮鞋匠、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贝多芬联想到自己也曾是穷人,他对穷人充满同情;贝多芬遇到知音时内心是激动的。对于乐曲的美妙部分,学生能准确说出《月光曲》这支曲子的旋律变化。我顺势与学生共同聆听了贝多芬《月光曲》的节选,并请一名学生朗读课文第9自然段。

进入课堂还不到10分钟,我预设的教学内容就“顺利”完成了。更确切一点说,我预设的教学内容,早在我进入课堂前就由这些学生的语文老师完成了。

还好,在倾听学生朗读的时候,我想到了下一步教学策略。

发展期:发现旋律起伏与人物情感的联系

我轻轻地对学生说:“请大家将前后文对照起来读,看看乐曲的旋律起伏与前文贝多芬遇见皮鞋匠和盲姑娘时的心情变化有什么联系。”我之所以把自己的原话写出来,旨在呈现一种真实——当时的我虽然思维清晰,但话语并不凝练。学生要能准确理解我的意图有些费力,因为当我刚把话说完,学生就自发展开了四人交流。

这个班级的学生非常厉害。第一,尽管我的话语表达并不凝练,但在四人小组交流的过程中,几乎所有学生都准确理解了我提出的问题。大家都在进行前后文的对照阅读与交流。第二,我提出的问题其实是非语文性质的。学生只能以割裂文本的方式进行机械对照,才能解答问题。然而,学生却在做这样的机械割裂的过程中说出了“月光”的意义。在公共交流时,一个小组的学生说:“月光就是希望,照亮了盲姑娘的心灵。”我不清楚这究竟是学生即兴生成的理解,还是搬出的已知;但是我的内心感到震撼,也似有月光照进了我的心田,教学的灵感瞬间闪现。

我果断关闭了PPT,合上黑板。在那一刻,我更加坚信,课本和黑板才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创造智慧、生成美好的理想所在。

转折期:探究月光与音乐的意义与力量

我对学生说:“其实,贝多芬的《月光曲》并不是为描绘月光而作,每个人都可以从中想象到不同的画面。可是,为什么这个传说故事是在月光下发生的,而故事的主角又恰恰是盲姑娘呢?”我提示学生,再次细读文本第9自然段,尤其关注文本中描写盲姑娘在聆听音乐时“看”到的句子。

我的问题一下子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明显感觉到课堂上开始涌动起思维的暖流。在公共交流时,学生一轮又一轮的精彩发言,助推着大家共同走向文本理解的高度。学生在交流中有如下发现——月光,是全文的写作线索。月光,也为这个传说蒙上了一层悲伤的色彩。贝多芬的音乐就是月光,让盲姑娘能够看到希望受到鼓舞。贫穷的盲姑娘虽然身处黑暗之中,但贝多芬的音乐就如月光一样,照亮了盲姑娘的生命,让她对未来充满希望。

顺着学生的思绪,我启迪学生:“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贝多芬的音乐表达的是什么呢?”学生说:“音乐,表达的是真、善、美。”我在黑板上写下“真、善、美”的同时,也圈出了“美”字。我借助黑板上的板书,对学生说:“贝多芬的音乐就是一种美的存在,就如月光一般,照亮了盲姑娘黑暗的世界,这说明音乐是有——“力量的。”

升华期:追问传说的不可信与愿意相信

“现在已经考证,关于《月光曲》的传说就是杜撰的,但是为什么这个传说还一直流传呢?”在课堂结束前,我给学生抛出了这样的问题。学生结合这节课的思考所得,说出了不少动人的理由。最后,我将学生的发言归结为四个字“愿意相信”,便结束了课堂教学。

因为课堂的学习超出了原先的设想,我的作业设计必然要进行相应调整。我原先的作业单是这样设计的(见下图)。

我让学生在作业单上再加上一个词——“力量”。我期望,学生能够通过写作,深入理解文本的同时进行自我精神的洗礼——感受贝多芬《月光曲》美的力量,愿意相信美好动人的传说。

当我结束课堂时,学生似乎意犹未尽。不少学生跑到我跟前,继续与我交流自己的想法——“盲姑娘虽然家境贫穷,但她的内心并不贫穷”“我相信皮鞋匠和盲姑娘,他们未来的生活一定是美好的”。

这次执教《月光曲》的经历,触发了我对教师专业素养的深层思考,我更加坚信,教师的专业性在于能够在具体情境下成为学生真实学习的有力支持者,而不是简单地引领学生朝着自己预设的方向前行。当然,通过这节课我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知道了下一步需要继续努力的地方。

首先,备课时我的视野应更开阔一些。文本解读时,应尽可能细致、充分,从不同的视角挖掘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在此基础上,我还需要设计多重层级的学习方案。只有这样,才能不会因为学生早已掌握了预设的学习内容而无所适从。可以说,《月光曲》这节课的前15分钟,学生的学习并没有真实发生。我想,如果我备课足够充分的话,会直接引领学生共同探究“月光”主题。当然,还可以引领学生从已然熟知的文本中去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共同探究。

其次,我应该进一步发展积极的心理。这次上课前,当我得知孩子已经学过课文后,尽管心里没有慌乱,但情绪是消极的,为此思维显然慢了一些。这就导致我未能在进入课堂的前5分钟内就想好教学设计调整策略。然而所幸的是,在倾听孩子发言的过程中,我的情绪状态调整了过来,恢复了一定的思维能力。

最后,我还应进一步修炼自己的语文素养。未经准备的状态下,我的语言是不凝练的,板书是零乱的,条理不那么清晰。而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的重要使命,就是指导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因此,语文教师说话、写字都应该弥散着浓厚的语文味道。

特级教师于漪曾说:“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要想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有力支持者,我应坚持一辈子以学习者的姿态做教师。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第二实验小学康华校区)

《月光曲》预习单

学校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

一、 正确认读并识记下列词语,将难记的词语抄写在横线上。

谱写 莱茵河 纯熟 琴键 微波粼粼 波涛汹涌

清幽 入场券 恬静 陶醉 霎时间 一缕微云

二、 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读熟为止。

三、有目的地阅读第2-8自然段,跟随贝多芬的脚步,抓住他听到的、看到的,推测他的心理变化,分析两次给盲姑娘弹琴的原因,体会其中动人的情感。边读课文边圈画关键词句,在有感触的地方做批注。

《月光曲》学习单

学校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

一、学习内容:

1. 通过品析传说故事中动人的情感、赏析《月光曲》的美妙,进而总结出贝多芬的《月光曲》成为世界经典名曲的原因。

2. 学习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背诵课文第9自然段。

二、学习规则:

1. 结合问题自主阅读文本,圈画关键词句,在有感触的地方做批注。

2. 与同伴交流时轻声细语,轮流发表意见。伙伴发言时专注倾听,不轻易打断,可记录伙伴的重要观点。伙伴发言结束后,可提出质疑或作出补充。

3. 公共发表意见时,由一人代表小组发言,其他人补充发言。

三、学习任务:

1.交流预习单第三项:品析传说故事中动人的情感。

2.赏析乐曲的美妙。

要求:轻声朗读第9自然段,想象描绘的画面,感受旋律的起伏变化,猜测贝多芬的情绪和心理。

3.概括《月光曲》成为世界经典名曲的原因。

《月光曲》作业单

学校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

聚焦“贝多芬的《月光曲》为什么会成为世界经典名曲”这一主题,整合课堂上的交流与收获,写一篇习作,题目自拟。

要求:写清楚传说故事中动人的情感、乐曲旋律起伏的美妙以及乐曲给人带来的想象。

《中国教师报》2021年03月03日第5版

作者:郭建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