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读学者程毅中先生的《近代小说论要》,其中,他用近代汉语词汇来为《水浒传》的成书年代断代。

程先生指出,《智取生辰纲》一节中的“闲汉、太平车、五七、足钱”四个词汇,都是宋元话本中的常见词,另有在动词前加“打一”的用法,也是宋元话本中常见的语法结构,明代后期不再通用。

程先生认为,这些可以作为《水浒》成书于明嘉靖之前的佐证之一。

水浒传中考知识点归纳打印 从水浒传看近代汉语中概数(1)

清代画家孙石的水浒人物

什么是汉语中的概数

概数,就是表示大概数目的词,古汉语中有“少许”、“约”、“几”、“有余”、“近”,现代汉语中有“一些”、“大概”、“差不多”、“左右”、“上下”、“开外”、“大约”等等。

汉语还可以数词连用表示概数,如现代汉语中常用的“三三两两”、“七七八八”、“五六十岁”、“三四个人”、“八九斤重”。

此外,还有一种表达方式,就是数词其它词间隔,如“隔三差五”、“三五成群”、“三言两语”、“五湖四海”、“五颜六色”、“三天两头”、”七嘴八舌“、“五大三粗”、“成千上万”、“三番五次”、“三令五申”、“三年五载”、“三拳两脚”等。

后两个词,在《水浒传》中也有出现,是近代汉语在现代汉语中的沿习。

注:这里需要区分,数词连用有时候不一定表达概数,也可表乘积。比如“二八年华”,指十六岁。

《水浒传》第七十二回,宋江写过一首《念奴娇》,里面有“六六雁行连八九,只待金鸡消息”一句,这里面,六六指三十六,八九指七十二,此处的用法就是乘积不是概数。

水浒传中考知识点归纳打印 从水浒传看近代汉语中概数(2)

近代汉语概数“五七”的用法演变

“五七”连用表示概数,直到唐代文献中才出现。

而“三五”连用,早在《诗经》的时代就有了:

“嘒彼小星,三五在东。肃肃宵征,夙夜在公。”《国风·召南·小星》

到了宋元话本及白话小说中,“五七”则大量出现:

天子观之,私喜,又前行五七步,见一座宅。(《宣和遗事》前集)

林氏一见,金彩夺目 ,先是有五七分欢喜。(《金瓶梅词话》第七十二回)

城上张宝火急开门,张表军都无五七十人入城。(《三国志平话》卷上)

师徒们行了五七日荒路,忽一日天色将晚,远远的望见一村人家。(《西游记》第十八回)

不知甚人家将个五七个月女孩儿,破衣包着,撇在山门外。(《红莲记》)

有学者考察了明清六部古典小说中“五七”的使用情况,《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儿女英雄传》、《金瓶梅词话》、《红楼梦》,其中《水浒传》使用“五七”一词最多,出现了91次,其次为《西游记》,计21次,最少的为《红楼梦》,仅仅在第六十九回中有一例。

水浒传中考知识点归纳打印 从水浒传看近代汉语中概数(3)

这表明,“五七”这种概数的用法在明中期以前极为普遍,清代以后日益退出舞台,到了现代汉语中,则基本消失,从而导致今天的读者,对“五七”两字连用表示概数的使用方法,非常陌生。

以下为《水浒传》中使用“五七”概数的一些例子:

吃得一道汤,五七杯酒,只见庄客来报道:“教师来也。”(第九回)

当下又吃过了五七杯酒,却早月上来了,照见厅堂里面如同白日。(同回)

阮小七便去船内取将一桶小鱼上来。约有五七斤,自去灶上安排,盛做三盘,把来放在桌上。(第十五回)

自离了这北京五七日,端的只是起五更趁早凉便行,日中热时便歇。五七日后,人家渐少,行客又稀,一站站都是山路。(第十六回)

这婆娘也把眼偷睃西门庆,见了这表人物,心中倒有五七分意了,又低着头自做生活。(第二十四回)

武松酒却涌上来,把布衫摊开,虽然带着五七分酒,却装做十分醉的,前颠后偃,东倒西歪,来到林子前。(第二十九回)

武松看那店里时,也有五七个当撑的酒保。(同回)

但是,现代汉语中,“三五”组合连用的情况仍然存在,如前面列举的“三五成群”、“隔三差五”、“五大三粗”、“三年五载”、“三番五次”、“三令五申”,还有一些是古代保留下来的固定搭配,如“三皇五帝”、“三纲五常”、“三山五岳”。

水浒传中考知识点归纳打印 从水浒传看近代汉语中概数(4)

为什么是概数多为奇数而不是偶数

上面的很多例子中,已经可以发现“三、五、七、九”这些奇数在概数中大量出现,而用“二、四、六、八”偶数作概数的情况极为罕见。

这源于中华民族特殊的文化心理。

《易经》中,将奇数视为阳数、天数、大数,偶数则为阴数、地数,奇数往往有更多的象征意味。

如“九”常常用来表示极大、极多,如“九天”、“九霄”、“九鼎”,“九五至尊”代表帝王的权威。

“七”是阳界与阴界的分界,人死之后,要七天一祭,从“头七”到“七七”,直到满四十九天。

“三”和“五”就更为特殊了。

福建师大文学院教授、语言学家谭学纯先生的研究认为,“三”和“五”是是中国人的祥瑞符号,“三五崇拜”渗透到华夏文明的各个方面,构建起了中国古人对宇宙世界的认识。

最典型就是“三生万物”和“五行”理论。

正是基于这样的使用习惯,近代汉语中甚至出现了“三五七”连用,来表示概数的情况:

西门庆道:“休说!若是我先妻在时,却不恁地家无主,屋倒竖。如今枉自有三五七口人吃饭,都不管事。”(《水浒传》第二十四回)

客人正声嚷,一个大头黑汉,跑入后舱,抢出一把泼风也似快刀,虎一般踞在船头,大喝道:“休得胡说!咱老子不是无名少姓的,景州城三五七岁的孩子,提起咱来,黑夜便不敢啼哭。”(《野叟曝言》第五十二回)

但是这种用法在现代汉语中,除了极个别作者出于个人偏好仍在使用外,在其它情况下都已经消失了。

与此同时,“六”、“八”等偶数则取代“三”、“五”,成了大家心目中的吉祥数字。

#古典文学##四大名著##汉语##语言学名词##中国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