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绪三十年七月十二日)公元1904年8月22日,在四川省广安县协兴乡牌坊村,“邓家老院子”的一所传统的三合院里,一个男婴“呱呱”降生的啼哭声,传向世间。

这个婴儿有着邓家人惯有的圆鼻头、宽额圆脸、稀淡眉毛、白晰皮肤。当时谁也没有料到,这个婴儿后来会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具有不可替代的影响力人物。

父亲给他取名邓希贤,乳名“贤娃儿”这个邓家孩子就是后来的邓公邓小平。

邓小平的母亲淡氏(邓小平的母亲淡氏)(1)

邓小平故里

邓小平的祖父邓克远善持家,经营祖上留下的土地外,还先后兴办了碾米、推粉、酿酒和缫丝等小型实业加工厂,在广安算得上是一户殷实人家。

到了邓小平的父亲这一代,仍然保留推粉和缫丝制作。

邓小平的父亲邓绍昌(1886年—1936年),毕业于成都政法学校。是一个有着侠义心肠的文人,又参加过一些“场面上的事情”,在当地有些名气。邓绍昌似乎对农家的经营不感兴趣,家里的大事小情都由邓小平的祖母戴氏和母亲淡氏主持。

邓小平的母亲淡氏(邓小平的母亲淡氏)(2)

邓小平父亲邓绍昌画像

邓小平生前是一个谨言慎行之人。不说私语、不说闲话。有关于母亲他说过一句满怀深情的话:当时那个家能维持生活,全靠母亲。

邓小平的母亲淡氏,没有留下一个完整的姓名,只有这样一个姓氏的称呼。

中国祖辈的母亲们,她们的一生为家庭、男人们和社会做出牺牲,把名字都省略了,只留下爱心和奉献。淡氏就是其中之一。

淡氏(1884年—1926年)出生于四川广安县望溪乡淡家坝小有名气的“淡家牌坊”,称得上是较为富有的家庭。

淡氏在家居长,下面有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旧时的女子一般很少读过书,她虽然不识字,但却有良好的家教,知情懂理。

16岁那年,淡姑娘经人作媒嫁给邓绍昌。从父母疼爱的女儿成为另一个家庭的主妇,身份在不知不觉中转换,她默默承担着生活中的琐事家务和人情世故。

邓小平的母亲淡氏(邓小平的母亲淡氏)(3)

邓小平生母淡氏画像

淡氏来到邓家几年生下三男二女。长女邓先烈,长子邓小平,二子邓垦,三子邓蜀平,小女邓先珍。

在那个动荡的年岁里,幼年的邓小平生活在一个安宁和睦的大家庭里。

家里没有男劳动力,淡氏将田地租给乡亲们耕种。家里的粗活细活如:喂猪、养蚕、织布以及洗衣、煮饭等等,都由淡氏和婆婆亲手来做。每天从黎明开始,淡氏就在屋里屋外忙碌,放下这样,拿起那样。

淡氏年纪轻轻,性格宽厚,在家中她尊老爱幼,对村里的穷苦乡亲,施以恩惠。淡氏信奉 “逢恶不怕, 逢善莫欺” 的古训, 宽厚待人。

一次,邓家一位佃户遇到难处,一时间全家衣食无着,最后他十分为难地找到淡氏求助。淡氏二话没说,马上腾出一间空房,让他们暂时搬到自己家中。

一天繁忙的家务完成后,淡氏总会抽空陪伴着孩子们。邓小平和弟弟妹妹们簇拥着母亲,坐在三合院围成的小平坝中,听她讲故事摆龙门阵。

她总是说得绘声绘色,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邓小平盯着母亲慈爱的面容,张着耳朵,生怕漏掉一个字。在多年以后,那种温馨感,任然历历在目。

邓小平的母亲淡氏(邓小平的母亲淡氏)(4)

邓家在邓小平父辈以上三代单传,作为长子长孙的邓小平,就更加受到家庭的重视,父亲对他寄予了很大希望,要求比较严格。

父亲平素在家的时候也不多,幼年的邓小平同父亲比较疏远,和祖母、母亲有特别深的感情。

5岁以前的邓小平在祖母和母亲形影不离。入私塾以后,也还是由祖母带着睡觉的。尽管受到百般疼爱,邓小平却并没有大户人家的少爷习气,他既爱学习还懂事体贴。

那时他在读初小,放学回家后,他不是背着竹篓去采桑叶,就是帮着捉小蚕,总是忙个不停。入夜了,就在桐油灯下读书写字,母亲再三催促小平先去睡觉,但他总是坚持到最后,和母亲、姐姐把所有的活儿干完了,才肯去睡。

邓小平的母亲淡氏(邓小平的母亲淡氏)(5)

据邓小平的舅父淡以兴回忆当年他和邓小平的孩提生活时曾说:

“幼年时,我和小平一起上学念书,我太笨,他很聪明,每回考试他都名列前茅。因此,大家都选小平当学生代表,受到老师的表扬。但我姐夫和姐姐对小平要求甚严,向老师提出‘不要小平当代表,表扬多了就会骄傲’。”

11岁时,邓小平在广安县立高等小学堂读书。每天吃住在学校,只有周末才能回家。母亲经常给他一点零用钱,让他在城里买点自己需要的东西,但他从不乱花这些钱,总是在回家的时候,给祖母、母亲和姐妹们买点乡下不容易见到的东西带回来。

对如此聪颖懂事的长子,淡氏自然视为掌上明珠。

邓小平回忆说:

“父母之爱我犹如宝贝一般。因为我自幼时资质就颇聪明,他们的爱我,自然是对我有很大的希望,希望我将来能够做官发财,光耀门庭”。

邓垦后来也回忆说:

“我母亲非常爱小平,他是长子。父亲长期不在家,她就是希望小平长大了以后,来管理家事。”

邓小平的母亲淡氏(邓小平的母亲淡氏)(6)

1918年夏天,14岁的邓小平从广安县小学堂毕业, 随即进入广安县立中学堂 读书。

1919 年五四运动爆发,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希同胞转相劝勉, 或助以言论,激励民气, 而图救我国危局。” 在慷慨激昂的公启中,作为一个热血男儿,耳闻目睹的事实使邓小平爱国的种子在心底深处萌生。

这一年,重庆留法预备学校建立,邓绍昌决定让邓小平到重庆读书,然后赴法国留学。这对一个仅有十几亩田地,家境并不宽裕的家庭而言,无疑是一笔不小的负担。但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邓绍昌对此始终坚定如一。

对于父亲的主张,邓小平十分兴奋,他梦想着到大洋彼岸,汲取更多的见识学习更多的救国本领。

邓小平的母亲淡氏(邓小平的母亲淡氏)(7)

淡氏听到这个消息后大吃一惊,坚决不同意邓小平去法国。才15、6岁的孩子,跑到那么远的地方,叫做母亲的如何放心!

邓小平理解母亲的爱子之心,他一遍遍地试图去说服母亲。母亲依然不松口,

邓小平只有以母亲的爱来对抗自己的委屈。

他跑到家里的一个很矮的过道间里,进去后把门一关,不喝水、不吃饭。大概有一两天时间,母亲心里慌了、心疼了,怎么办呢,这样就让步了,她掩面而泣,就这样很勉强地同意邓小平去了。

离别的前一夜,淡氏在儿子的床边坐了一宿,她是多么的不舍啊!

1919年,邓小平离开家乡,去往重庆,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全家人都舍不得他走。母亲收拾了包裹,塞足了盘缠,迈着一双小脚流着泪送他一程又一程。

小船扯起白帆,载着邓小平沿江而下,可怜的母亲如何也想不到淡氏,这是母子俩的诀别,儿子此去就再也没有回过家乡。

邓小平的母亲淡氏(邓小平的母亲淡氏)(8)

邓小平出生的床

1920年9月10日,是邓小平去法国的前一天。邓绍昌提前来到学校为儿子送行,这一次母亲没有来,旧社会的女子不宜出远门。她只能嘱托丈夫带去对儿子的一遍遍叮咛,“注意安全,照顾好身体,常给家里写信,早一些回来”母亲的碎碎念道出的是浓浓的爱。

父亲打开随身带的提篮,拿出母亲和祖母为邓小平做的香喷喷的家乡菜,让他趁热吃了。

邓小平一边吃着饭菜,一边问父亲:“听校长说,到法国留学,最少需要300个大洋,咱们家可没有这么多钱啊!”

邓绍昌从腰间解下一个布口袋,放在桌上。“孩子,钱的事情,你不用操心,这是300个大洋。”

邓绍昌接着说:“中国要富强,只有让每个青年都掌握本领。你在外一定要好好学习本领啊!”

邓小平坚定地点了点头。

邓绍昌又从身上取下了一个包裹,里面有三双布鞋。“孩子,这是你母亲一针一线给你做的三双布鞋,一双能穿一年,等这三双鞋子穿坏了,你就回来了。”邓小平看到母亲做的鞋子,如同看到了母亲,他又一次忍住了眼泪。

邓小平的母亲淡氏(邓小平的母亲淡氏)(9)

邓小平在法国勤工俭学,先要为生计打算,他曾在饭馆当过招待;在火车站、码头运送货物,搬运行李;在建筑工地推砖、搬瓦、找水泥;他还做过清洁工,清扫垃圾等等。

16岁的邓小平面对工作中的劳累和困苦,硬是咬牙坚持着。

1922年6月,18岁的邓小平加入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从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把娃儿弄到那么远,怎么忍心啊?邓小平走后,淡氏一次次地念叨。每当逢年过节团圆之际,饭菜端上桌时,她已泪流满面。

1926年淡氏病故,终年42岁,临终一直呼唤她的“贤娃儿”。据邓家后代们讲,淡氏最疼爱的是邓公,后来他一去不复返,有时音讯全无,使她十分挂念。有人说,她是想大儿子想死的。劳累加上心伤,是她早逝的双重原因。淡氏再也没有见到她梦魂萦绕般思念的儿子。

邓小平的母亲淡氏(邓小平的母亲淡氏)(10)

母爱伟大,伟人的母亲尤其伟大,因为她不仅培育出自己的优秀子女,更是国家、整个民族乃至整个世界、 整个人类的优秀儿女。

在每一位伟人的丰功伟绩中,母亲居功至伟。 邓小平同志的母亲,是中华民族的千千万万个优秀母亲的杰出代表。

“儿行千里,母担忧”然而,他一走就是78年,为了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没有回过自己的家。这一切,无不印证着他的肺腑之言:“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优秀的母亲和优秀的儿子,高山仰止,万众来仪。

邓小平的母亲淡氏(邓小平的母亲淡氏)(11)

感谢您看完文章。

文本由作者主观思想 历史客观事实梳理撰写。

读历史生智慧,读历史长学问,读历史明事理。

更多文章请点击下方蓝色标题或移步周恩来罕见对妻子发火,珍藏了34年的爹爹遗像,是他心里一生的痛

刘少奇的母亲鲁氏:47岁守寡,偏爱小儿子,临终前喊着:“满崽”

毛主席的儿女婚嫁,他都送了什么彩礼和嫁妆?送给毛岸青的最奢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