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蟹综合种养优质养殖技术

稻田养殖河蟹,是利用稻田的生态环境,辅以人为的管理措施,既种植水稻,又养殖河蟹,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挖掘稻田的生产潜力,达到稻蟹双增收的目的。近年来,在水稻田里进行扣蟹的培育和成蟹的养殖越来越多,成效显著。

一、稻田的选择和要求

养殖成蟹的稻田,以3亩~4亩为宜。一般选择靠近水源、水质清新无污染、排灌方便、保水性能良好的田块。以环沟式和垄稻沟蟹式两种养殖模式比较适宜,这里着重介绍环沟式养殖模式。

首先在稻田四周离田埂150cm~200cm处开挖环沟,环沟宽60cm~80cm、深50cm,其挖出的泥土将周围田埂加宽垫高,一般田埂宽50cm、高60cm。再根据田块大小,在田中开挖成十字型或井字型的蟹沟,蟹沟宽为60cm~80cm、深为50cm。在田边开挖8m²~10m²的蟹溜,蟹溜呈长方形,深100cm,要求沟与溜相通、沟与沟相连,通常沟稻蟹共生,将水产品与水稻有机结合,改变了稻田单一的种植结构,获得了一水两用、一地双收的良好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发展生态农业创出了一条新路,为广大农村发展创汇农业、脱贫致富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三、蟹种放养

(一)蟹种选择

一是选用自己培育的扣蟹直接放入稻田,二是到外地采购。在采购时,要选购肢体完整、体质健壮、规格整齐、活动力强、无病且体色正常的1龄正常蟹种,蟹种的规格以每公斤80只~120只为宜。

(二)放养时间

若采用直播法播种的水稻田,一般在三叶期后放养;若采用移栽法定植的水稻田,应在插秧后7天~10天放养。

(三)放养密度

每亩放养每公斤80只~120只的1龄蟹种500只~600只。

(四)蟹种入田方法

蟹种放养前,要用福尔马林或高锰酸钾浸泡10分钟,以消灭蟹体上的病菌和寄生虫。若是经过长途运输的蟹种,应先在清水中浸泡3分钟,提出水体10分钟,如此反复几次后进行消毒处理,再行放养。因各地的气候条件、水质条件、排灌条件、养殖模式和管理水平都或多或少的存在差异,因此在蟹种的放养规格、放养时间及放养密度方面,应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灵活掌握。

四、饲养管理

(一)水质管理

养殖成蟹稻田的水质管理,要按照春浅、夏满、秋勤的原则进行。春季,稻田水位应保持在10cm左右,坚持每周换1次水;夏季,为防高温,应将稻田的水位加至最高,以不影响水稻正常生长为准,坚持每周换2次~3次水。若发现河蟹多数爬到田边,吐泡沫呼吸空气,尤其是白天都有大批的河蟹攀爬出水面,受惊也不下水,或一下水马上又上岸,表明水体缺氧或水质已败坏,此时应尽快把陈水换掉。平时还要注意控制水位涨落的幅度,以防止懒蟹的形成;秋季,河蟹处于摄食高峰的时期,为保证水质清新要定期换水。

无论春、夏、秋季,换水的时间一般在上午10时左右进行,每次的换水量为田间规定水位的1/3~1/2。

具体换水量和换水次数应视田内水质情况灵活掌握,每次的换水时间应控制在3小时以内,水温温差应控制在3℃~5℃以内,一般先排水后灌水,且要防止急水冲灌进田,影响河蟹的正常活动。

蟹沟、蟹溜内的水应定期消毒,每亩用10kg~15kg生石灰化水后均匀泼洒。要特别注意的是,在每次换水前不要忽略了水源的水质观察与监测,如发现异常,应采取相应措施,确保水源的水质质量。

(二)水稻管理

1.晒田:稻蟹种养模式,一般不要任意改变水位或脱水晒田。如确实需要晒田时,只能将水位降至田面无水,也可采用分次进行轻晒田,以防止水位过低而影响河蟹生长。

2.施肥:稻田施肥应以有机肥为主,在施足基肥的前提下,通常以饼粕作追肥为佳。缓青肥要在5月20日前施完,分蘖肥在6月10日前施完。要尽可能减少追肥次数,尤其要减少化肥的追肥次数和数量。确实需要采用化肥作追肥时,宜用尿素,不宜用碳氢氨、氨水等易挥发、刺激性强的肥料。施追肥应避开河蟹大量蜕壳期,追肥每次每亩用量控制在7.5kg~10kg以内。

3.用药:河蟹对农药的毒性比鱼类更敏感,因此养蟹稻田必须严格控制使用对河蟹毒性强的农药。如确需用药,必须选用毒性低的农药,并准确掌握水稻病虫发生时间和规律,对症下药。用药方法要采用喷施,尽量减少农药散落在田水中。施药前,应降低水位,使河蟹进入蟹沟和蟹溜内。施药后应换水,以降低田间水体农药的浓度。用药时,应分批隔日喷施,以减少农药对河蟹的危害。

稻蟹立体种植技术(稻蟹综合种养优质养殖技术)(1)

(三)饵料投喂

稻田养殖成蟹的饵料投喂应遵循“四定”原则:

1.定质。饵料要求新鲜、适口、蟹喜食、营养价值高。河蟹可食用的饵料种类很多,其中动物性饵料有小杂鱼、小虾、蚕蛹、蚯蚓、蚌肉、鱼粉、血粉等,植物性饵料有水草、浮萍、藻类、瓜类、麸皮等,还可投喂人工配合饲料。动物性饵料一定要新鲜,植物性饵料要求无根、无泥、无黄叶。不投腐烂变质饵料,不投粉状饲料,应投小块状或煮熟的麦粒、黄豆、玉米等。配合饲料必须制成颗粒状,并能保证在水中成型6个小时不散。投喂饵料切忌固定一种,应经常更换。

2.定量。河蟹除杂食性外,还具有耐饥饿性和暴食性的生活习性。如果让其过度饥饿或过度饱食,都不利于河蟹的生长发育。因此,合理投喂饵料对河蟹养殖是十分必要的。太多不仅造成饵料浪费,还会影响水质,太少会影响河蟹的生长速度,甚至会增加河蟹之间的残杀程度。河蟹整个生长期内一般会出现两个摄食旺盛期,一个是初夏时节,另一个是河蟹性腺成熟之前,也称为河蟹的大生长期。在这两个摄食高峰期,除植物性饵料要满足供给外,还要保证动物性饵料的供应量。当然,饲养河蟹的投喂量还应根据蟹种放养密度,稻田的水质、水温,天气和饵料的质量以及河蟹的摄食情况而灵活掌握。由于河蟹对饵料要求具有多样性,在喂饲过程中,应注意饵料的多样化,动植物物饵料搭配使用,避免投喂单一饵料,尤其是钙、铁、钾等微量元素在饲料中是不可缺少的。

3.定时。河蟹一般白天在洞穴、草丛等隐蔽处栖息,到黄昏、夜间才出来活动觅食。从大生长期的8月份开始,白天也会出来觅食。但在放养密度过大、饲料不足的情况下,即使不是大生长期,白天也会出来觅食。因此投饵时间应定在傍晚6时左右。当水温在20℃左右时,每隔1天投喂1次;当水温在20℃以上时,每天投喂1次;在河蟹的大生长期,每天上午9时左右和下午6时左右各投喂1次。

4.定位。即投喂饵料的地点应大致固定,在沟、溜中设立固定的投饵区,这样有利于河蟹摄食习惯的形成,定点投喂还有利于养殖者观察河蟹的摄食情况和发病情况。一般定位的方法是设置饵料台:一种是在水位线偏上的田埂坡边,依坡而筑起小平台;一种是在蟹沟、蟹溜中设置一个投饵框,投饵框 略 低 于 水 面 作 为 饵 料台。为了使河蟹养成集中在饵料台摄食的习惯,开始投喂饵料时应投喂腥味较大的河蟹喜食的饵料,如河蚌、螺蛳肉等,饵料投喂还须坚持“四看”。

一看季节。俗话说:“7月、8月长壳,9月、10月才长膘。”小满到白露期间,水温较高,河蟹的活动量大,食量也大,这时节可大量投喂植物性饵料,并少量搭配动物性饵料,但这期间如果水温超过37℃,应停止喂食。

白露以后,河蟹逐步趋于性成熟,应加大动物性饵料的数量,以利河蟹体内脂肪的积累和性腺的发育。

二看水色。水色是水中浮游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的不同给人们视觉上的反应。河蟹的养殖水体要求“清、活、嫩、爽”。“清”,即指水体中浮游生物的数量不是很多,水质清淡;“活”,即指水体不死滞、溶氧充足,水色能随光照和时间而稍有变化;“嫩”,即指水体鲜嫩不老,表明水体中的浮游植物细胞未衰老,反之,会降低水体的鲜嫩度而变成“老水”;“爽”,就是水质清爽,水面无浮膜,混浊度小,透明度在30cm以上。当水色“清、活、嫩、爽”时,可适量多投;当水质肥、浮游植物数量多时,应控制投饵数量;当出现“老水、死水”情况时,应停止喂食,并及时换水。

三看天气。天气晴朗,水温正常,可适当多投饵料;阴天、阴雨天,且气压低、天气闷热,有将要下雨的感觉时,应当少投饵料或不投;天气预报近期有暴雨的天气,可不投饵料;雨后天晴,又可适当多投些饵料。

四看河蟹的摄食和活动情况。每天早晨巡查饵料台,如果发现前一天傍晚投喂的饵料已吃完,河蟹活动正常,可适当增加投喂量;如果发现前一天傍晚投喂的饵料还没有吃完,应适当减少投喂量;如果发现有病蟹或死蟹,除应调整投饵数量外,还应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稻蟹立体种植技术(稻蟹综合种养优质养殖技术)(2)

(四)消毒补钙

在河蟹的饲养过程中,应坚持每月每亩用10kg~15kg生石灰化成石灰浆后泼洒1次,以杀灭稻田水体中的病菌、驱除稻田中河蟹的敌害生物,改善和调节稻田的水质,并能补充稻田水体中河蟹所需要的钙质营养。

五、日常管理

稻田养殖成蟹的日常管理工作主要包括“六查、六勤”。一查河蟹的生命活动是否正常,勤巡田。二查稻田水体的溶氧,勤做饵料台的清洁卫生工作。三查稻田内是否有河蟹的敌害生物,勤清除敌害。四查稻田内是否有软壳蟹,勤保护软壳蟹。五查河蟹是否患病,勤防治河蟹的疾病。六查稻田的防逃设施,勤维修保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