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起古代的刺客,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荆轲,不仅因为荆轲刺秦是身赴国难,为世人所颂扬,更因为其“风潇潇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更是世间少有,但历史上还有一人,为刺杀成功,自残肢体,身受酷刑,比荆轲还惨烈!这个人就是豫让。

《史记》记载: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土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及智伯伐赵无恤,赵无恤与韩、魏合谋灭思伯,灭智伯之後而三分其地。赵无恤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日:“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

於是无恤大义之,乃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日:“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

豫让,春秋末期晋国人,著名侠士。豫让的祖父毕阳,是晋国有名的侠客。豫让先后跟随过晋国六卿中的范氏和中行氏,始终默默无闻,后成为晋国智伯的家臣,得到尊重和信任。

历史上对荆轲刺秦的各家看法(比荆轲刺秦还悲壮的刺客豫让)(1)

豫让

豫让之主智伯被杀

公元前453年,晋国六大家族争权夺势,斗争非常激烈。豫让投靠在智伯门下,智伯非常看重他,主臣之间关系很密切,颇有英雄相惜之

感,智伯和赵襄子之间有很多的恩怨,智伯向赵襄子进攻时,赵襄子 和韩、魏合谋将智伯灭掉了。后赵襄子把智伯的头盖骨漆成饮具,豫让听说后,认为“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发誓要为智伯报仇行刺赵襄子。

第一次行刺失败

智伯被杀后,豫让逃到山中,伺机为智伯报仇。于是,他改姓换名,伪装成受过刑的人,进入赵宫修整茅厕。他怀揣匕首,伺机行刺赵襄子。赵襄子到茅厕去,发现修整茅厕之人怀揣利刀,逮捕审问后知道是为智伯报仇的豫让。属下要杀掉他,赵襄子有感于豫让的忠诚,就把他放了。

历史上对荆轲刺秦的各家看法(比荆轲刺秦还悲壮的刺客豫让)(2)

赵襄子

为求刺杀成功,豫让自残肢体

虽然第一次刺杀失败,但豫让并没有放弃,他深知自已还有最后一次机会,为避免再次被认出以致功亏一篑,他下定决心改变容貌,于是在身上涂上生漆,使肌肤肿烂,像得了癫疮,然后剃去胡须和眉毛,割破脸皮,然后去妻子面前去行乞,测试一下看他的妻子是否还认出他。

果然他的妻子也认不出他了,但她说:“您的长相面貌不像我的丈夫,说话的声音怎么这么像我丈夫啊。”

于是豫让再次放出大招,他又吞咽滚烫的木炭,使自己的声音变得嘶哑,这次他的妻子再也认不出他了。

历史上对荆轲刺秦的各家看法(比荆轲刺秦还悲壮的刺客豫让)(3)

豫让

他的朋友劝他:“以你的才能,假如肯假装投靠赵襄子,赵襄子一定会重用、亲近你,那你岂不就有机会报仇了吗?何必要这样虐待自己呢?”

豫让说:“如果我真这么做,而赵襄子也真这么重用信任我,那他也算是我的知己了,我要再刺杀他就太对不起他了,也对不起自己的本心,我之所以选择这样做,就是要让天底下那些怀着异心侍奉君主的臣子感到羞愧。”他认为那样做有悖君臣大义。

第二次刺杀失败含笑而死

豫让潜藏在赵襄子必经的桥下,趁机刺杀他。赵襄子来到桥上,坐骑受惊,他说:“这一定是豫让。”派人去查问,果然是豫让。

赵襄子责问豫让:“你以前曾经在范氏和中行氏手下效力,智伯消灭了他们,你不但不为他们报仇,反而投靠了智伯。如今智伯已经死了,你为什么要如此执着地要为他报仇呢?”

豫让说:“我在范氏、中行氏手下的时候,他们把我当一般人看待,所以我像一般人那样报答他们。而智伯却非常看重我,待我如国士,因而我也像国士那样报答他。”

赵襄子听了非常感动,流着泪说道:“你对智伯也算是仁至义尽了,

我赦免过你,这一次,我是不会再放过你了。”

豫让知道再难幸免,也就无法完成刺杀赵襄子的誓愿了,就请求赵襄子把衣服脱下一件,让他的象征性地刺杀。赵襄子答应他的要求,脱下衣服给他。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含笑伏剑而亡。

历史上对荆轲刺秦的各家看法(比荆轲刺秦还悲壮的刺客豫让)(4)

为了报答智伯的知遇之恩,豫让舍死忘生,备尝艰辛,虽未成功,却用生命报答了智伯的知遇之恩。“士为知己者死”,“国士待我,国士报之”,与其他刺客相比,豫让可以说是“虽死犹生”!

豫让为智伯复仇,不仅是尽臣子之忠,更是全朋友之义。正如豫让所说:“吾所谓为此者,以明者臣之义”。豫让是一个未能成功的刺客,但这个失败的过程却成就了他的高尚人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