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向大家推荐由阎锡蕴院士主编的Nanozymology: Connecting Biology and Nanotechnology(纳米酶学:连接生物学和纳米技术)一书。
图1 本书封面(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本书链接)
本书向我们介绍了“纳米酶”(Nanozyme)这一新概念。纳米酶是指一类蕴含着酶学性质的纳米材料,其类酶催化活性来源于材料本身而非外加的表面修饰1,2,3。作为人工模拟酶的一个崭新的分支,和天然酶相比,纳米酶具有稳定性高、制备方法简单、生产成本低、多功能性、催化活性可调、可大批量生产等优势。
2007年,阎锡蕴院士及其合作者首次发现四氧化三铁(Fe3O4)纳米颗粒可以模拟天然的辣根过氧化物酶4。受此启发,人们开发了各种各样的纳米材料来模拟天然酶,包括金属、金属氧化物、碳材料、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等等(图2)1。这些纳米酶已被成功用于模拟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氧化酶、过氧化物酶、酯酶等天然酶。
图2 天然酶、人工模拟酶和纳米酶的发展史比较1
过去的十余年是纳米酶这一领域飞速发展的黄金时代。从图3的统计数据看出,2007年阎锡蕴院士关于Fe3O4纳米酶的工作报导以后,与纳米酶相关的论文数和他引次数都呈现出指数型爆炸式增长。越来越多的学者加入到了纳米酶的研究队伍中,极大地推动了这一领域的进步,并于2019年成立了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纳米酶分会。纳米酶逐渐有了自己明确的内涵和外延,并逐步发展成涉及材料学、生物学、化学、医学等多领域的前沿交叉学科研究。
图3 纳米酶领域每年发表文章数和他引次数的统计(数据来源:谷歌学术)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书创造性地提出了“纳米酶学”(Nanozymology)这一新概念,即研究纳米酶的一门学科,涉及纳米酶的设计、机理和应用。全书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纳米酶的基本概念、催化机理和合成表征方法;第二部分分别介绍不同种类纳米材料的类酶性质;第三部分展示了纳米酶领域最新的一系列研究进展,并重点讨论了纳米酶在生物医学和环境保护等重要领域的突出应用。不同于一般的综述或专著,本书像教材一样定义了“纳米酶学”,系统地梳理和归纳了各个组成部分,又通过内在逻辑将它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我们描绘出了纳米酶发展的蓝图。
这本书的编写团队成员都是活跃在纳米酶领域的专家学者,各章节通讯作者包括阎锡蕴院士、卫涛涛研究员、梁敏敏研究员、魏辉教授、高利增研究员、顾宁教授、张宇教授、曲晓刚研究员、Wolfgang Tremel教授、范克龙研究员、杨蓉研究员、张连兵教授、刘珏文教授等。这本书面向纳米科技和生物学领域的高校科研院所研究人员、企业研发工程师和广大高校师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和理解纳米酶的核心原理、方法和应用。
参考文献:
- J. Wu, X. Wang, Q. Wang, Z. Lou, S. Li, Y. Zhu, L. Qin, H. Wei, Nanomaterials with enzyme-likecharacteristics (nanozymes): next-generation artificial enzymes (II). Chem. Soc. Rev., 2019, 48, 1004-1076.
- Y. Huang, J. Ren, X. Qu, Nanozymes: classification, catalytic mechanisms, activity regulation, andapplications. Chem. Rev., 2019, 119, 4357-4412.
- X. Wang, W. Guo, Y. Hu, J. Wu, H. Wei, Nanozymes: next wave of artificial enzymes, Springer, Berlin, 2016.
- L. Gao, J. Zhuang, L. Nie, J.Zhang, Y. Zhang, N. Gu, T. Wang, J. Feng, D. Yang, S. Perrett, X. Yan, Intrinsic peroxidase-like activity of ferromagnetic nanoparticles. Nat. Nanotechnol., 2007, 2, 577-583.
文|林世超
审改|徐风梧、姜晓倩
编辑|徐庚辰
本书链接:
https://www.springer.com/gp/book/9789811514890
本文首发于“纳米酶Nanozymes”公众号,2020年4月14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