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集体和个人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学先进凝心聚力)(1)

先进集体和个人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学先进凝心聚力)(2)

人物简介:吴金印,河南省卫辉市李元屯镇董庄村人,1942年9月出生,1960年2月入党。1994年,中组部推荐他为“全国百名人民好公仆”宣传人选,被誉为“乡镇党委书记的榜样”。曾获“双百人物”“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曾任中共十五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中共新乡市委副书记,现任新乡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卫辉市唐庄镇党委书记。

开荒造地,让石头荒山披新装

20世纪90年代,河南省卫辉市唐庄镇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太行山区乡镇,因一个人而名扬全国,他就是唐庄镇党委书记吴金印。

吴金印出生于卫辉市一个贫苦农民家里,18岁加入中国共产党。穷苦出身和党的培养教育,使吴金印对农民群众一往情深。头戴一顶小布帽,身上松松套着件白色上衣,脚上是一双黑色的老布鞋。几十年来,他一直是这样的庄稼人打扮。

先进集体和个人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学先进凝心聚力)(3)

吴金印(前排左三)带领群众开荒造地

唐庄镇地处太行山与豫北平原接合部,山区、丘陵、平原各占三分之一,是远近闻名的穷山沟。上任伊始,看到老百姓因为缺地而吃不上饭受穷,吴金印感到压力很大,“造地”成了他圆温饱梦的关键。

早在20世纪60年代担任狮豹头公社党委书记时,吴金印就跑遍2000多道沟沟坎坎,带领群众苦干8年造地2000亩,让一穷二白的山区乡亲吃上了白面馍。吴金印被群众美称为“造地书记”。

来到唐庄,吴金印带领全体机关干部,扛着铺盖卷,拉着锅碗瓢盆和劳动工具,开往杂草丛生的后山安营扎寨,跟近万人的造田大军同吃同劳动。针对石灰岩特质和水土流失问题,他提出修建鱼鳞坑,用石头砌出圆形的坑,担土填坑,坑里植树。600多万个鱼鳞坑,使石头荒山披上了绿装。

先进集体和个人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学先进凝心聚力)(4)

吴金印(中)看望入住新社区的群众

2009年,南水北调工程在唐庄镇施工,挖出的泥土堆积如山,67岁的吴金印再次被触动。他说:“土地是无价宝,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经过反复论证,他决定利用这些黄土在乱石密布的十里沟继续造地。200多天后,拦水坝筑好了,荒滩推平了,垫上四五米厚的土,多年的黄沟变成了1810亩良田。

“光靠咱一个人啥也弄不成。为群众办事群众支持,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吴金印深有感触地说,“群众是水,我们是鱼,活鱼水中游,死鱼水上漂,干一切事业最重要的是群众。”

温饱问题解决了,带领群众奔小康成了吴金印的另一个目标。他深入老百姓中间搞调研,根据唐庄区位特点,提出“西抓石头东抓菜,北抓林果南抓粮,乡镇企业挑大梁,沿着国道做文章”的经济发展思路。很快,昔日吃粮靠返销、花钱靠救济的农民摆脱了贫穷,过上了丰衣足食的好日子。

几十年来,他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口头禅是:“老百姓养鸡为下蛋,养猪为过年,养狗为看家守院,养我们干部为了啥?如果不为老百姓办实事,连鸡、猪、狗都不如。”

20多年前,“住不起瓦房住河沟,坐不起板凳坐石头”是当地百姓的生活写照。依托唐庄境内丰富的石材资源,吴金印提出“靠山吃山”,发展“石头经济”。乡里带头投资30万元建起第一个石砟场,并规定每建一个奖励4万多元。一时间,近百个石砟场平地而起,山区群众迅速富起来,全镇每年增收上亿元。

进入21世纪,“石头经济”的负面效应凸显,万亩桃园里的水蜜桃经常被粉尘裹成“泥桃”,环境和土地压力加大。中央也再三要求不能以牺牲粮食、环境为代价去发展经济。认真权衡利弊后,吴金印决定忍痛割爱拆除污染企业。

先进集体和个人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学先进凝心聚力)(5)

群众自发在山体上刻下“太行公仆”

“不能只顾眼前利益污染空气,破坏土地资源。对子孙后代不利的事就是金娃娃也不能抱。”吴金印对石砟场老板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并带领他们购置环保型设备,协调银行提供贴息贷款,引导污染企业转型或转产。2006年开始,分散在山里的100多家石砟场先后关停拆除,取而代之的是8家环保型石砟场,腾出并复耕土地2000多亩。

全镇还成立了涵盖种植业、养殖业、蔬菜业的8个农业合作社。农民逐渐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全镇初步具备了城镇化的基本条件。

“搞城镇化首先要解决好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没有工业支撑,你盖的社区再好,老百姓也不愿意住。”吴金印说:“我家祖祖辈辈是农民,我最了解农民的心声。”

在这样的思路下,唐庄镇先后引进了百威英博年产100万吨啤酒的项目及其他知名企业,围绕工业建社区。投入3亿多元建设的四和社区、温康社区、江山社区全分布在产业集聚区周围,路、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和学校、医院、超市等公共服务设施配套齐全。

如今,唐庄镇大部分农户已住进新居。深山区的旧村拆除复耕,全镇耕地又增加了2000多亩。唐庄镇积极实施“万亩林果园”“万亩超高产粮食园”“生态观光园”等农业现代化建设工程,农业合作社从8个增加到20多个,用百分之十几的劳动力管理全镇5万多亩土地,告别了“一家一户,一镰一锄,一犁一耙”的小农经营方式。

“干部和群众,是种子和大地的关系。心系群众苗得土,背离群众树断根,离开群众就是死路一条。”吴金印说,共产党的干部啥时候都不能忘了这一点。

先进集体和个人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学先进凝心聚力)(6)

吴金印语录:

“我们干部就是为老百姓办事的。”

“老百姓养鸡为下蛋,养狗为看门,养我们干部为了啥?如果我们不为老百姓办事,连鸡狗都不如。”

“我们农村领导干部,吃的粮是农民种的,拿的工资也是靠农民交的税。在工作上要是不给群众办事,不带领农民致富,对不起人民啊。”

“群众好比土地,我不过是一粒种子,只有把根扎到土里,才能开花结果。”

“基层的事儿,涉及群众的事儿,桩桩件件很具体,要想一一解决,只有一切为了群众、一切想着群众的利益,才能办好。”

“只要你长期坚持走群众路线,真正深入到群众中去,想群众所想的,干群众想干的。代表了群众的利益,听了群众的意见,真正让群众得到了好处,尝到了甜头儿,群众自然不会反对你,把你当亲人看待。”

“只有生活在群众中才知道群众想啥,才知道自己该干点儿啥。”

“土地是聚宝盆,春天种下几粒种子,秋天就能收到几十倍的回报。每年多造一点地,咱们脱贫就多一分空间。”

评论

刻在老百姓心中的丰碑

吴金印,河南省卫辉市唐庄乡党委书记。群众为他立碑,他撤掉;群众又为他立碑,他又撤掉。立了几次,他撤了几次。最后,群众把赞颂他的碑文刻在了太行山的峭壁上!

这个真实的故事,让人听了不能不深受震撼。

是什么原因使群众非要给吴金印树碑呢?吴金印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没有三头六臂,也不会呼风唤雨。与许多人不同的地方,就在于他把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真正化成了自己的人生追求,扑下身子,一门心思为老百姓谋利益,走到哪里,就为老百姓造福到哪里。在他身后,一道道穷山沟变成了花果山、米粮川,一户户吃粮靠返销、花钱靠救济的农民过上了富裕的好日子,真是“干一处响一处,走一路富一路”。吴金印爱民、为民的高尚精神和突出业绩,感动了人民群众,人民群众发自内心地敬佩他、爱戴他。

令人更为钦佩和感动的是,吴金印只求奉献,不求索取,一心为民,不图回报。他在乡镇一干就是数十年,当年与他一起的人,有的当了县、市的领导,有的进了省机关。而他多次放弃了组织上调他到上级机关工作的机会,始终把自己的根深深地扎在基层,扎在群众之中。

一个党员、一个干部,要为人民做一两件好事并不难,在基层干个一年两年、三年五年,也不是很难。但是要在基层一干干十几年、几十年,而且干得很踏实,很出色,很安心,不计较个人的名利地位,就不容易了。有些人,身子下去了,心却浮在上面,成天想着早点儿“进步”,虽然也做了一些工作,搞了几个“工程”,但不是真正为群众谋利益,而是为了给自己树碑,向上级表功;一旦得不到满足,就闹情绪,工作消极,经不起时间和群众的检验。他们所做的好事,同吴金印全心全意为群众做的好事相比,形相似,而精神境界则相去甚远。真正的丰碑不是个人树的,而是人民群众对其工作实绩和思想境界的崇高评价。对我们一些同志来说,不仅要不怕艰苦,不怕劳累,更重要的是要过好名利关、地位关。真正淡泊名利,殊非易事。因此,吴金印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就更值得学习。

在我们党的干部队伍中,不计名利,不计报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因而赢得群众的衷心爱戴和拥护的好干部很多。焦裕禄、孔繁森等是杰出的代表,吴金印是又一个杰出的代表。正是因为有成千成万这样的好干部作为骨干,我们党才有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才在人民群众中有崇高的威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