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古城位于赣州盆地之中,发源于赣南四周山上的众多河流,形成向心水系,合流于赣州城下,成为赣江。七千万年以前的赣州曾是一片湖沼地。后来,由于地面抬升,形成现在的红色风化岩小丘陵。远在原始社会时期,赣州地区就有人类生活的足迹,生活在这里的人类,除了使用石器外,他们还学会了烧制纹饰精美的陶器和铸造青铜器。通天岩、沙河、沙石等地都发现过这样的古文化遗址。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大将灌婴驻守江西,设立了赣县,城址设在赣州城的章江上游约二十里处。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城址曾进行过多次搬迁。南北朝梁承圣元年(公元552年),城址最后搬迁在章贡二水之间,从此沿袭下来。

赣州别名虔城的来历(虔州为何改名为赣州)(1)

(清代赣州市区)

唐末五代时,江南地区军阀混战,赣南人卢光稠占据了赣州,把赣州城拓宽,重新修筑了东、西、西南三面城墙。从那时起,赣州城的范围固定下来,直至解放。赣州原称虔州,南宋绍兴二十三年(公元1153年)朝廷因讳虎头,遂取章、贡二水会合之义,把虔州改为赣州。宋代的赣州城,经济发达,是江南的重镇之一。经济的发达,带来了文化的盛兴。城东郊的七里镇,从五代开始烧制瓷器,到了宋代,产品远销朝鲜、日本等国。全省首屈一指的通天岩石窟寺,创建于北宋年间,当时香火之盛,“烛烟缭绕,遮天蔽日”。宋代赣州城的城南片,曾是宗教,文化集中的地方:慈云寺、慈云塔、景德寺、光孝寺,廉泉,夜话亭等都建筑在那里。城北则是风景名胜集中之地:郁孤台、八境台、章贡台、白鹊楼、皂盖楼等都在这里。东郊有马祖岩、天竺山等名风景名胜。

赣州别名虔城的来历(虔州为何改名为赣州)(2)

(八境台)

现存的赣州古城墙,是从北宋熙宁年间(公元1069年)开始用砖修造的。章贡两江上的浮桥也是从宋代开始架设的。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曾来赣州游历,在八境台、通天岩等地,留下了不少诗词名作。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曾在赣州任职,留下了他的名作:“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宋代末年,任赣州知州的文天祥在赣州起兵,奋勇抗敌,成为历史佳话。《爱莲说》的作者周敦颐(号濂溪)也曾在赣州居留过,爱莲书院和濂溪路正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王阳明(王守仁)曾在赣州任巡抚,他是一位大哲学家,曾在通天岩结庐讲学,他的哲学思想对后代有很大影响。赣州一向水运发达,有勇金、建春、百胜、镇西、西津五座较大的码头。米市街(今濂溪路),瓷器街(今中山路),棉布街(今解放路),牌楼街(今阳明路)当年店铺林立,商贾云集。“三山五岭八境台,十个铜钱买得来”这句歌谣一直流传至今。三山(夜光山、景风山、笔峰山),五岭(百家岭、慈菇岭、桂家岭、田螺岭、金查岭)八境台(郁孤台、祭礼台、高戏台、拜将台、风凰台、钓鱼台、章贡台、八境台)十钱(大坛前、小坛前、生佛坛前、道署前、县前、州前、仓府前、府学前、大庙前、姚衙前)

赣州别名虔城的来历(虔州为何改名为赣州)(3)

(赣州城)

清代赣州城内文化教育事业很发达。府办有府学(在今市公安局内)县办有县学(今厚德路小学)还有濂溪书院(今赣一中)爱莲书院(今赣五中)阳明书院(今赣六中)此外,还有新安书院一类的小型书院。赣州城内过去有两座衙门,县衙门一直在章贡路,州府衙门在建国路北端地区公安处一带。清代赣州城内建有一套完整的城市排水系统——福寿沟,这套排水系统至今还在发挥作用。太平军攻打赣州时,清军在东门、小南门、大南门、西门、八境台构筑了五座炮城进行抵抗。八境台和西门两座至今保存完好。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王朝,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共产党员陈赞贤组织了赣州总工会,工人运动搞得轰轰烈烈。一九四九年八月十四日赣州解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