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少年志范仲淹(大宋第一愤青范仲淹)(1)

范仲淹影视形象

景祐三年(1036年),北宋著名愤青范仲淹先生第三次被贬,从吏部副部长兼开封府代理市长的高位,直接降到了一个小县城(饶州,现江西鄱阳县)当县长。

这一年,他已经47岁了。在官场摸爬滚打多年,又被打回了原形,换作一般人,估计要得抑郁症。

范先生不是一般人,不但不知错,还越挫越勇。

可现实情况确实不太乐观:妻子在饶州病死了,自己也生了病。

在隔壁县做县长的朋友、著名诗人梅尧臣都看不下去了,写了一篇《灵乌赋》寄给他。

大意是说,大哥,您别像乌鸦一样,整天叽叽喳喳只会说些扫兴的事儿,容易招人骂;您应该像凤凰一样,多报点喜事,夸夸我大宋盛世,这样上上下下都高兴,您也少遭罪。实在不行,您就拴紧舌头少说话,吃吃喝喝过好自己的小日子,不也挺好吗?

对朋友的好意,范仲淹先生表示:这些我都明白,但我做不到。

他回了一篇同名的《灵乌赋》给梅尧臣,其中有一句名言,千年后听来,依然振聋发聩——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这,就是一位为国为民的忠臣态度,这个信念,他坚守了一生。

为此,胡适还专门写了篇文章,说范仲淹这句话,类似于那句鼎鼎大名的“不自由,毋宁死”,而且早说了七百四十年。

大宋少年志范仲淹(大宋第一愤青范仲淹)(2)

少有大志

范仲淹的人生,开局就是悲剧。他两岁丧父,母亲改嫁到了朱家,自己也跟了过去,从此改姓朱,取名朱说。

不过很显然,母亲和继父对他还算不错,为了保护他幼小的心灵,一直瞒着他的身世。直到二十二岁,朱说同学才得知,自己不姓朱,而姓范。

早在少年时,范仲淹就立下了Flag——此生不为良相,就为良医,总之,要为人民服务。跟我们不同的是,他的目标一直坚定,没有被啪啪打脸,最后我们都知道了,他果然成了一代贤相。

这样一位有志青年,当知道自己的身世后,自然不会再寄人篱下。他哭着辞别了母亲,只身到应天府求学,拜在大儒戚同文先生门下。

此后数年,范同学的生活,大概相当于一直在上高三毕业班。

《宋史》里的原话是: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

日夜苦读就罢了,伙食还不行,只能吃粥度日,活脱脱一位贫寒学子的形象。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以“朱说”之名,考中进士。

这一年,他27岁,正式出道。

大宋少年志范仲淹(大宋第一愤青范仲淹)(3)

范仲淹漫画形象

要想干大事,先从基层干起。范仲淹的第一个差事,是九品司理参军,管司法工作。

有了俸禄,他终于自立门户,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母亲迎到身边奉养,并在不久后,恢复原名“范仲淹”。而他的为官个性,从这时候就已经显露。

据《范文正公祠堂记》里记载,他治牢狱,断案件,刚正不阿,搞得上司很是恼火,但他很硬,绝不屈从。

在基层干了几个职位后,范仲淹调任泰州西溪盐仓监。这地方临着黄海,海堤年久失修,每有海潮,海水就会倒灌农田,地毁家破,搞得当地人民很难受。

事实证明,范仲淹是个好同志,自己苦不要紧,老百姓苦可受不了。

他立即向江淮漕运张纶上书,建议重新沿海筑堤。

领导一想,既然是你提的,就你去干吧。于是,范仲淹被调任兴化县令,主要工作——修堤。

新修的堤坝,沿线长一百多公里,施工相当先进,百姓叫它“范公堤”。这个堤,经过宋、元、明、清、民国,直到新中国后,依然在发挥作用,造福一方。

大宋少年志范仲淹(大宋第一愤青范仲淹)(4)

范公堤遗址

天圣四年(1026)八月,范母去世,范仲淹辞官回家,为母亲守孝。

多年以后,他写了一篇文章,叫《岳阳楼记》。诸位中学时都背过,肯定不会陌生,文中有一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纵观范仲淹的一生,这句话就是他的真实写照。

守孝期间,本来无官无职,可他偏偏闲不住,向朝廷上了一封《上执政书》。此疏洋洋洒洒越万,奏请朝廷改革吏制,裁汰冗员,斥责懒政,安抚将帅!

当时的宰相王曾看了,非常欣赏,联合另一位大佬晏殊,向皇帝大力举荐范仲淹。

范仲淹的名字,第一次进入了皇帝的视线。

守孝期满,仁宗召其入朝,任秘阁校理。这不是个什么大官,主要工作是整理和校对皇家书籍,跟朝政几乎没啥关系。

但我们知道,范仲淹先生不是一个安分守己的人。

很快,他就惹祸了。

当时的朝政,控制在一个女人的手里,她就是章献太后。这位女同志了不得,很多人把她比作汉朝的吕后,唐朝的武则天。早在老公宋真宗还没驾崩前,她就已经通过一系列斗争,掌握了朝政大权。等到真宗一死,她立即临朝称制。

大宋少年志范仲淹(大宋第一愤青范仲淹)(5)

章献太后影视形象

坐在龙椅上的仁宗,完全成了摆设。

皇帝未成年,太后垂帘听政,这在历史上倒也还算正常。

可到范仲淹入朝时,仁宗已经十九岁了,太后依然把持朝政,没有要归还的意思。

满朝文武都知道,这不对。

但满朝文武都选择,不说。

韩寒的电影《后会无期》里说得好,小孩子才分对错,大人只看利弊。

但凡事都有例外,我们开始就说了,范仲淹先生是大宋第一愤青,愤青最大的特点就是,觉得什么不对,就一定要说出来,不然憋得难受。

先解释下,我认为愤青不是一个贬义词,利己主义谁不会啊?为什么有些人明明知道不利己,甚至可能惹祸,但还是要说真话?因为良知未泯。

所以,范愤青又上书了,请太后还政仁宗。

大宋少年志范仲淹(大宋第一愤青范仲淹)(6)

范仲淹影视形象

这真是平地一声惊雷,太炸了。

作为他的举荐人,晏殊首先吓坏了,将范仲淹叫来一顿臭骂,批评他草率上书,是想借狂率而获名,而且还会连累自己。

这里多说一句晏殊,北宋大词人,词写得真真是好,“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可惜,品格就差了一点。

范仲淹显然也是这样认为的,面对晏殊责问,一点不怂,正色反击说:我得到您的举荐,还经常害怕自己不称职,让您蒙羞。没想到今天,反因忠直获罪门下。

两人不欢而散,范仲淹回到家越想越气,又写了一封信给晏殊,阐述自己的立场:臣子对君主,应该危言危行,而不阿谀奉承,对社稷百姓有利的事,就要忠言直谏,哪怕因此惹来杀身之祸也在所不惜。

刚,实在是太刚了。

但刚也没用,他的奏疏如石沉大海,没人理他。

也许,他早就料到了这个结局。但有的人就是这样,明知道说了也没用,但还是要说。这样的人,注定是孤独的,因为他的同行者很少,骂他的人却很多。

话说这位章献太后,虽然专政多年,直到去世也没还政仁宗,但客观说,她倒也没干啥坏事,治理国家很有一套,为人也算宽容。

她没理范仲淹,但也没重罚,不过是将他外放地方,先到河中府做通判,后来又调到陈州做通判。

大宋少年志范仲淹(大宋第一愤青范仲淹)(7)

被贬了,当官第一次遇到了挫折,按说要消停消停了。

范仲淹告诉我们,信念之所以叫信念,就是因为要坚守一生。

处江湖之远,依然不改忧国忧民的本色,朝廷要建个宫殿,他上书说劳民伤财,建议别建;朝廷直接下旨任命地方官,他上书说这不是太平治世的政策,应该按制度来;朝廷罢免官员职田,他上书说不可,要是官员衣食不足,就会贪污……

朝廷很烦他,继续不理他,但,他的一片忠心,有个人默默记在了心里,那就是那位不能做主的皇帝,宋仁宗。

明道二年(1033年),章献太后去世,仁宗亲政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召回范仲淹,给了他一份新工作——右司谏。这个官,听名字就知道,是专门挑刺提意见的,算是让他充分发挥特长,

这时候太后刚走,一帮大臣就跳出来了,痛斥她当政时的种种错误,强烈强求清算她。

呸,一群宵小之辈!活着时屁都不敢放一个,人死了马上装正义。

范仲淹不是小人,他认为太后虽然当政多年,但对仁宗有养护之情,建议朝廷掩饰太后小过,成全其美德。

这个评价是客观的,后世也说章献太后,“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

仁宗采纳了他的建议,诏令不得再议论太后,此事才得以平息。

想到范仲淹曾为自己争取皇权,仁宗一度产生了一种错觉,以为这位仁兄是自己的队友。

可是很快,他发现自己错了,很快,范仲淹先生就将火烧到了皇帝头上。

这次是关于皇后废立。

仁宗当时的郭皇后,是太后帮选的。也许是出于逆反心理,仁宗将宠爱都给了另几位美人,对皇后一直很冷淡,自从太后死后,再也不搭理她。

大宋少年志范仲淹(大宋第一愤青范仲淹)(8)

仁宗不爱皇后

皇后这时候也不过22岁,正值青春,难免醋意大发,后宫争宠戏码正式上演。

一日,尚美人在皇帝面前说皇后坏话,刚好被皇后撞见,皇后怒了,顺手就是一巴掌。没成想,仁宗心急之下伸头来挡,这一巴掌竟打在了他的脖子上。

这可捅了马蜂窝了,仁宗龙颜大怒,当即表示要废了郭皇后。

关键时刻,范仲淹又出场了,他耿直地表示,皇后不过是无心之失,又没什么大错,岂能轻易废立。

但皇帝铁了心,本来就想废后,好不容易逮到个理由,哪能放弃?废,一定要废。

为了表示决心,他连范仲淹等人的奏疏都拒收。

范先生犟脾气发作,率领十多位谏官、御史,跪在大殿外请求召见。

皇帝被逼急了,派宰相吕夷简出来解释。结果吕相被范仲淹等人一顿追问,理屈词穷,无言以对。

其实仁宗还是不懂范仲淹这种人,他从来不是谁的队友,不站队,只站“对”。

哪怕你是皇帝。

但皇帝有个最大的优势——权力。讲道理讲不过你,贬你还是绰绰有余的。

一道圣旨,范仲淹等十多人,全部下放。皇后还是被废了。

范先生这次的新工作,是睦州知州,第二年,又转为苏州知州。

被贬的心情如何?正常来说,应该是难受,想哭。

可大家别忘了,范先生的《岳阳楼记》中还有一句名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个人得失,而或喜或悲!

苏州是他的老家,回老家做父母官,也挺好,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范知州先是在苏州兴建郡学,发展教育。接着疏通河流,兴修水利,引太湖引入海,解决了苏州地区经常发生的水患问题。

大宋少年志范仲淹(大宋第一愤青范仲淹)(9)

苏州南站广场上的范仲淹雕塑

因治水有功,仅仅过了一年,范仲淹再次入京,升任吏部员外郎,权知开封府(首都代理市长,嗯,大名鼎鼎的包青天也干过这个职务。)

关于这个任命,仁宗和宰相有自己的小心思:范仲淹有才,但是个刺头儿,让你去干公务繁重的行政首长,你总没精力乱议论了吧?

事实证明,他们的小算盘又落空了。

据《范文正公年谱》记载:公决事如神,京邑肃然称治。都下谣曰: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

范公能力太强,在京师整顿官僚机构,剔除弊政,一年时间,将帝都治理得井井有条。

可怕的是,他还有剩余精力。于是,支起小钢炮,他又要开炮了。

这一次,炮火对准的是当朝宰相吕夷简。

范仲淹向仁宗进献了一幅《百官图》,指责宰相大肆任用亲信,培植党羽,不选贤能。

吕相被骂急了,反诬他越职言事,离间君臣。

范仲淹火了,连上四章,论吕夷简狡诈,因言辞太过激烈,再次被贬,改知饶州。

这次范吕之争,朝中正直之士——秘书丞余靖、太子中允尹洙、馆阁校勘欧阳修、蔡襄等人,纷纷上书为范仲淹请命,然后一同被贬谪。

朝廷上下,因畏惧宰相权势,在范公被贬离京时,竟无人敢送。

就是这第三次被贬后,范仲淹收到了好友梅尧臣的劝诫文章《灵乌赋》。

然后,范公说出了他那句掷地有声的宣言: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实在不行就闭嘴,过自己的小日子,这是很多人的价值观。

但范公回复的《灵乌赋》里写得好:胡不学太仓之鼠兮,何必仁为,丰食而肥。仓苟竭兮,吾将安归?又不学荒城之狐兮,何必义为,深穴而威。城苟圮兮,吾将畴依?宁骥子之困于驰骛兮,驽骀泰于刍养。

我为大家翻译下:那为什么不学仓鼠,何必要什么仁慈,只管自己丰衣足食就是了。但是想想,如果粮仓都吃光吃净没有了,我们还能去哪里呢?为什么不学荒城的狐狸,何必讲什么仁义,深挖洞穴居住就是了。可是城墙倒塌了,又能以什么作为依附呢?宁可像千里马因一直到处奔驰而疲累,也不要像一匹被圈养而变成废物的无用之马。

这就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与一位大公无私者的根本区别。

大宋少年志范仲淹(大宋第一愤青范仲淹)(10)

小学课本上的范仲淹诗

说点题外话,范仲淹也是一位我们熟知的大文豪,我们从小背过他很多诗词文章,比如《江上渔者》,比如“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比如最出名的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足以成为古今官员的座右铭。

跟他一同被贬的欧阳修,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的一代文宗;蔡襄是“宋四家”之一的大书法家;甚至后来名震江湖的苏东坡,也继承了范仲淹的愤青品质,王安石变法时他反对,说这太激进,等到司马光当政,要全盘废除新法时,他还是反对,说新法中也有可取之处,搞得自己两面不是人。

但这些人,无一例外,都是大艺术家。可见,笔下要出真艺术,心中先得至纯至真。

不为利益,但求真理。

向他们致敬。


此文写到这里,还不是范仲淹先生的高光时刻。很快他将重新复出,赶赴西北边疆,抵御西夏,保家卫国;边疆安稳后,他将入朝拜相,发起变法,史称“庆历新政”。敬请关注张小渔,看下期范仲淹(二):出将入相,立功立言立德,他是大宋的“王阳明”


参考资料:

《宋史·范仲淹传》;

楼钥《范文正公年谱》;

梅尧臣《灵乌赋》、范仲淹《灵乌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