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贾岛寻隐者不遇(不出阿兰若岂遭乾闼婆)(1)

王安石禅境诗《朱朝议移法云兰》解析

◎南郭居士

《朱朝议移法云兰》是宋朝诗人王安石的作品之一。全诗如下:

朱朝议移法云兰

幽兰有佳气,千载閟山阿。

不出阿兰若,岂遭乾闼婆。

这首诗看似短短四句,但理解起来却很费神,解析起来也是较困难的,笔者决定作一次尝试,啃一下这块硬骨头。

这是一首带有禅意的诗。禅意诗蕴含禅理禅机和禅趣,以事明理,以物显道,以形而下明形而上,造语圆融,自然清新而又含义深邃。让我们且从诗中来体味其妙吧。

首先,“朱朝议移法云兰”,单这个标题就不好理解。这里我把标题做个断句:朱朝议\移\法云\兰,以帮助分析。

先说朱朝议。朝议,就是朝议大夫的省称。始置于隋,散官。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四:“秦忠献与人简尺多云丈,世俗傚之,虽貽晚进书,亦云丈,知州以上则称朝议,以下皆学士。”朱朝议就是一个姓朱的朝议大夫。

法云。词语解释为佛教语,谓佛法如云,能覆盖一切。但这里解释不通,根据诗的内容,应该是指法云寺。

因此标题的意思就是:一个姓朱的朝议大夫移栽法云寺的兰花。

但这个法云寺又在哪里呢?就目前来说,法云寺全国比较知名的就有十几个,而本诗中所指的是哪个?笔者欲从王安石的另外一首诗中寻找答案:

过法云寺

路过潮沟八九盘,招提雪脊隐云端。

金钿一一花总老,翠被重重山更寒。

首句说路过潮沟,潮沟是一个海洋地质学名词,不过宋代南京确实是有一个潮沟的,据说是前人为引入江潮人工开凿的渠。《金陵郡斋述怀》(宋·张咏)“官舍四边多种竹,潮沟一面近生芦。”和《金陵杂兴二百首》(宋·苏泂)“稍经运渎过潮沟,野草闲花触处愁。”也能证明潮沟所在(诗中金陵即南京)。另有南京地方志有关文章,覆舟山南面曾经有潮沟村存在。而王安石在南京从政生活多年并在此去世,因此这个法云寺应该是指南京方圆的寺院。

唐代贾岛寻隐者不遇(不出阿兰若岂遭乾闼婆)(2)

这里应当介绍一下作者简历。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庆历二年(1042年)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治平四年(1067年),宋神宗起用他为江宁(南京旧称)知府,旋即诏为翰林学士兼侍讲。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追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过法云寺》颔句中的“招提”,是指民间私造的寺庙。宋应麟《杂识》有“私造者为招提、若兰,杜枚所谓山台野邑是也。”也就是说,这个法云寺是临近南京潮沟的一个民间寺院。

接下来对诗体进行解析。这是一首平起首句不押韵的五言绝句,押平水韵“五歌”韵。

幽兰有佳气

千载閟山阿【阿:五歌】 押韵

不出阿兰若

岂遭乾闼婆【婆:五歌】 押韵

平仄如下:

幽兰有佳气,千载閟山阿。

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

不出阿兰若,岂遭乾闼婆。

仄仄中平仄,仄平平仄平。

其中首句和尾句均使用了拗救,即“有”救“佳”,“乾”救“岂”。

唐代贾岛寻隐者不遇(不出阿兰若岂遭乾闼婆)(3)

现在笔者对该诗作白话文翻译。

“朱朝议移法云兰”:朱朝议大夫移栽法云寺兰花。

“幽兰有佳气”:幽兰有美好的气质。

“千载閟山阿”:年年岁岁都在幽静的山谷中生长,始终被深山遮掩着。

“不出阿兰若”:若不走出这寂静的寺院所在地。

“岂遭乾闼婆”:又怎能被人赏识到它像音乐之神一样的美妙和幽香呢。

本诗极具禅味,特别是后两句,都用到了佛教用语。

颈句中的“阿兰若”是梵语的音译,意译为寂静处或空闲处。原为比丘洁身修行之处,后亦用以称一般佛寺。王安石的其它诗句:“周颙宅入阿兰若,娄约身归窣堵波。” “翛翛阿兰若,土木老山胁。”亦有该词。诗中把幽兰所处的环境用阿兰若描述是非常适合的。

尾句中的“乾闼婆”是印度佛教神话中的一群半神半人的天上乐师。类似于专门演奏“此曲只应天上有”的神仙。他们都从身上发出浓冽的香气,又有人因其特性,而将他翻做香神、嗅香、香阴或寻香行。因此作者把兰花比作乾闼婆之神就恰如其分了,隐含了欣赏兰花的品性有如欣赏乾闼婆一样的音乐之美和幽香。

古人养兰很注意培养兰草的清气,所以常常会在春天时移栽到山里或寺庙周边,让兰草沁染清洁的气息,沐浴自然的纯粹,这样才会有“空谷幽兰”的意境和妙韵。古人也很讲究,寺院里的东西是不能随便动的,那是对佛的不敬。因此我才将“移法云兰”解释为朱朝议大夫移栽法云寺旁的兰花。当然也有可能是朱朝议先把兰花寄养在寺院接受灵气,然后又往回移栽也未可知。

唐代贾岛寻隐者不遇(不出阿兰若岂遭乾闼婆)(4)

唐宋是禅悦之风盛行的时代。王安石寄居江宁以后,勤修佛道,禅意入诗,诗风与前期不同,其晚期诗歌“雅丽清绝、脱去流俗”(黄庭坚语),诗趣与王维陶渊明禅诗相似。

罢相后的王安石在金陵的半山堂定居,这里离钟山很近,有多处佛寺围绕。在认定佛学后,王安石发出“愿我遍游诸佛土,十方贤圣不相离,永灭世间痴。”《望江南·皈依三宝赞》的誓愿。他每日乘着小驴,“或坐松石之下,或田野耕凿之家,或入寺。随行未尝无书,或乘而颂之。或憩而颂之。”(王巩《闻见近录》)徜徉于山水之间,时时受到佛经的熏陶。

王安石后期的诗有许多都寄寓了禅意,时时能见禅机,不论在造景或意境上,全都不落言筌,含蓄有致,创造了一种“物我合一”的诗境、禅境。然而在“出世”的情怀和“入世”的羁绊中亦难免失去内心的平衡,因此他试图通过禅境让心灵更加趋于宁静,以此思索人生与命运,以及像花瓣一样飘零的过往。让我们再从他的一些诗句中加以体会:“青灯一点映窗纱,好读楞严莫忆家。能了诸缘如幻梦,世间唯有妙莲花。”“溪水清涟树老苍,行穿溪树踏春阳。溪深树密无人处,惟有幽花渡水香。”“众生不异佛,佛即是众生。”“不与物违真道广,每随缘起自禅深。”“谁似浮云知进退,才成霖雨便归山。”

唐代贾岛寻隐者不遇(不出阿兰若岂遭乾闼婆)(5)

王安石的这首《朱朝议移法云兰》绝句,通过对朱朝议大夫移栽法云寺附近兰花这一举动的肯定,看似写朱朝议慧眼识兰,使兰花草的佳气清韵走出深山而被人欣赏,实则是通过移兰这件事,以禅境的思想和笔触赞美了兰花的品质,并以此说明美好的事物同样需要有人去发掘、栽培和感悟,否则也会像山谷里的兰草一样被埋没。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和王安石骨子里的变法精神也有一定契合的。

作者简介:

  南郭居士,本名郭军,67年生人,陇南市武都工作,籍贯甘肃徽县。有近千篇文学作品在各类报刊书籍及网络平台发表。著有《南郭词文》,并获第三届“中国金融文学奖”诗歌提名奖。合编有《雪藻兰襟》、《清韵十二家》等诗词选集。获“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现代诗入围奖。作品入编第四届中国百诗百联大赛。被全国诗词家神州行组委会授予“新中国成立70周年优秀诗词家”及“新时代诗书人家”称号。

  系中国诗歌学会、中华诗词学会、中国金融作家协会、《诗刊》子曰诗社会员,陇南市诗词学会副秘书长,《成州文学》顾问,雪藻兰襟诗词终审主编,草地诗人主创人员。原精品文化论坛总编,原《中国诗歌报》诗词创研中心副主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