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传统文化之道家(虎风虎韵齐鲁行)(1)

童年虎

“少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童年的记忆是深刻和久远的。

高密城北是百脉湖故址。百脉湖又名西泺,元代以前,是一个薮泽兼备、水盛草丰的广阔低位沼泽地。从明至清初,挖沟排水,筑田耕稼,创造了台田。到清代中期,成为粮油俱收、村落纷呈的农业区域。

我的老家原姜庄镇爱国村在县城北五公里处,属百脉湖淤积区,是土质肥沃的黑黏土。但是旱天易板结,雨天拔不出鞋。牛犁耕完地来不及耙,几天后就晒成土坷垃。村里时常组织放麦、秋假的学生扛着夯,到地里捣坷垃。雨天进城,要扛着自行车到村东平日路口,再骑车进城,回来再赤脚从路口把车扛到家。

记得小时候,每到下雨天,孩子们就到西湾边挖黑黏土,然后在水池边上拍成四方块,用碎玻璃片切割成泥手枪。心灵手巧的孩子,往往制作得跟电影里的真枪似的,常引以为豪。

1976年,我刚十岁,上三年级,村里有年轻人用马拉地排车将(娶)媳妇,赶上雨天,不能更改婚期,到了平日路口,泥粘脚,马车进不了村,赶车的回村一招呼,一下来了十多个棒小伙,卸下马,连拉带抬,硬是把婚车扛进了村。

黑黏土路不好走,但收庄稼。高密四绝(剪纸,扑灰年画,泥塑,茂腔,)之一的姜庄镇聂家庄泥塑,就得益于百脉湖淤积的自然优势。当地土质较好,黏性大,干透后不会破裂。有“聂家庄,朝南们,家家户户捏泥人”的美誉。直到今天,在制作泥老虎、泥塑工艺品时,依然采用田地中的黏土。

聂家庄(聂东村、聂西村)泥塑相传起源于明朝万历年间,最早的泥塑本来是礼花焰火的泥巴外衣,做成泥娃娃的形状,焰火放完后被当作玩具或者摆设。到了清康熙后期,(东、西)聂家庄都捏泥塑,民间流传着“孩子哭,找他妈,他妈买个泥娃娃,逗得孩子乐哈哈”的民谣。

聂家庄泥叫虎是我童年记忆最深的玩具。每到春节,家里的长辈都会给小孩买一对泥叫虎,既摆设又当玩具,浓厚年味。泥叫虎的形象也包含了保佑平安、避免灾邪的期望。因为老虎在当地具有威严形象(老虎被称为兽中之王,唯我独尊),被看做保佑平安、吉祥的象征。

那个年代,尽管生活困苦,但过年父母总会给孩子买对泥叫虎,增添年的喜庆气氛。“小孩小孩你别哭,你爹去了登州府,花啦棒,泥老虎,咕嘎咕嘎二毛五。”是最让孩子喜爱的一首民谣。在春节与元宵节这段时间,村里的孩子几乎人手一对泥叫虎,玩得最为兴盛。

现在的泥叫虎是全国传统泥塑中唯一能叫的泥塑,成了高密最有特色的民间艺术品。2008年6月被国务院列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聂家庄的老虎咧着嘴,嘴角留有两个小孔,肚子里有个哨子,用手抓住头部、尾部,一挤一拉,空气一冲,哨儿就响,咕嘎咕嘎的,能发出“呜、呜”的叫声,深受孩子青睐和喜爱。

泥叫虎的虎头、虎尾事先制作泥坯。以前是用手一个一个的捏出来,现在都改用模子翻制,形状千篇一律。虎哨用的苇哨,固定在老虎的后尾部,老虎前胸部分是空的起到了将声音扩大的作用。制作中将虎头和虎尾用皮革连接起来。再经过“三分塑,七分彩”的上色,最后晾干,神采奕奕的泥叫虎就做成了。

哄孩子时就唱“小孩小孩你别哭,给你买个泥老虎,咕嘎咕嘎二毛五。”泥叫虎价廉物美,富有地方特色。

“一家有女百家求,一人有虎齐打呼(一齐玩)”。过年孩子们玩着,比着,赛着,唱着,“从南来个卖菜的,泥虎叫得乖乖地。从北来个卖鱼的,泥虎叫得忽忽地。从东来个卖鸡的,泥虎叫得滴滴地。从西来个卖瓜的,泥虎叫得得得(音:dei)地”。老虎累得呜呜地哭,小孩恣(方言:恣儿)得扬薄(音:bu)土。

年龄稍长,玩够了泥老虎,就玩“纸老虎”。小孩子们聚堆常下“老虎吃小孩”棋。在本子、纸上下,但更多是就地取材,在地上下。画一个方框,里面是横三条竖三条直线。老虎是两块大石子,象征一雄一雌。民间流传着:一山不能容二虎,除非一公和一母。小孩是三个一组共有五组的小石子,寓意小狗(形容小孩子顽皮,狗也嫌)抱团作战。小孩无论横走还是竖走,后面只要一留有空挡,老虎就能把孤单的小孩吃掉。“一根筷子容易断,十双筷子断非易”。小孩一个接一个,排队步步为营,齐头并进,就能把两只老虎堵死。下“老虎吃小孩”棋,甚是考验双方智慧。老虎要智勇双全,猛冲勇杀。小孩子们要首尾呼应,抱紧成团。利用四周包围中间的阵势,最终将老虎围死。割草拾粪空间,孩子们常乐此不疲,杀得难分难解,不亦乐乎!

童年,温馨虎韵成了难忘的记忆。

如今,聂家庄泥塑的制作技艺已成为地方特色旅游展演项目。泥叫虎作为泥塑品牌,在莫言旧居摆摊设点,弘扬民间文化传统,特色技艺传销国内外,更多当地人靠泥塑走上了致富路。

通联地址:山东省高密市夷安大道325号农行东宿舍7号楼 单立文

壹点号山东高密单立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