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经典粤语朗诵(可以用粤语朗诵的唐诗宋词来了)(1)

《粤韵唐诗》《粤韵宋词》 梁天山 劳震宇/编著 陈辉权/绘画 朗诵 新世纪出版社

诗词经典粤语朗诵(可以用粤语朗诵的唐诗宋词来了)(2)

精彩书摘

日前,由广东著名填词人梁天山、作曲家陈辉权、羊城网创办人劳震宇花费4年之久,创作的第一套用粤语朗诵的国学读本《粤韵唐诗》《粤韵宋词》一上市就引起读者关注,并迅速走向海外,成为海外粤语地区畅销书。

该套图书所精选的诗词皆来自中小学生课本,在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及陶冶性情之余,更能让他们感受到粤语文化的深厚沉淀及粤语音韵的铿锵之妙。同时,书中带有二维码,读者扫描即可听到陈辉权老师以粤语正音朗诵的诗文。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波

粤语读唐诗更为押韵铿锵

粤语,对于广府人而言,不仅仅是沟通的工具,更是担当着文化的承载。粤语当中的措辞语汇,在字里行间更是流露出岭南人独有的风韵和态度。

今天的粤语在很多方面还保留着古汉语的用法。例如,粤语至今保留着现代汉语已经消失了的入声字、闭口音,还有一些字词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再使用了,但在粤语中还相当常见,比如“几多”“无计”“隔离”等。就连用粤语来朗诵诗词,也更为押韵铿锵,更易体会到古人在诗词中想表达的意境。

《粤韵唐诗》《粤韵宋词》两本书就是延续粤语文化的杰作。

两书中所选的均为脍炙人口并适合中小学生入门学习的诗词,由梁天山老师从粤语的音韵、词汇、语法以及岭南历史文化的角度进行赏析,当中的插画是陈辉权、谭永良、吴依桐几位老师合力创作的结晶。

记者了解到,为了创作第一套用粤语朗诵的国学读本《粤韵唐诗》《粤韵宋词》,作者花费4年之久的心血,才终得出版,一出版便成为海内外关注的畅销图书。

两书创新之处,不仅是可读可看,更是可听。记者获悉,《粤韵唐诗》和《粤韵宋词》推出之际,便得到多位文化、媒体名人的鼎力支持,即便在网络媒介盛行的今天,仍获得叫座又叫好的成绩。

让读者领略粤语语音的趣味

谈及创作该书的初衷,劳震宇表示:“此次推出这两本书,也是为了推动粤港澳的文化交流,希望以可读可看可听可学的方式,让读者全方位感受粤语文化与传统文化结合的独特魅力。”

记者了解到,粤语源自中原雅言,与两广地区的古越语所融合而产生。因为岭南地处中国南部,与中原有大山阻隔,粤语因而较少受到中原历代战火影响,时至今日仍较好地保留了唐宋时期古汉语的发音与用法。

用包含九声六调的粤语朗诵唐诗宋词,不但能更好地提升读者对古代文学的鉴赏能力,亦使读者领略到粤语语音的趣味。

粤语相声泰斗、国家一级演员黄俊英曾表示:“李白、杜甫、苏东坡等大文豪的诗词,用粤语演绎更为顺畅的不在少数,粤韵唐诗宋词,把它们归纳成书,并作详细解释,在推广南粤历史文化上能起大作用。小读者拥有这本有分量的课外书,在品味唐诗意蕴的同时可以了解粤语文化、岭南文化。”

原来是“一啖荔枝三把火”?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粤读提示】

苏东坡晚年被贬官广东惠州,因此与岭南结缘。他在惠州不但创作了将近600件诗文书画,还促成了一千多年前广州最早的“自来水”工程。广州六榕寺也因苏轼的题字而闻名于世。

★苏轼在《惠州一绝/食荔枝》有“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佳句。传说他在岭南地区听到当地人用粤语说“一啖荔枝三把火”,听错了才写成此诗的。其中的“啖”字今天也常见于粤语,“一啖饭”就是“一口饭”的意思。

★“胜”字粤语有两种读法,一种读与“性”[sing3]同音,如胜利、胜出;第二种读与“升”[sing1]同音,如不胜感激、不胜其烦、胜任等。在这首宋词中,采用第二种读法。

★“绮”[yi2]字粤语与“椅”同音。普通话要读[qi]。这点需要注意。

秋思中“归无计”

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谥文正,祖籍邠州(今陕西省彬县),后迁居苏州吴县(今江苏省吴县)。他是北宋名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他小时候生活十分清贫,每天用两升小米煲粥,隔夜粥凝固后便划成四块,早晚就着腌菜各吃两块,苦读成才。后衍生成一成语:断齑画粥。他的《岳阳楼记》里面有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他一生爱国的写照。

【粤读提示】

★“千嶂里”的“里” [lêu 5 ] 字粤语与“旅”同音,是“里面”的意思。

★“无计”,没有办法的意思,普通话用 “没法”“没有办法”代替,而在粤语中仍经常使用,如“无计啦,佢都咁大个咯”“佢係都要噉,你无计嗝”。“无计”在宋词中也多见,如李清照《一剪梅》中“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