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有同仁堂,南有胡庆余”,同仁堂的创建者是医学世家出身,可胡庆余堂的创建者胡雪岩却是商人出身。世人曾传说:胡庆余堂的创建,是胡雪岩“一怒而建”的结果。

胡雪岩得罪了谁被抄家(胡雪岩一念的结果)(1)

“一怒而建”的传言有两个版本,第一个版本是:有一年,胡雪岩的母亲病重,他于是差佣人去杭州城最大的药店“叶种德堂”抓药,回来一看,有两味药质量很次,胡雪岩于是让佣人去调换。谁也没想到,佣人去换药时,和叶种德堂的老板起了冲突。老板还奚落道:

“我们叶种德堂只有此等的货色,要更好的货色,请你们胡大官人自己去开一家药铺”。

胡雪岩听了这话后大怒,他当即喊道:“好,你让我开,我这就开,还要比你的大,比你的好!”随即,他将城中最好的医师全部请来,筹备两年后,创建了胡庆余堂。

“一怒建建”传言的另一版本和第一个版本类似,只是,病重者由“胡雪岩母亲”,换成了“胡雪岩小妾”。陈道明版的电视剧《胡雪岩》就是采用了这一版本。

一个延续147年长盛不衰的医药品牌,其创建起因真是“一怒”?这传言,虽戏剧性满满,却并不可信。毕竟,真正能走远的,从来是厚积薄发者,胡庆余堂被创建的背后,也有更深的缘由,而这个缘由,与疫情有关!

胡雪岩本名胡光墉,幼名顺官,字雪岩,安徽徽州绩溪人。胡雪岩和同时代其他商人相比有一个最大的不同:他出身底层。胡雪岩自幼家境贫寒,为了生计,他曾做过放牛娃。苦难浸润中长大的胡雪岩,自小就悲天悯人,他对底层百姓有一种说不出的同情。成为官商后,胡雪岩一直想真正为底层百姓做点事。

可惜,在那个尚没有专门慈善通道的年代,胡雪岩只能偶尔做点诸如“义渡局”(为没钱渡河的人提供摆渡)一类的小事。

转眼到了1862年,即胡庆余堂被筹建前12年,此时的胡雪岩虚岁40岁了。这年,江苏布政使蒋益澧率军攻破杭州城,收复了失地。深受左宗棠赏识且正在杭州的胡雪岩,被派去帮忙处理善后事宜。

胡雪岩得罪了谁被抄家(胡雪岩一念的结果)(2)

“大灾之后必有大疫”,长期的战乱和纷争下,杭州城百姓死伤不计其数。蒋益澧和胡雪岩都意识到:若不采取措施,极易引起疫情发生和蔓延,那样一来,后果将不堪设想。

胡雪岩心急如焚地找来城中老中医,商议阻止疫情发生的办法。他最终确定了一个方案:研制预防和对付疫情的药汤,在城中各处设点,供人们免费索取。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胡雪岩还将一些药材亲自放在城中各处,让人们自己熬制,来缓解病症。

胡雪岩的这一善举,得到了左宗棠等的赏识,也得到了城中百姓的称赞,他“胡大善人”的美名,也就此流传开来。

这次防治疫情,让本是纯粹商人的胡雪岩与医药有了关联。也从这时起,“药材”两个字像一颗种子一样被种在胡雪岩的心里,只是,此时的他,并未意识到它。

种子,一旦遇到合适的土壤,便会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10年后,即胡庆余堂被筹建前1年,胡雪岩到了“知天命”之年,他此时已是被赐黄马褂的官商。

正是在这年,胡雪岩为发兵新疆的陕甘总督左宗棠,担保借了外债1870万两白银,从而解决了西征军的经费问题。左宗棠因此夸赞他:“雪岩之功,实一时无两。”

左宗棠西征时,除了经费问题,还面临药材紧缺的问题。原来,西征时,将士们出现了水土不服和疫情等现实问题。行军打仗,最要紧的是将士的士气,这可如何是好?关键时刻,胡雪岩再次出手,他为西征将士送了“诸葛行军散”、“胡氏避瘟丹”等大批药材。

胡雪岩得罪了谁被抄家(胡雪岩一念的结果)(3)

左宗棠

这是胡雪岩人生第二次真正和药材打交道,这次送药后,胡雪岩“胡大善人”的美名被传播得更广了。百姓热望和感激的眼神里,10年前被埋下的药材种子,终于在胡雪岩心里发芽了。他想:这药材做好了,真是利国利民啊,我胡雪岩何不就此开个药房呢?

胡雪岩历来认为:商人守住财富的最好法子,是富了以后去做善事,开药房,恰好是一个做善事的绝好机会。

真实历史上的胡雪岩,他创办胡庆余堂,不仅并非起于“一怒”,还恰恰起于善念。这也是它能走远,并得到百姓认可的原因所在。

说干就干,第二年,即1874年,胡雪岩就开始筹建胡庆余堂了。在选址上,胡雪岩将胡庆余堂的地址定在了杭州历史文化街区清河坊,它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好的晚清古建筑群。

选址确定后,胡雪岩开始着手药方,他开始钻研宋代皇家药典,并且所有的药方都是选用历朝历代的验方。他还邀集众多名医和国药业商人研讨经营方针,并设置了制丹丸大料部、制丹丸细料部、切药片子部、炼拣药部、胶厂等部门。

定名时,胡雪岩特地将药房名字定为了“胡庆余堂”,“庆余”出自《易传·文言传·坤文言》,原句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庆余”的引申意思是:多行善积德,以为后世子孙留福荫。

为了让胡庆余堂秉持诚信原则,胡雪岩亲手写下了“戒欺”二字,并派人拓在牌匾上,挂在药堂的正堂。这块牌匾上还有一段题跋:

“凡百贸易均着不得欺字。药业关系性命,尤为万不可欺,余存心济世,不以劣品弋取厚利,惟愿诸君心余之心,采办务真,修制务精,不至欺予以欺世人。

是则造福冥冥,谓诸君之善为余谋也可,谓诸君之善自为谋亦可。”

这段话,是对“戒欺”二字的深入阐释,它的本质是“诚信”。

胡雪岩得罪了谁被抄家(胡雪岩一念的结果)(4)

为了贯彻“诚信”二字,胡雪岩制定了很多的规章制度,以管理胡庆余堂,他想让“诚信”成为胡庆余堂的一种文化、一种信念,长存胡庆余堂,融进胡家后人骨血。

胡庆余堂开业那天,胡雪岩穿戴整齐,亲自到店站台。那日的他,脸上一直堆着笑,他确信:胡庆余堂,会在他的引导下,真正利国利民。或许,这家药店,还能简介给子孙留下福德。

为了更好贯彻“诚信”,胡雪岩后来还在店堂放了一个大香炉,他叮嘱药店的伙计说:

“怎么讲的是诚信,一旦有顾客买到的药不满意,来店里求更换,切不要和顾客争吵。在检视后确定这药确实是胡庆馀堂的药,并且真的存在问题后,一定要将这些药材投入这个大香炉中全部焚烧,并给顾客换成令其满意的药。”

遵循严格“诚信”理念的胡庆余堂,一开始常处于亏损中,但日久后,随着百姓的交口称赞,胡庆余堂一日比一日红火了。不久后,它成了与北方老字号同仁堂并驾齐驱的存在。

1883年,60岁的胡雪岩遭难了。左宗棠与李鸿章争斗失利后,胡雪岩也遭牵连,他的产业受各地官僚竞相提款、敲诈勒索而引发资金周转失灵,受外商排挤,而被迫贱卖,资产去半。最终,胡雪岩被革职查抄家产,并于两年后,在贫病交加中辞世了。

极其耐人寻味的是,胡雪岩死时,他的所有财富全部烟消云散了,唯独他当时因善念而建“胡庆余堂”被留下了。更为重要的是:胡庆余堂的部分“招牌股”竟被接手人文煜,以让胡庆余堂保留“雪记”的名号,留给了胡家子孙。

这18股招牌股,每股约值1万银元,这些钱,竟成了胡家被抄家后,胡家子孙的主要经济来源。

胡雪岩得罪了谁被抄家(胡雪岩一念的结果)(5)

胡庆余堂

这样的结果,恰应了胡雪岩为“胡庆余堂”定名时的那句: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世界的一切,表面看去,似乎是被“有形”左右,但本质上,却从来是被“无形”左右。无形的“德”,保住了胡家后人的福德,也让胡庆余堂成了经久不衰的国药老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