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关注订阅郭郭说历史,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一、历史中的二程

我们常常会因为某一个细节就给人贴标签,扣帽子。

比如十年前刘翔在北京奥运会的退赛事件;

比如一百年前袁世凯的称帝事件;

再比如一千年前说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二程兄弟。

或许通过标签能最快的了解他,但是也往往会先入为主,以偏概全。

二程因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在进入近代以后,被无数学者鞭挞。

他们所建立的理学体系,也被骂为“吃人的礼教”,骂他们把儒学变成了压抑人性的工具。

二程真的是历史的罪人吗?

二程,哥哥程颢,弟弟程颐,都是河南洛阳人。

存天理灭人性解析(提出存天理灭人欲)(1)

二程画像(网络配图)

程颢(Chéng Hào,1032年—1085年),在世五十四岁,世称“明道先生”。

程颐(Chéng Yí,1033年—1107年),享年七十五载,世称“伊川先生”。

二程是中国儒学史上千秋璀璨的双子星,他们兄弟二人初创了宋代理学体系。

自董仲舒之后,虽然儒家思想被尊为王朝的官方思想,但儒家始终是士大夫们的事情,和老百姓无关。

老百姓关心生死贫富贵贱,却在儒家思想里找不到答案。

西汉后期,佛教开始传入中国内地。东汉后期,道教逐渐形成。

佛道两家作为后来者,迅速在中国传播。

他们讲究往生彼岸,跳出轮回,讲究长生不老,超凡脱俗,吸引了无数的老百姓皈依。

存天理灭人性解析(提出存天理灭人欲)(2)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网络配图)

儒家学者们本来是无所谓的,反正士大夫和皇帝喜欢儒家就好。

不幸的是,因为魏晋南北朝几百年的战乱,一方面让儒家无法施展,社会秩序混乱不堪。另一方面,大批士大夫和皇帝也都投身到佛道信仰的怀抱。

传统势力范围被侵占,是可忍孰不可忍!

唐朝的韩愈老先生实在看不下去了,冒着被贬谪流放的危险与佛道抗争,举起了复兴儒学的“古文运动”大旗。

为了部落,Fighting!

二、思想中的二程(预警:这一部分不太好懂)

这场复兴儒学的战役,到了北宋二程这里开始初见眉目。

二程知道佛道为什么能吸引民众,也清楚儒家思想的缺陷在哪里。

儒家积极入世救国济民这么厉害,如果能再吸收佛家道家的优点,岂不是天下无敌?

嘿嘿嘿。

于是,道家的“道”、佛家的“心性”等思想被二程引入儒家。

儒释道在这里正式融合,三家归一。

二程从世界产生的本源来论证儒家的合理性,来论证人的生死大事,又从天理和人伦的关系来推广儒家伦理道德,将每个人都纳入到儒家伦理范畴中来,将儒家变成和普通人息息相关的思想。

二程模仿“道”,创造出“理”的概念。

他们的学说以“天理”为哲学基础,所以,就被称为“理学”。

二程认为,理,不但是万物的起源,而且无处不在,主宰着万事万物的产生、发展与灭亡。

天理有两种表现:

(1)在自然界的表现就是规律,日月星程的运行有着它们的运行规律;

(2)在人间是就是人伦,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也必须按照“天理”的要求。

自然界的事物不多探讨,二程的理论主要聚焦于人伦道德。

那么我们普通人应该遵循什么样的伦理道德呢?

毫无疑问,必须是儒家的。

儒家的伦理道德是什么?

两千年前的董仲舒已经帮忙给大家总结归纳了:三纲五常。

所以,二程把儒家的三纲五常上升为“天理”哲学上的高度,像当年重振儒家的董仲舒一样。(董仲舒偏向神学,显然二程高级一些)

三纲五常成为天理了,接下来,我们普通人该做些什么?

两件事:①存天理,灭人欲;②格物致知。

第一,存天理,灭人欲。

二程非常推崇孟子“性善论”,但孟子的理论有一个Bug:

既然性本善,那恶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还有坏人或者坏的想法呢?

孟子无语凝噎。

二程认为,每一个人的诞生,都是“阴阳”二气在“天理”的作用下形成的。“天理”是至纯至善的,所以,人的本性也是至纯至善的。

二程说,由于人需要肉身,肉身是阴阳二气转化而成,阴是恶,阳是善。所以,有的人阴多阳少,有的人阴少阳多,人出生之后就了善和恶的区别。

人的成长过程中,善体现的是“天理”,恶体现的,是“人欲”。

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存天理,灭人欲”。(有木有道理?)

第二,格物致知。

格,就是探究;致,就是达到。

格什么物,致什么知呢?

二程说,要格“人伦道理”,要致“善的良知”。

为什么要格物致知呢?

一个人被称为“恶人”,是因为他犯了错。

人之所以犯错,是因为无知,不知道是非好歹。

怎么才能明白事理,去恶向善呢?

那就要去“格物致知”,去研究,去修行,探究为人处世之道。

于是中国儒家士人的修行道路就形成了: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上面三个部分基本上简要勾勒了二程的理学思想路径。

理学得系统很庞大,在中国的文化里影响很深。

我们骂人的时候,说谁谁“天理难容”,谁谁“良心被狗吃了”等等,都是理学影响的表现。

存天理灭人性解析(提出存天理灭人欲)(3)

理学在形成后,因为它的哲学性和体系性,让儒家再一次强大起来。

程颐的四传弟子、理学集大成者朱熹正是在二程所创立的本体论框架下进行系统的理论创造,而将儒学发展至最光辉、最鼎盛。

三、生活中的二程

二程的人生轨迹基本一致,出生于同样家庭,跟随同样老师,同样去考科举,同样去书院教书,合力创建了理学体系,甚至死后连作品和坟墓都在一起。

以至于问起两个人有什么区别,很多人傻傻分不清。

实际上这两兄弟可谓是秉性迥异,两人的故事也成为后世的谈资。

宋代朱熹编的《名臣言行录》里有这样一个故事:

二程和一群人一起到一个寺庙里拜佛。程颢从右侧门进去,其他人也跟着他从右门进,程颐走的是左门。进了法堂集合的时候,大家才发现,程颐一人独行。这件事之后,程颐自己说,我就是比不上哥哥的地方。

当时人因此事评价兄弟俩说,哥哥平易近人,而弟弟太过严厉难以接近。

“如坐春风”的出处——程颢

朱光庭是程颢的学生。有段时间,程颢在河南宝丰任职,朱光庭就前去拜访求学。一个多月后,朱光庭返回家里,对大家说,这一个月,我跟从明道先生学习,就像是坐在春风里一般。

程颢这个人待人十分的宽厚,有仁者之风,这在当时被大家公认。

北宋谢显道这样评价程颢说,他整日在家里打坐,远看过去就像是泥人塑像一般,但是待人接物却是“一团和气”。(又一个成语出处)

“程门立雪”的出处——程颐

存天理灭人性解析(提出存天理灭人欲)(4)

程门立雪(网络配图)

同样是师生关系,在弟弟程颐这里,也有一个典故。

杨时是程颢学生,程颢去世后被程颐收为徒弟。杨时四十岁那年,从老家福建到河南洛阳拜见程颐。拜见老师这天,正值隆冬腊月,彤云密布,雪花四飞。

杨时和游酢进了程府庭院后,发现老师正做在屋里打坐,一动不动。于是两人就站在门外等着。

过了好长时间,程颐睁开眼,说:“二子犹在此乎?日暮矣,姑就舍。”(你们俩还在这儿啊?天黑了,那就留在家里吧)推开门看,发现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那么厚。

“程门立雪”的故事常被拿来作为尊师重道的典故,但有一个细节被大家忽视了:程颐说“二子犹在此乎?”这意味着这老爷子早就知道两个学生来家里拜访,但他就是不起身接待,故意考察学生。

所以,为什么会程门立雪?

一方面杨时对老师恭敬,另一方面可能是程颐严肃,令人畏惧。

如果换成是哥哥程颢,杨时二人没准早就乐呵呵的进屋抱着火炉暖和了。

《名臣言行录》还记录了两兄弟各自自勉的句子:

程颢在作地方官时在自己座位右侧写“视民如伤”四个字,说自己天天以此扪心自问。

程颐在自己衣服的带子上用篆书写“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从这几个故事可以看出来,程颢的性格宽和随性,待人接物宽容平易,而弟弟程颐就明显更加自律,这种自律让他也显得严苛,难以接近。

二程的母亲在他们年幼的时候,为了鼓励他们读书,就分别在两人书上写了两句话。

给哥哥程颢写的是:我儿读书勤快,长大进士及第。

给弟弟程颐写的是:我儿读书勤快,长大做个处士(没做官的读书人)。

结果,两兄弟长大后还真应验了。

哥哥到处做官,弟弟考了两次科举没考上,一气之下再也不考了,毕生著书讲学。

老话说的好,三岁看到老。二程的母亲也不是一般人啊。

四、最后的话

关于二程,我还有很多没有说到。

他们的思想太过庞大,留下的作品也是著作等身。

以前写诸子百家,每个人就一两本书,一会儿就给看完了。

以后不行了,二程、朱熹、王阳明等等,哪个都能把人看死,我也只能挑一些我认为重要的,我能理解的东西,和大家一起欣赏了。

理学思想经南宋朱熹集大成后,在元朝正式纳为官方统治思想。

而在今天中国,二程的存在感不强。

虽然他们的“洛学”(因为他们都是河南洛阳人,所以他们的理学又叫洛学)在古代中国思想史上承上启下,但广为人知的,还是一句“存天理,灭人欲”的恶名。

如果回到北宋,回到那个人文荟萃、群星闪耀的文人时代,我们对两位哲人的看法,可能会有更多的理解吧。

二程桃李满天下,堪称后学榜样。两个老师,一个温润如玉,宽厚仁慈,一个为人自律,严厉冷峻。

你喜欢哪一个?


喜欢 郭郭说历史的文章请点赞,关注,分享!如果你有想法,欢迎在下面留言和大家一起分享!

本文由郭郭说历史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