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导个人年度总结与来年工作计划 编导手记勃利(1)

编导简介

吕明月,《记住乡愁》栏目组编导

代表作品:《卖花渔村——满院花香传千年》《正定开元寺街区——燕赵老街事 千古忠义情》等。

“乡愁是什么?是远方故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是来自家乡的一碗酒、一盏灯、一道小吃、一声问候。小时候盼着离开家乡,远走高飞,总以为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当走过很多地方,看过很多风景才发现,我们最留恋的还是自己的故乡。

——吕明月”

厚积薄发 东北大地焕新颜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是诗人艾青的名句,也是我又一次踏上黑土地的心情。

编导个人年度总结与来年工作计划 编导手记勃利(2)

一望无际的田野、层林尽染的山林、白雪覆盖的冰原、袅袅升腾的炊烟,黑土地上的每一幅画面都美得令人窒息,甚至空气中醉人的花香和泥土的芬芳都是那样亲切。耳畔熟悉的乡音和老乡们诉说着的浓浓乡情,给我以温暖,给我以回忆。作为东北人,我相信这是每一位离家游子心中最温暖的家乡情。

编导个人年度总结与来年工作计划 编导手记勃利(3)

2022年秋,我来到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勃利县开始了《记住乡愁》新一季节目的调研。勃利县产业之丰富,让我感叹黑土地的富饶。山林里有松塔、蓝靛果、木耳,田间有玉米、水稻、大豆,好像东北大地上的每一寸土地都不能被辜负一样,被人们充分地利用起来。然而,作为见证了东北近年来发展变化的家乡人,我深知富饶的黑土地如今也遇到了需要突破的瓶颈期。

编导个人年度总结与来年工作计划 编导手记勃利(4)

东北乡村不缺好土地,人们不愁种不出好粮食,却时刻担忧着农产品能不能及时销售出去。这片土地正面临着有收成,没收入的困境。因此,在调研的过程中,我着重去挖掘勃利县的人们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

编导个人年度总结与来年工作计划 编导手记勃利(5)

在一次座谈会上,我们邀请了各行各业的带头人,交谈间发现,他们彼此熟络,开着玩笑,还相互以兄弟、姐妹相称。后来才知道,这些人每年都要聚在一起参加各种展销会,为的就是把本地优质的农产品销售出去,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彼此相识,互帮互助。

编导个人年度总结与来年工作计划 编导手记勃利(6)

种植鲜食玉米的田作林,正张罗着帮大家带货的事,出于对这种发展模式的好奇,我了解了他们之间的合作方式:在自家的产品中赠送兄弟的产品,帮兄弟推销。豪爽的性情,火热的心肠,这种合作发展的方式让我感叹,太符合东北人的性格了。于是,田作林成为我第一个决定拍摄的人物。在与他的接触中,我逐渐发现,这种合作模式,在东北人热情豪爽的外壳之下,其实有着闯关东文化的内核。“遇事找朋友”,这是东北人常说的话,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早在迁徙而来的路上,就烙印在了东北人的基因里。

编导个人年度总结与来年工作计划 编导手记勃利(7)

刘跃军被在场的人称为“大哥”,除却资历和年龄外,主要源于他在合作中发挥的凝聚力和带动力。刘跃军的祖辈早年闯关东而来,成为了林业工人中的一员。在他的回忆中,从小在森林里玩,父母说得最多的就是“和大伙儿一起,不能落单儿”。森林深处,危机重重,野兽的侵袭,迷路的危险,让他从小就明白“抱团儿”可以令人心安。

看着父母在林场工作,伐木、抬木时都唱着森林号子,刘跃军被大家团结在一起的力量深深地震撼了。“有事一起扛”从此成为他解决问题的方式和办法,这在他后来的经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世纪90年代,勃利县开始发展松果产业,当时,分散的销售方式,无序的竞争让大家都赚不到钱,刘跃军用抱团发展的智慧,改变了当时的不利局面。

编导个人年度总结与来年工作计划 编导手记勃利(8)

如果从空中俯瞰,就会发现勃利县有着特别明显的分割线,一半山地,一半平原的地形地貌,让勃利县同时拥有了林业和农业资源。拍摄期间正值秋收,广袤的东北大地上收割机轰鸣,家家户户热火朝天,丰收的景象把我的思绪带回童年。那时每逢秋收,奶奶家所有的儿女都会回来,在田里靠着人力,一镰一镰地割稻子,汗水和疲惫掩盖了丰收的喜悦。如今却大不相同,农民们坐在收割机上,行驶一圈下来,就能收获一车的粮食。

编导个人年度总结与来年工作计划 编导手记勃利(9)

暖阳下,人们坐在堆积如山的粮食上,笑得合不拢嘴的样子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个人。在人少地多的东北,人们通过合作社的形式,实现了大规模机械化生产,不变的是颗粒归仓的丰收场景,变了的是人们幸福的笑脸和黑土地的未来。

编导个人年度总结与来年工作计划 编导手记勃利(10)

编辑 | 康寒

编导个人年度总结与来年工作计划 编导手记勃利(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