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巡洋舰历史讲解(千呼万唤始出来)(1)

题图和文章封面为“纽卡斯尔”号轻巡洋舰,照片拍摄于普利茅斯湾。

该文由头条用户“18inch无比”所作

该文篇幅较长,请读者耐心阅读。

设计指标

1933年7月底,新型“贸易保护巡洋舰”的设计工作正式开始。新巡洋舰的设计重点(火力与防护)为:装备12门6英寸主炮,装甲能够抵御6英寸炮弹打击(上述要求与Mk XXIII火炮和其使用的112磅炮弹有关,该炮为‘利安得’级使用的主炮,‘城镇’型亦使用此炮)。时间进入到1930年代,空中威胁日益加深,因此新巡洋舰对于防空高度重视,1931年成立的海军防空炮术委员会(Naval Anti-Aircraft Gunnery Committee)对新巡洋舰的防空炮与安装位置做出了要求:大口径防空炮(副炮)应使用新式双联装4英寸炮(也就是后来的4英寸45倍径QF HA型系列火炮),4英寸炮的对空射击覆盖范围应尽可能地大,最好是其中两座的安装位置能够覆盖全部方位,但是高角火控系统(high angle control system,简称HACS)却只有一个。小口径防空武器为3座0.5英寸四联装高射机枪,这一布置与“利安得”级相同。

英国巡洋舰历史讲解(千呼万唤始出来)(2)

“谢菲尔德”号轻巡洋舰上装备的双联装4英寸45倍径QF HA型炮,炮架型号为MK XIX,照片拍摄于1940年11月。

英国巡洋舰历史讲解(千呼万唤始出来)(3)

“谢菲尔德”号轻巡洋舰上装备的四联装0.5英寸MK III高射机枪,照片拍摄于1940年11月27日。

另一个受到高度重视的地方是舰载机,海军航空兵(Fleet Air Arm,简称FAA)对于巡洋舰舰载机的各项要求在当时是不断变化的,所以设计人员认为应该给新巡洋舰安装一个能够弹射当时FAA所有飞机的重型弹射器。新巡洋舰的航空设施可以装载和操作5架计划中“鱼雷侦察机”(torpedo-spotter-reconnaissance,简称TSR),这是新巡洋舰预想安装的重型弹射器所需要弹射地最大号的舰载机,它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剑鱼式鱼雷机。英国海军对巡洋舰舰载机和航空设施的高要求是想充分发挥巡洋舰作为贸易保护和侦察搜索主力的作用,让其“看得更远(使用飞机侦察和观测校射),打的也更远(直接使用飞机攻击敌方目标)。”

英国巡洋舰历史讲解(千呼万唤始出来)(4)

一架隶属于第824中队的编号为K8390‘946’的剑鱼式鱼雷机,刚刚将起落架换成浮筒。二战前,剑鱼式鱼雷机在固定式起落架和浮筒之间来回换装是一件很平常的事,这张照片拍摄于“鹰”号航母。

英国巡洋舰历史讲解(千呼万唤始出来)(5)

一架使用浮筒,挂载鱼雷并停放在陆地上的编号为K5662的剑鱼式鱼雷机,照片拍摄于1936年9月5日,拍摄地点位于费利克斯托的海军航空兵实验基地(Marine Aircraft Experimental Establishment at Felixstow)。

由于新巡洋舰的主要作用是“贸易保护”,鱼雷被一些设计人员认为是非必要的。但是新巡洋舰在战时大概率会被要求与舰队一起活动,所以鱼雷仍然是新巡洋舰的重要武备。在设计过程开始之时,设计人员制定了一套大致的新巡洋舰设计尺寸,该设计尺寸与特征如下:垂线间长545英尺,水线长度570英尺,型宽58英尺,吃水16英尺6英寸,排水量7800长吨(为标准排水量),航速30节,最大轴马力50000。上述设计尺寸似乎构成了K VII方案的基础,这是1933年9月准备提交给海军部审查的四个设计方案中的第一个,编号为K VII到K X。

英国巡洋舰历史讲解(千呼万唤始出来)(6)

“谢菲尔德”号轻巡洋舰上装备的三联装鱼雷发射管,照片拍摄于1940年11月。

草图设计

在1933年8月至9月的前两周,设计草图的绘制工作一直在进行。最初设计人员认为新巡洋舰采用双轴设计就能满足30节航速要求,但是到了8月1日,新巡洋舰最终确定使用四轴布局。在四份草图中,K VII到K IX是最初绘制的重点,K X则是在9月1日晚些时候才作为备用方案加入其中。海军部造舰处主任(Director of Naval Construction,简称DNC)在9月18日提交给海军部审计长(Controller)的文件里将这四份草图分别命名为“A”(K VII)、“B”(K IX)、“C”(K VIII)、“D”(K X),并与“安菲翁”级进行了比较(这里的‘安菲翁’级是以1932年11月10日批准的修订图例为准)。所有草图在设计上都大量借鉴了“安菲翁”级,这在舰体装甲布置上尤为明显,即将动力舱段由水平装甲与外侧装甲带组成的防护区和用来保护弹药库的内部装甲盒连接起来。动力舱段防护为1.25英寸厚的水平装甲和5英寸厚的侧甲带(主装),均为均质装甲。弹药库装甲盒的侧装甲带厚度由5英寸渐变至3英寸,甲带末端为3英寸,顶部为2英寸厚装甲,均为均质装甲。炮塔与之前的英国巡洋舰一样,只有轻装甲防护。

英国巡洋舰历史讲解(千呼万唤始出来)(7)

四个设计案的大致线图,请注意其锅炉舱舱室的大小,装甲布置区域,奇特的水上飞机装载方法。

英国巡洋舰历史讲解(千呼万唤始出来)(8)

四个设计案与“安菲翁”级的详细数据对比,我没有对该图表进行翻译,还请读者们谅解。

动力舱室布置上,“A”、“B”、“D”三个设计案为前短锅炉舱(锅炉平行布置)和后长锅炉舱(锅炉串联布置)。“C”方案后锅炉舱的尺寸与前锅炉舱相似,如此布置是为了给水上飞机布置和操作创造额外空间。所有设计方案均将2架水上飞机布置在露天,在露天条件下水上飞机出现元件损坏的风险将大大增加,这对于极为看重飞机在巡洋舰作战中之作用的英国海军来说是不太令人满意的。在四份设计草图中,“A”方案(7800吨)最小,代表了7800吨排水量所能达到的最佳设计;然而它只能携带三架水上飞机,航速只有30节,舰员的居住条件也非常差,吨位在所有方案里为第二大的“B”方案(8640吨)在水上飞机的搭载数量上仍然没有达到要求;“C”方案(8530吨)在水上飞机的搭载数量到了要求,虽然吨位不大,却是能满足海军部参谋们最低需求的设计;“D”方案(也就是最后才定稿的K X)的吨位在所有方案里是最大的(8835吨),航速也最快,为32节;DNC在文件中建议“D”方案更适合进一步发展。9月26日,DNC的建议被第一海务大臣(First Sea Lord)、海军部审计长、海军参谋长助理(Assistant Chief of the Naval Staff,简称ACNS)在会议讨论中所接受,并认为这一方案还有进一步改进的可能。DNC被指示在“D”方案的基础上做一个修改后的新设计,新设计方案的编号后来被称为“M”,设计吨位为9000吨,在“D"方案的设计上做了如下修改:

一、水线长度被缩短至580英尺左右,以便于其使用更多的船坞来进行维护。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将平时水上飞机的搭载数量减少至3架,同时还要减少机组人员的住宿面积。

二、在装甲布置上采用防护面积更大、但厚度却更薄的侧甲和水平装甲。

三、将重型弹射器直接安装在上层甲板上,而不是安装在单独的可旋转结构上,从而减少轮廓;水上飞机也无需使用起重机就能直接装载到弹射器上。这一修改是在与海军部航空处主任(Director of Naval Air Division,简称DNAD)协商后做出。

四、考虑使用新研制的多管高射机炮(也就是2磅 MKVIII型高射机炮,俗称‘砰砰’炮)。

“M”方案在吨位和尺寸上已经接近“郡”型重巡洋舰,这就意味着在《伦敦条约》允许的剩余吨位范围内(就是那个91000吨的限制),只能建造两艘“M”方案巡洋舰,因此在1933年造舰计划里所采购的第三艘巡洋舰是一艘“林仙”级轻巡洋舰(也就是后来的‘曙光女神’号)。

英国巡洋舰历史讲解(千呼万唤始出来)(9)

“D”方案向“M”方案演变时的设计线图,此时的飞机弹射器还是安装在可旋转结构上的,另外注意“砰砰”炮的安装位置。

“M”的设计草图绘制大约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在1933年10月24日被提交给了海军主计长审查。在外形上“M”方案仍然与“安菲翁”级没有太大的区别,水线长度从“D”方案的600英尺缩短到了584英尺,这让它能够使用马耳他的5号船坞、直布罗陀的2号船坞、香港的海军船坞、加拿大境内的其他船坞( ‘other docks in Canada’ ——British Town Class Cruisers一书中原文)。由于动力装置不变,缩短的水线长度让“M”方案的航速降低了四分之一节。主装和弹药库装甲盒的侧面装甲厚度减少了半英寸,但主装向前延伸了45英尺,装甲带总长达到了232英尺,覆盖到了无线电设备室和主配电板,这也让水线处的装甲覆盖长度占到了舰体水线长度的40%。主装的高度基本上在水线处至下层甲板这一距离之内,但是在前锅炉舱到后锅炉舱的位置,主装的高度被提升到上甲板,以保护锅炉舱段的上部区域。炮塔座圈和炮弹换装室的装甲厚度也得到了增加,炮塔座圈的装甲厚度得到了重点加强。两座四管“砰砰”炮取代了“D”方案里的4座四联装0.5英寸高射机枪中的两座。在巡洋舰航空设施布置上海军部审计长反对将弹射器以固定方式安装在上层甲板上,理由是这种安装方式会增加舰体重量,重量增加了就要设法减重,可能会让鱼雷发射管因减重而被移除或是巡洋舰载弹量因减重而减少。海军部审计长的反对被第一海务大臣(也就是查特菲尔德,我上一篇文章里错误地将他认为是海军大臣,名字也错译了)所否决,第一海务大臣认为飞机对于巡洋舰在执行贸易保护作战时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为此做出点牺牲是值得的。

英国巡洋舰历史讲解(千呼万唤始出来)(10)

最终确定下来的弹射器安装方式示意图。

英国巡洋舰历史讲解(千呼万唤始出来)(11)

1933年10月的“M”设计方案装甲布置示意图。

英国巡洋舰历史讲解(千呼万唤始出来)(12)

“谢菲尔德”号上装备的四联装MKVIII型2磅高射机炮,这张照片的拍摄重点为正在起吊的海象式水上飞机,照片拍摄于1941年5月。

1933年和1934年造舰计划巡洋舰

在整个深秋和冬天的大部分时间里,“M”方案或称“牛头人”级的详细设计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1934年2月的最后一天,DNC向海军部委员会提交了“M”方案的详细图纸和说明。与“M”初稿设计相比,详细方案在外形上没有什么改变,设计标准排水量为9055吨。最大轴马力增加到了75000,这使得航速能够达到原来“D”方案的32节。弹药库装甲盒的侧甲换用渗碳硬化装甲,到了1934年6月,这一改动拓展到了主装甲带。尽管此前海军主计长认为在上甲板固定安装弹射器会导致增重进而让弹药装载数量减少,但是在1934年2月的设计案里为每座主副武器计划提供200发备弹是可能的,此外“砰砰”炮的备弹数量也增加了。先前布置在机库上方的舰载小艇和汽艇被移至船尾,给“砰砰”炮清出一个没有阻挡物的射界。

1934年3月8日,修订后的“M”方案图例和图纸获得了海军部批准,只提出了一些小的改动意见。然而海军部委员会在3月8日的会议上提出的一项改动意见让设计人员对“M”方案的油料储备进行了重新审查,设计人员发现只需增加200吨的额外油料,就能使巡洋舰在16节航速下的续航力从7000海里增加至8900海里,排水量却只需增加5吨。海军部委员会在3月15日的会议上批准了这个修改。在“M”方案详细设计图纸被海军部委员会批准之前,投标邀请函就已经被分发给了潜在的建造商,并附有图纸。后来中标的建造商接到通知,说他们的投标书已于1934年6月1日被接受。至此,定于1934年造舰计划订购的3艘同级别巡洋舰的建造时间也被大大提前。

英国巡洋舰历史讲解(千呼万唤始出来)(13)

上图为1934年的“南安普顿”级轻巡洋舰的设计草图,可以看出与最终完工的“南安普顿”级轻巡洋舰有很大的不同。同时还可以注意到,早在这时新轻巡洋舰就已经使用了后来被正式确定的新名字,这幅图中提到的“南安普敦”的名称比官方公布的船级命名变化早了大约两个月。

然而“M”方案的修改仍然在进行,大致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装甲布置,1934年6月完成的详细重量计算表明,最终定稿的“M”设计案排水量要大于原来的设计排水量(也就是9055吨的排水量)。为了利用这一冗余,设计人员决定将主装甲带向后延伸38英尺,主装甲带的总长达到了270英尺,主装覆盖水线区域长度占到了舰体水线总长的47%。无线电收发室和4英寸弹药库被主装覆盖,使得后者的“装甲舱室”式装甲布置方法得以取消,这一安排有利于舰只的快速建造。上述修改在1934年10月被批准,但修改后的图纸早已纳入9月5日发出的1934年造舰计划招标书内。这些修改也被应用到了1933年造舰计划里的两艘同级别巡洋舰。

二、军备与火控,1934年9月,在海军部的一次会议上讨论并审议了新巡洋舰的火控和副武器安装与布置,讨论结果如下:为4英寸火炮配备第二个高角火控系统(HACS),以“侧边”(‘sided’)布置。在这种布置下,位于舰桥两侧的火控指挥人员可以分别指挥各自一侧的4英寸火炮。为了实现这种布置,舰体上层前部结构要进行较大改动。前烟囱的位置被提高,以避免排烟干扰指挥。重新设计上层结构还让指挥控制台(director control tower,简称DCT)的高度也增加了,露天舰桥上的人可以清楚地看到指挥控制塔,这样一来火控系统内的人员进行指挥操作会更加方便。高度增加还能防止主炮开火时产生的炮口风暴对指挥仪操作人员造成伤害。4英寸火炮的安装数量最终确定为4门,左右舷各安装两门。这样一来船尾结构就要进行重新设计,以提供足够的空间来操作已重新进行排列的4英寸火炮。鱼雷的再装填系统在舰尾设计改动里,被重新转移到了一个便于将鱼雷从一侧的发射管转移至另一侧的发射管的位置。又加装一个额外的高/底角射控仪(HA/LA director control tower),作为主炮的备用火控。这一射控仪安装在舰尾的上层结构之上,原本以中心线形制安装在舰尾上部结构的2座4联装0.5英寸机枪也改以“侧边”的形式安装。所有根据1933年造舰计划和1934年造舰计划开工的“城镇”型巡洋舰都进行了上述修改,但是1933年造舰计划里的2艘巡洋舰无法迅速地用上新型射控系统,因此她们换用了简化版本的固定射控装置,使用了简易的射控仪。上述修改对于新巡洋舰的外形改动颇大,对内部舱室的划分也要进行大的更改。尽管1934年9月的会议上就已经确定修改后的方案,然而海军部委员会直到1935年5月才最终批准这些修改,大概就在此时,舰体前部上层结构的重新修订图纸也被分发给了制造商,而舰尾上层结构的修订图纸要等到1935年7月才绘制完成,此时距离“城镇”型首舰开工已过去了10个月。

三、航空设施,由于舰体前部上层结构的重新设计,机库高度相较之前更高,以容纳替代剑鱼式鱼雷机的海象式水上飞机。

四、桅杆和烟囱,1935年11月,决定从与垂直面成1/6.6的角度倾斜新巡洋舰的桅杆和烟囱(it was decided to rake the class’s funnels and masts at an angle of 1 in 6.6 from the vertical.我将原句写出,如有翻译错误,敬请读者指出),这个修改是在新任海军部审计长雷金纳德·亨德森(Reginald G H Henderson)海军中将的指导下做出的。表面上的理由是尽可能减少烟囱排放的烟雾对上层结构的影响,但实际上更可能是审计长本人觉得如此设计在造型上更好看才进行的修改(作者按:我对这种为个人之审美或好恶而修改舰船设计的做法并不乐见)。不过这一修改的结果让当时以及后世的许多英国人认为,“城镇”型巡洋舰是有史以来外形最优雅的巡洋舰。

最终完成全部修改的新巡洋舰标准排水量为9110吨。

英国巡洋舰历史讲解(千呼万唤始出来)(14)

“南安普顿”号轻巡洋舰的内部舱室草图,从这张图里可以看出最终成型的“南安普顿”级轻巡洋舰的外形与内部结构。

英国巡洋舰历史讲解(千呼万唤始出来)(15)

一架隶属于“贝尔法斯特”号轻巡洋舰的海象式水上飞机,飞机乘员们正在用桨将飞机划到巡洋舰吊车的下方以完成回收,照片拍摄于冰岛。

英国巡洋舰历史讲解(千呼万唤始出来)(16)

“谢菲尔德”号轻巡洋舰使用的备用高/低角射控仪,照片拍摄于1941年4月。

“城镇”型名称的由来

随着设计的不断修改,设计人员开始用英国的城市名字来命名新巡洋舰。1934年11月海军部正式宣布,新轻巡洋舰应该以英国本土重要城市的名字来命名。因此,之前叫“牛头人”(Minotaur)和“独眼巨人”(Polyphemus)的1933年造舰计划巡洋舰改名为“纽卡斯尔”(Newcastle)和“南安普顿”(Southampton),同时还确定“南安普顿”为该级舰的正式船级名称。根据这一规定,1934年造舰计划里的3艘巡洋舰被命名为“伯明翰”(Birmingham)、“格拉斯哥”(Glasgow)、“谢菲尔德”(Sheffield)。因此新巡洋舰也有了“城镇”型(‘Town class’,我将其翻译为‘城镇’型)的称号,虽然这个称号并没有得到官方认可。

英国巡洋舰历史讲解(千呼万唤始出来)(17)

“南安普顿”级轻巡洋舰首舰“纽卡斯尔”号,照片拍摄于1937年,也就是她完工服役的那年。拍摄地点位于泰恩河。

文章资料和使用的图片来源:

《British Town Class Cruisers》 Conrad Waters著

《Town Class Cruisers (Ensign 05)》 Alan Raven著

《Swordfish Special》 William Alfred Harrison著

帝国战争博物馆官网

文章中舰船排水量单位均为英制的长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