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封建包办婚姻,胡适外遇要离婚时,妻子江冬秀用一把菜刀“唬”住了胡适,成功挽回了婚姻。为何徐志摩外遇却偏偏离婚了?是身为徐志摩妻子的张幼仪缺菜刀吗?答案显然没有这么简单!事实告诉我们,婚姻出问题,通常是夫妻本身出了状况,而与外界没有太大的关系。所谓男人“被狐狸精勾走了”,仅仅只是女人用来麻痹自我的说辞罢了!

张幼仪和徐志摩的婚变的主因,显然并不是林徽因,这点从他们婚变始末的种种,就可见一斑!

徐志摩与张幼仪成婚于1915年,这年,徐志摩18岁,张幼仪15岁。这段婚姻虽是封建包办,但两人的条件旗鼓相当,尚属门当户对。结婚时,徐志摩已小有才华,而张幼仪也在师范学校接受过正规教育,而且,张幼仪还是一位“天足(未缠足)”女子。实际上,两人最初的婚姻,虽然说不上琴瑟和鸣,但怎么着也还算过得去。

张幼仪本就慢慢看开了第一段婚姻(张幼仪婚变古话)(1)

但婚姻岁虽是人世间最长的契约,却恰是最不保险的一种存在。所以,眼下“过得去”,并不表示能一直“过得去”。更多时候,夫妻要永久同行,须得脚步一致才行。俗话说了,“丈夫丈夫,一丈以内才是夫”,这话并不是说非得时刻把丈夫留在身边看着,而是说,夫妻的差距不能太大,相隔一丈以内才保险。

徐志摩与张幼仪从最初的“一丈以内”走到“一丈开外”,是从张幼仪嫁到徐家开始的。张幼仪在嫁人以前,是江苏省立女子师范学校的学生,后来为了结婚,在家人的劝说下,她毅然放弃了学业。和如今的很多女子一样,张幼仪深觉:嫁得好比干得好重要。所以,放弃学业选择婚姻,并无不妥。

随后,嫁入徐家以后,张幼仪一直尽心伺奉公婆,丝毫没有要继续学业的意思。而就在张幼仪停滞不前的当口,徐志摩却不断迎来学业上的突破。

在丈夫徐志摩慢慢有了名气以后,张幼仪才隐约意识到,自己和丈夫有了差距。但可悲的是,此时的张幼仪却并不知道这差距在哪里。张幼仪觉得幸运的是,肚子一直没见“动静”的她终于怀孕了,张幼仪打心眼里生出了欢喜。1918年,张幼仪一举得男,徐志摩父母欢欣喜异常,徐志摩也很欣慰,他终于完成“传宗接代”的任务。

生下儿子后,徐志摩和张幼仪的心理发生了截然不同的变化。徐志摩想寻求更大的发展,而张幼仪则渴望稳定的生活。同年,徐志摩提出想前往美国留学,随后,在父母的支持下,徐志摩前往美国学习银行学。而张幼仪,因为需要照顾幼子的缘故,不得不留守家中。

张幼仪本就慢慢看开了第一段婚姻(张幼仪婚变古话)(2)

也是从这时开始,两人的差距被无限拉大。分居本身,即使是国内和国外之差,也并不能改变婚姻。然而,两人身处两个世界后,日益加大的差距却是要命的。张幼仪不知道,徐志摩前往美国接受新思想后,很快,她与他在精神上已经分属两个世界了!婚后这三四年,张幼仪的文化层次始终停留在婚前,而徐志摩的文化层次,已经突飞猛进,达到了同时代顶级水准。他起飞了,她却始终停留在陆地上。

“小脚和西服不般配”,这话是张幼仪自己说的,实际上也是如此。过去,当徐志摩还没有留美时,两人在精神上的差别并不大,但当徐志摩接受新思想改造后,他们却不可避免地有了“新旧差别”。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这话,放在徐志摩和张幼仪身上,似乎也分外妥当。

一年后,张幼仪的长子徐积楷长大了,此时的张幼仪思夫心切,萌生了要去国外找徐志摩的想法。但生性不善表达的张幼仪却不知如何跟父母开口,思量想去后,张幼仪找到了二哥张君劢。

素来疼爱妹妹的张君劢在收到妹妹求助后,第一时间找到了徐志摩父母,借着吃茶的由头,张君劢对张幼仪公婆说:“如果徐志摩继续留在国外读书, 而幼仪留在硖石的话,他们两人的心就要愈分愈开了。”

张君劢提出送妹妹出国的想法后,徐志摩父亲徐申如很快做出了送张幼仪出国的念头。此时的徐志摩在国外也正寂寞难耐,于是,他想都没想同意了张幼仪前往!

张幼仪本就慢慢看开了第一段婚姻(张幼仪婚变古话)(3)

但民国时期,出国的手续没有现在这般方便,张幼仪从筹备出国到动身,足足花了几个月时间。以至于,最后动身时,徐志摩已由美国转到了英国。

1920年,张幼仪终于前往欧洲与徐志摩团聚。原本这是一桩好事,如果张幼仪能利用出国的机会好好学习,接受新思想努力跟上徐志摩的步伐,他们很可能不会走到离婚那天。在出国前,张幼仪以为,此番她能在国外继续自己曾为结婚中断的学业。然而,令张幼仪自己都意想不到的是,到达欧洲以后,她只不过是“换了一个地方当老妈子”罢了!

张幼仪到达欧洲后不久,由于兴趣转移,徐志摩由伦敦大学转入了剑桥大学。这期间,张幼仪与徐志摩租住在沙士顿乡下的一个房子里。因为这里和大学相隔6英里且生活不便利,于是,张幼仪不得不每日买东西、洗东西、打扫房间、准备一日三餐。而此时的徐志摩,还牢牢把控了经济大权,这样一来,徐申如给他们寄来的钱就悉数到了徐志摩手中。张幼仪想要拿出一部分钱来学习都很难。实际上,从当时的现实来看,张幼仪是可以和徐志摩协商并提出自己想法的。但她生性不善沟通,又唯恐徐志摩不高兴,于是她选择了忍着继续过“老妈子”的生活。

这一选择,表面看并无不妥,但实际上却是一个转折。从后面发生的一切看来,张幼仪出国,实际上是他们婚姻最后一次可能的转机。而这次转机,张幼仪显然没有用好。如果她向徐志摩表达想学习的想法,或者直接向婆家、娘家求助,那她在欧洲的生活绝对是另一番景象。以徐家和张家的经济状况,请一个老妈子打理生活实在轻而易举,实际上这笔钱,徐申如给的生活费里就绰绰有余。可是,此时的张幼仪虽然已经意识到自己需要不断学习,以跟上时代跟上丈夫的脚步,却终究还被封建思想束缚着,在本质上,她还停留在“出嫁从夫”的封建思想中。这思想,让张幼仪再一次做出了错误选择:成全丈夫,牺牲自己。

外遇虽然叫“外”遇,却恰是从内打破,多半是夫妻本身有了问题,外围才有了突破口,只是,此道理,却鲜少有人懂。1921年,徐志摩结识了年仅16岁的林徽因。人说,婚外情多半是找缺失。林徽因身上恰有着张幼仪最缺失的“思想学识和活力”,相比木讷且思想落后的张幼仪,林徽因才情过人且思想超前。这些,恰恰是此时的张幼仪最缺失的东西。

张幼仪本就慢慢看开了第一段婚姻(张幼仪婚变古话)(4)

两人相遇后,徐志摩在张幼仪眼皮子底下开始和林徽因鸿雁传书。为了避免张幼仪察觉,他们的来往信件全部用英文书写,而他们的联络点,也相当隐蔽,是徐志摩租房对面的理发店。张幼仪在回忆中说:

“我和徐志摩后来住在沙士顿的时候,志摩每天一吃完早饭就赶着出门理发,而且那么热心地告诉我。我也不知道怎么搞的,就猜到他这么早离家,一定和那女朋友有关系。 几年以后, 我才从当时同住一起的郭君那儿得知,徐志摩之所以每天早上赶忙出去,的确是因为要和女朋友联络,他们用理发铺对街的杂货铺当他的地址,那时伦敦和沙士顿之间的邮件送得很快,所以徐志摩和他的女朋友每天都可以鱼雁往返。”

女人素来第六感惊人,在张幼仪发现丈夫外遇后,张幼仪做出了一个很多蠢女人都会用的“笨办法”:试图用身体挽回丈夫。在张幼仪的回忆中,她曾说,每晚徐志摩起伏的胸部和粗重的喘息声,都证明了他在身体和精神分离上的煎熬。

如果身体真的可以留住一个男人,那这个世界上的男女关系该多简单。张幼仪并不知道,男人的性和爱,从来是可以分开的。不久后,见身体已经无法挽回徐志摩的心,张幼仪又想出了一个更笨的“蠢招”:用孩子留住徐志摩。张幼仪知道,徐志摩喜欢女儿,于是她天真地想,如果自己能为徐志摩生一个女儿,他是否会回心转意呢?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再次给了张幼仪一记响亮的耳光。张幼仪怀孕后和徐志摩说:“我怀孕了”。徐志摩的第一反应是跳起来说:“打掉打掉!”张幼仪怯怯地说:“听说打胎很危险,我怕!”徐志摩一听立马炸了,他马上反驳说:“还有人因为坐火车死了,那难道就不坐车了。”其实,如果张幼仪的学识智慧够用,在这种时候,她完全可以随便用点逻辑学的知识,就把徐志摩的这套歪理反驳掉。但张幼仪听完,只默然垂泪。或许,她是伤透了心不想再说什么。男人啊,一旦他不爱你了,别说孩子,就算你拿全天下相要挟,他也不会再爱!

随后不久,徐志摩一声不吭地离开了他们的租房,怀有身孕的张幼仪就这样孤零零地被抛弃在异国他乡,无奈的张幼仪只得给她在巴黎的二哥张君劢写了求救信。

几个月后,在张幼仪生下二子彼得后,徐志摩带着“证人们”,迫不及待地追到柏林逼张幼仪签离婚协议。尚在月子里的张幼仪提出:想征得公婆同意后再离婚,徐志摩听后大喊:“不行,我等不及了,林徽因要回国了!”随后,张幼仪签字,两人持续7年的婚姻终以离婚告终。

为徐家生下两个儿子的张幼仪,之所以落到被徐志摩“弃之如敝履”的地步。表面看,是外因作用的结果,但实际上,这场婚变最后的主因还是在他们自身。张幼仪虽是这段感情的受害者,但对于这段失败的感情,她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她的最大责任就在于,没有看到婚姻的本质。婚姻中的夫妻二人,实是马车上的两轮,如果轮子不匹配,路面平顺尚还安全,如遭遇颠簸,将随时都有翻车的可能。

想起《简爱》里的那句话了:爱是一场博弈,必须保持永远与对方不分伯仲,旗鼓相当,才能长此以往地相依相惜。因为过强的对手让人疲倦,太弱的对手令人厌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