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论语中带朋友的句子?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论语中带朋友的句子(有情有义有人生11-3)

论语中带朋友的句子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德行好的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善长言语的有:宰我、子贡;擅长办理政事的有:冉有、季路;熟悉文献的有:子游、子夏。

也许有一天,在鲁国的朝堂上。

鲁哀公问孔子;夫子,你的弟子中谁最优秀啊?

孔子一听,起身而作,回答:“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个个都是精英!”

鲁哀公又问;夫子,你以四教教育学生,说说四教中比较优秀的学子吧?

孔子说;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鲁哀公听后,赞叹孔子真不简单,培养出那么多优秀的弟子,这些将来可都是国家的人才啊!

朝堂上的气氛,轻松而又惬意!

我国的学校兴办很可能从夏朝就开始了,或许会更早。周朝时的教育主要是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对普通民众的礼教德育,二是正规的学校教育。学校有小学和大学两种,儿童八岁入小学,十五岁上大学。小学比较普及,国都及乡以下各级区域都设有小学,从王公贵族到平民子弟皆可入小学。但大学只有贵族子弟和极少数资质良好的平民子弟才有资格进入。在当时教育贵族化的奴隶社会中,孔子提倡的教育却是全人类的教育,“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悔焉!”(《论语·述而篇》)意思是;能够照顾自己的衣食起居十五岁以上的年轻人,无论贫贱与富贵,孔子都进行教化,一下子把教育的门槛降到最低!这不能不说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

如果说政府办的学校叫“官学”,孔子办的学校就可以叫做“私学”,“官学”教材的内容由于历史久远,再加上本人只是一个基层的小记者,不是研究西周“官学”教材的专家,至今无缘接触。但孔子教学的内容,我倒是可以从《论语》中找到一些答案的。

《论语·学而篇》中记载:“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一个人把做人的德行传习好了,还有精力的话,就可以再来读书,做学问,这是中国传统教育最重要的一条。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篇》)“文”的意思就是“文以发其蒙。”由于人们“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篇》)孔子就用经典教育大家,让人们明辨是非、善恶、邪正;“行”就是德行,指社会实践方面的内容;尽己之所能谓之“忠”,就是现代人说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思;“信”就是诚实守信的意思。

孔子要求弟子成为全面发展的有用之才,而不能只拥有一才一艺。培养人才应该是培养既有崇高品德的君子,又有知识技能的人才,“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篇》)。

《论语·雍也篇》中说:“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孔子以“六艺”“六经”“四教”为教学内容。“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君子“博学于文”就是多读圣贤之书;“约之以礼”,有了学问还要用礼来约束,这是孔子很重要的教育方法。

从《论语》中可以看出,孔子的“私学”可以说是十分完备的,既有完善的教学教材,又有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在孔子的“循循然善诱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导中,三千弟子教育出七十二位贤者,其中有十位是比较突出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孔门十哲”——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政事:冉有、季路。言语:宰我、子贡。文学:子游,子夏。

孔门教育,德行第一!小胜靠智,大胜靠德。其实,人到了一定的地位、境界,不再是靠能力了,而是靠德行。有了良好的德行,就要为社会发展做出力所能及的奉献。儒家提倡人千万不能当社会发展的“逃兵”,即使是社会现实不接受你的观点,自己也要“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论语·宪问篇》)退而求其次,也可以在文学中寻觅到自己心灵栖息的空间!做人,要会说话,说好话,说真话,说有利于人,有利于社会的话,这样去修炼自己的言语能力,则利人利己,这也是很重要的。

也许说这句话的时候,孔子已是晚年,尽管自己没能实现“天下大同”的梦想,但他后继有人啊——德行好的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善长言语的有:宰我、子贡;擅长办理政事的有:冉有、季路;熟悉文献的有:子游、子夏。

有了梦想,有了人才,只要大家坚持去做,就一定会有希望的。我想,当时孔子说这话的时候一脸的欣慰。

从《论语》的编撰者角度来讲,我觉得;当时他也是一脸的开心,孔门贤才真是丰盛啊!一下子十位啊!那么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才,将来很好地传承,对于国家来说真是一件幸事!

从国家以及社会用人的角度来说,孔子在这里告诉大家一个道理:领导者要扬长避短、知人善任。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人的潜能和积极性,人尽其才,人尽其用。

当然了,《论语》中,除了“孔门十哲”之外,还有曾参、子张、有若、澹台灭明、宓不齐、原宪、公冶长、南宫适、曾皙、高柴、漆雕开、司马牛、樊迟、公西华、巫马期、陈亢、孟懿子、颜路等孔子给予明确指导并予以评价的“清晰可辨”的18位弟子。

三千弟子,《论语》中为什么留下的名字只有这28位啊?由于历史久远,我们只能这样分析分析了:一是春秋战国,甚至到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战乱加上国家政策,孔门资料库建设遭受到沉重打击!二呢,当时文字都是刻在竹简上,不利用携带和传播,况且教育基本上还是贵族式的教育,孔子弟子被官府看轻,甚至不收藏他们的事迹的,用现代人的话说,就是政府层面不重视孔门教育开展情况方面的新闻报道工作;三是孔门弟子多寒门,有时候吃得还顾不上呢,哪有闲置的房子收藏孔门教育发展的历史资料啊;四,恐怕是孔门培养的都是治国平天下的人才和克己复礼的仁者,哪里还在乎自己的名声传播问题啊。

我们再回头看看这句话。孔子在这里为弟子点赞!颜回的优点是什么,子贡的优点是什么?子路的优势在哪里?老师心里面有杆秤,哪个人几斤几两的水平,老师心里乎乎清!真正看懂人家的优点,再去点赞,这是我们这一章句要学习,要践行的关键处。

《弟子规》里头讲,“扬人恶,即是恶;道人善,即是善”。

有一个流传甚广的故事,说苏东坡问佛印:“你看我像什么?”佛印说:“我看你像一尊佛。”苏东坡很高兴。佛印又问苏东坡:“你看我像什么?”苏东坡说:“我看你像牛粪。”佛印一笑了之。事后,苏东坡将此事告诉苏小妹。

苏小妹说:“你的境界没有大和尚高。因为心中有什么,眼中便会看见什么。佛印看你像佛,说明他心中有佛;而你看佛印像牛粪,说明你心中只有牛粪。”

苏东坡听后,一脸的尴尬!

一个人只要心存美好,四季皆有花开!

“能亲仁,无限好。”《弟子规》与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耳濡目染,都会受到仁德者的影响,天下会逐渐回归到尧舜禹时代的大同世界的。

多做善事,这是在传递社会正能量,这也是我们很多人的使命,或者叫社会责任感。反之,天天牢骚太盛,抱怨这抱怨那的,传递的都是一些负能量,这样的人谁喜欢呢!

儒家认为;人的心是一种自觉的能力,心代表一种思想的能力。德行越好的人,越是与人为善的人,他们会用恰当的方式赞美他人的善行!当然了,赞美一定要真诚。一个女子的美与丑,明显的优点,大家都会赞美。如果你赞美她不易被人发现的优点,对方一定会喜出望外,好比忽然间收到了一份珍贵的礼物!这需要你用心观察对方,并拥有敏锐的洞察力和良好的语言组织能力。

比如;人们称赞周口籍的中国富豪许家印的富有,他表现出来的兴致绝对不会太强烈。但如果听到别人称赞他对中国城市化进程、脱贫攻坚事业和慈善事业所作的贡献,我相信他一定会喜上眉梢。

隐恶扬善,允执其中。既是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中庸之道,又是杰出的领导艺术。要真正做到,当然得有非同一般的大智慧,更得有博大的胸襟和宽容的气度。如何像孔子一样的隐恶扬善,这才是大人物所具备的品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