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一曼(1905年10月-1936年8月),原名李坤泰,又名李一超,人称李姐。四川省宜宾县白花镇人。中国共产党党员,抗日民族英雄,曾就读于莫斯科中山大学,毕业于黄埔军校六期。赵一曼1935年担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二团政委,在与日寇的斗争中于1936年8月被捕就义。赵一曼留有诗篇《滨江述怀》,其故里宜宾有“赵一曼纪念馆”,相关电影有《赵一曼》《我的母亲赵一曼》等。2010年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临死前最美抗日女英雄(最美抗日女英雄)(1)

1905年10月27日,赵一曼出生于四川省宜宾县北部白杨嘴村的一个地主家庭之中。优越的生活环境并没有让赵一曼养成任何不好的习性,她的父亲因看透了当时的混乱局势,很早就弃官回家并自学了中医在乡里设立医馆看病,母亲就在家里带着六女三儿,赵一曼是排行第七的女儿。在1913年赵一曼八岁的时候,她到了私塾学习,成绩良好的赵一曼一步步高升,后来在中学的时候就接触了新思想。

临死前最美抗日女英雄(最美抗日女英雄)(2)

1931年,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件爆发,此次事件也标志着中国人长达14年的抗日战争从此拉开序幕。一时间国内各界人士纷纷表达了自己心中的怒火,同时还有着成千上万的能人志士为捍卫民族尊严前赴后继。由于东北地区是日军最早的入侵地区,因此早期的抗战英雄多出于东北,随口举例就有杨靖宇、赵尚志,当然还有我们今天要聊的赵一曼。赵一曼本是四川人,因接触了新思想而投身于革命工作之中。当时的她被组织调往东北,为了掩护身份,赵一曼出任过伪满洲总工会秘书,和自己的同志假装夫妻在敌后战场做老百姓们的思想工作。后来身份暴露了,赵一曼也没有回到组织大后方去,而是选择留在东北建立农民游击队,继续在前线奋战。

1935年秋,赵一曼兼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一师二团政委,群众亲切称她“瘦李”、“李姐”,而当地战士们则称她为“我们的女政委”。日伪报纸也惊叹的这位“红枪白马”的妇女。同年11月,赵一曼为掩护部队腿部负伤后在昏迷中被日军俘虏。日军为了从赵一曼口中获取到有价值的情报,找了一名军医对其腿伤进行了简单治疗后,连夜对其进行了审讯。日本战犯大野泰治就是曾经审问赵一曼的警务厅科长,根据他的回忆,赵一曼曾在疗伤期间试图逃离,被再次捕回后遭到了老虎凳、灌辣椒水,电刑等酷刑的折磨,但直到死去,赵一曼仍旧只字未提。

临死前最美抗日女英雄(最美抗日女英雄)(3)

1936年8月1日,日军将她押往珠河。8月2日,日军将其绑在大车上,在珠河县城“游街示众”。此时,赵一曼牺牲之前,面对敌人的屠刀,她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当赵一曼昂首走到小北门外的草坪中央时,几个军警的枪口对准她。一个日军军官走到赵一曼跟前问:“你还有什么话要讲吗?”赵一曼怒视着,把手中的纸卷递过去说:“把这些话传给我家乡的儿子!” 日军官看过字条,向军警们猛一挥手,罪恶的子弹射进赵一曼的躯体,牺牲于珠河县(今黑龙江省尚志县)小北门外,年仅31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