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嘉兴日报-嘉兴在线
扫健康码、测量体温、领取口罩和车票,今天上午7点30分,拎着行李的江兰急不可耐地登上专列K4331次。7点55分,火车鸣笛,从四川宜宾到浙江嘉兴,40个小时的里程,她忍不住感慨:“我终于能回去上班啦!”短短一句话,道出了车上其他1200余名嘉兴南湖区企业员工的心声。
回“嘉”,亦是回“家”。嘉兴是江兰的第二故乡,她在这里已生活工作10多年。疫情阻隔不能及时返岗,她其实很担心。“不上班怎么赚钱?公司会不会裁员?我怎么才能快点回去?”直到公司打来电话,“2月20日南湖区政府包了专门的火车来接嘉兴员工,都给你登记好了,快收拾行李吧!”她提到嗓子眼的一颗心才放回肚子里,“没想到回家问题就这么解决了,点赞!”
如今,全市各地掀起了包飞机、包火车、包汽车接外地员工的热潮。“你来,我就风雨无阻去接你!”更有万家企业放出百万岗位。嘉兴,让就业者充满归属感!
与此同时,疫情防控不能松懈。嘉兴“微嘉园”平台,4365个地理信息网格织成一张网。第一时间形成双向互动,众志成城抗击疫情。嘉兴,让居住者充满安全感!
一场疫情,让我们看到嘉兴的能量。悄然之间,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来到嘉兴、留在嘉兴。浙江省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9年,嘉兴常住人口达到480万,新增7.4万,创9年来新高。放眼全省,这个新增量仅次于杭州和宁波,位居全省第三名。
【人口·数据】
新增7.4万人 海宁、桐乡、南湖区位列前三
城市有没有吸引力,人口数据是最直观的表现。
记者从市统计局的了解到,2013年到2015年,嘉兴常住人口的增加量在1万多人,2016年、2017年,新增分别为2.9万、4.2万,增加速度明显提升。2018年更是突破5万人大关,使嘉兴常住人口从2017年的465.60万人增至472.60万人,2019年则保持了这个增长势头,新增常住人口达到7.4万,创下新高。
分地区来看,2019年各县(市、区)常住人口均呈现增长态势,其中海宁市常住人口不管是总量(87.83万)还是增加量(1.98万),均为全市第一,桐乡市以86.33万人的总量和1.52万人的增量紧随其后,这两个地区也是嘉兴唯二两个常住人口超过80万人的人口“大户”。另外,从进步程度上来说,南湖区的表现值得一提,2018年新增量突破1万人,排名第三。
横向来看,与全省其他地市相比,嘉兴市7.4万人的常住人口新增量,已连续第二年位列全省第三。
不过对比前二名的杭州55.4万和宁波34万新增量,我们会发现如果嘉兴想要更进一位,还存在着较大差距。
【人口·故事】
嘉兴的魅力 被越来越多的人感受
实际上,随着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位于核心位置的嘉兴在很多人心中刷足了“存在感”。比如,去年猎聘公布的2018年中高端人才净流入率城市排名,嘉兴以第四位的成绩,成为位次最高的地级市;最新公布的宜居城市排名中,嘉兴则以全国第十二、省内第三的成绩,与人口新增排名相互映证。
“嘉兴是一片创新创业的热土!”
今天,嘉兴市锐鹰传感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刘伟通过网络视频,顺利面试了几位高校的应届毕业生后,他忍不住向南湖区人才局打去感谢电话。
原来,南湖区原计划在春节后展开大型的高校人才招聘专场,受疫情影响不得不取消。对此,南湖区人才局对于报名的毕业生进行点对点联系,梳理意向名单,帮助企业进行线上招聘。“面对招聘难题,政府为企业想办法,动脑筋,服务做到了我们心坎上!”刘伟赞叹道。
他大学就读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随后考取中国兵器科学研究院就读硕士研究生自动控制专业。2017年11月来到嘉兴创业后,他很快感受到了这座城市对于人才的欢迎和渴望。从最初的嘉兴科技城紧缺人才项目补助、房租减免、税收减免,到嘉兴精英人才引领计划领军人才B类资助补贴,让他在创业之初“如有神助”。
“嘉兴的交通我也很喜欢。”刘伟补充道。公司研发生产的精密位移传感装置主要销往华东和华南地区。拜访客户,他常常选择高铁,去华东,早上出发,晚上便可回来;去华南,“夕发朝至”也很快捷。“去年,嘉兴南站还新增了4趟首发列车。我想随着南站的扩容,首发列车会越来越多,将成为交通枢纽。”
同时,作为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举办地,嘉兴的数字经济动能澎湃。2019年,全市规模以上人工智能产业、高技术制造业、数字经济核心制造业等增加值均超过15%,增幅领跑全省。
可以说,嘉兴“求贤若渴”的姿态和高新产业的集聚,让产业与人才擦出火花,企业与城市同频共振。如今,锐鹰拥有16名研发类人员,均是本科及以上学历,其中30%为研究生。2019年,锐鹰的产值增长率达到700%。随着公司发展步入正轨,刘伟也正式落户成为了一名新嘉兴人。
“嘉兴正变得越来越好!”
嘉兴人沈陈玲是2020年的应届毕业生,她笑称,上大学的前两年,自己原本坚定不移打算留在上海发展,但后两年,嘉兴的变化她看在眼里。“回到嘉兴”,不仅成为父母和朋友的一句召唤,也渐渐成了沈陈玲自己的意愿。
和很多生长在嘉兴的本地人一样,前两年,沈陈玲对于家乡是“又爱又恨”。“爱”它南湖的风景、月河的诗意,整座城市的慢节奏,“恨”的却也是慢节奏带来的种种不便。
“我家住新丰,以前晚上我都不能在市区玩,因为没有夜班公交。”沈陈玲举了一个例子,相比大城市深夜畅通的公交和地铁,这让她觉得嘉兴有些“跟不上节奏”。不过去年,她突然发现,从市区到新丰有了夜班车,最晚可以到10点。一个小小的细节,足见嘉兴的改变。更别提,如今快速路工程初见雏形,老火车站升级、沪嘉城际铁路、有轨电车项目相继开工。
每当走过那些敲敲打打的工地现场,沈陈玲总是忍不住期待,“未来,嘉兴一定大变样,变得更好!”一组数据同样佐证了她的话:随着“百年百项”、“十大标志工程”、中心城市品质提升“十大专项行动”全面展开,2019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3%,创2015年以来新高。
【人口·原点】
“抢人大战”实质是区域城市之间的竞争
人口是经济繁荣的核心动力。“所有经济的发展都是围绕着人的需求来产生的。同时,劳动创造财富,那么谁在劳动呢?是人。”嘉兴学院商学院副教授朱海伦说。
去年,嘉兴新增常住人口7.4万,他们因何而来?
朱海伦用了一个熟悉的词语——“勇猛精进”来形容嘉兴城市的吸引力。
招商引资“勇猛精进”,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去年,嘉兴引进百亿产业项目13个,引进世界500强外资项目10个、超亿美元项目55个,数量均居全省首位。亿元以上产业项目开工374个,其中服务业45个项目入选省重项目库,全省第一。产业基础扎实了,人在城市中有发展前景和就业机会,那么就好比栽下了梧桐树,凤凰便会自来。
吸引人,更要留下人。除了硬性的经济发展指标,软性的人文环境和配套的公共基础设施也要跟上。
在嘉兴,天更蓝,水更清。2019年,10.11亿元用于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曾被诟病的水质问题,改善幅度列全省第一,PM25平均浓度35.3做克/立方米,首次阶段性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在嘉兴,少有所教,病有所医。2019年,嘉兴不断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成为全国样板,大力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快医疗体制改革,医联体、医共体建设全面推进,长三角优质医疗资源加速共享,市域异地就医实现“一卡通”全覆盖。
在嘉兴,国际化气息愈加浓重。2019年,先后承办亚洲草地掷球公开赛、全国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首届嘉兴国际马拉松等重大赛事,城市地位和影响力空前提升。
……
“保持城市人口继续增加和发展,概括来说,就是要从“硬”件和“软”件上提升城市能级。特别是当前在长三角一体化的浪潮中,我们要认识到,一体化是竞争基础上的一体化。我认为要做大做强嘉兴的核心城区,加强嘉兴整体资源统筹的能力,形成规模效应,才能在竞争中实现发展,在竞争中达成一体化。”朱海伦总结道。
这也符合目前嘉兴的城市总体规划。据了解,嘉兴中心城市未来将形成“双中心”,现有建成区,打造以南湖为核心的文化中心,高铁新城,打造以高铁南站为核心的创新商务中心。两个中心,功能明确、相互支撑,共同提升嘉兴中心城市能级。
嘉兴,值得期待!
来源:读嘉新闻 文字记者:王沁柠 通讯员:孔莉宏 王永新 周明 编辑:毛晓宇 责编:钱姬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