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行宾

1.【供销合作社的红色历史】

在学习供销合作社的红色历史前,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下世界上首个成功的合作社——罗虚代尔公平先锋社的基本情况。

最老供销社的回忆(百年供销的红色故事)(1)

罗虚代尔公平先锋社被称为世界第一个成功的合作社,它诞生于1844年英国的罗虚代尔镇。

罗虚代尔镇位于英国北方的兰克夏和约克夏的边缘地带,距离重要的工业城市曼彻斯特约40公里,这里是英国的纺织工业中心地区。当时,该镇人口有2万5千多,周围有4万多居民。这里手工纺织业非常发达,出产毛纺织品和法兰绒已有几百年历史,在英国久负盛名。

1820年,该镇的工场主买进了第一部纺织机,以后陆续引进了多种纺织机械。资本主义的机器大工业给手工业者带来了巨大的威胁,那些凭借手工技巧谋生的小生产者无法与使用机器的资本家工厂竞争,相继破产失业。这些手工业者为了维护生存的权利,曾经发起一些捣毁机器等暴乱的行动,但都遭到政府军队的镇压。为了生存,这些手工业者不得不丢弃原有的手工技术,到资本家的工厂里做工,成为现代工厂制度的俘虏。

最老供销社的回忆(百年供销的红色故事)(2)

随着失业者的增多,游离于劳动市场出卖劳动力的人数越来越多,劳动市场的供求关系发生了明显变化,劳动力的价格日益下降。在纺织厂工作的工人工资开始约为1镑,到了1840年降到7先令(英国的一种货币,等于12便士或1/20英镑,便士是英国的货币辅助币单位,类似中国的“分”,1英镑等于100便士,1英镑约等于人民币9元)左右,女工只能拿到男工的1/3,即2先令6便士。同时,工厂大量使用廉价的童工,每周只发给1便士工资。不仅如此,工厂主还常常以到指定商店购物的购贷券代替工资现金,那里不但商品质量差,而且价格较高,这就使工人获得的实际工资更低。工人在这里受到了双重的剥削,一是工厂主的剥削,一是商业资本家的盘剥,使他们的生活状况日益恶化。当时英国下议院一位议员的报告称罗虚代尔镇是“饥饿之城”。

为了改变自己的这种处境,罗虚代尔镇的工人举行了一些罢工斗争,目的是推动工厂立法,推行10小时工作制,反对降低工资。但是由于当时的工人阶级还处于自发的经济斗争阶段,做为工人阶级争取彻底解放的政治思想武器——科学社会主义还没有产生,所以这些斗争没有取得多大成果。这时,一些工人运动的领导者,决定利用工人自己的力量,组织消费合作社,以解决工人群众的生活困难。

1843年罗虚代尔镇的13名工人发起组织合作社,定名为罗虚代尔公平先锋社。经过长期的讨论,他们提出一套成立合作社的计划,并决定筹集股金,自愿入社者每人1镑。到1844年决定参加合作社的已增至28人,共收股金28镑。于是,在1844年8月11日举行了成立大会,通过合作社章程。同年10月24日核准登记,12月21日晚正式开始营业。

罗虚代尔公平先锋社章程明确提出了建社的目的是增进社员经济利益,改善社员社会地位及家庭境况,并制定了发展计划:

1、设立食品、服装等商店一所。

2、在自愿互助基础上,为社员购置或建筑住宅。

3.建立工厂,制造社员所需物品。

4.租赁或购置土地,以供失业社员或收入甚微不足以维持生活的社员耕作。

5.建立合作新村,从事生产、分配、教育及自治等工作。

6.提倡节约,在社内设立禁酒食堂一所。

罗虚代尔社从建立时起,就制定了一套切实可行、公平合理的办社原则,并成为合作社的典范:

1、自愿。参加罗虚代尔社,完全出于自觉自愿,并有退社的自由。罗虚代尔社成立本身就证明了这一原则。当时,资本主义社会把合作社视为异己力量,进行攻击谩骂。罗虚代尔的工人的生活又十分困难,根本没有余钱拿来办社,但他们以节约精神,勒紧腰带,用每人每周节省两便士的办法集资入股,这只有在自觉自愿的情况下才能做到。他们所以能自愿,是因为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即维护社员的共同利益,反对中间剥削,改善社员的生活条件和社会地位。合作社办得好坏,与每个社员都有直接的利害关系。由此可见,互利是自愿的基础,自愿是办好合作社的根本原则之一。

2、一人一票。这是民主管理的集中体现。社章规定:社员大会是合作社的最高权力机关,合作社一切重大事项都必须经社员大会讨论决定,合作社管理人员由社员大会选举产生。在表决时,每个社员无论股份多少,每人只有一票权力。这就保障社员之间具有平等的权力,有利于充分发扬民主,避免少数人用股份控制合作社。

3、现金交易。社章规定:本社职员无论在何种情况下,不能以任何借口不用现钱交易。不准赊入货物,也不准赊出货物,如有违反,不仅处以罚款,并认为不称职。作这一规定,当时是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是从经济上考虑,因合作社股本太少,如果赊销,便造成资金周转困难而导致失败;一是从道义上考虑,因为当时把赊欠看作是一种社会弊病,应该设法消除。这一点后来随着信贷事业的发展,已进行了修正。

4、按市价售货。在这个问题上曾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是按购进货物成本稍高一点的价格出售,以支付股息为限度,不再盈利,让社员从购货中得到优惠。合作社经济实力的发展,完全依靠股份的增加。

另一种意见是按市价售货,从而获得一定的盈利。盈利的分配,先扣除股息和经营费用,同时留一部分用作公积金和教育基金,其余大部分按社员购买额的比例进行分配。

后一种意见不仅给社员带来经济利益,同时也可以壮大合作社的经济力量和发展福利事业,这对提高合作社的威信和社会地位都有重要作用。同时也利于以后把合作社的业务面向社会。因此,罗虚代尔社采纳了后一种意见。

5、如实介绍商品,不缺斤少两。这一原则主要是针对当时商人的投机取巧行为提出的。它要求合作社应如实向社员介绍商品情况,保证商品质量,不弄虚作假,不缺斤少两,树立诚实的商业作风。这与资本主义的商业作风形成鲜明对照。

6、盈余按购买额分配。社员平时凭购货本购货,并由售货员登记,到一定阶段进行一次结算。对盈余作了必要扣留之后,按社员购买社内货物的总额之比例进行分配。即:某社员应得红利=(盈余-必要扣留)÷售货总额×某社员购买额。这是一个重大创举。因为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盈余都是按资本进行分配的。按购买额分配的办法表明,劳动人民也参加了盈利的分配,从这个角度看,这无疑带有革命性意义。同时通过这种办法,把社员的利益和合作社的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社员更加关心合作社的经营成果,这正是合作社的生命力所在。

7、重视对社员的教育。罗虚代尔社为了提高社员的文化知识和思想修养,在先驱者格林伍德的倡导下,根据合作社的经济力量,逐步创办和发展了文化教育事业。建社初期,合作社社址很自然地成了社员们经常集会讨论问题的场地。

后来捐献了书刊,办起了图书室,每星期六晚上开放。1849年,合作社成立了教育委员会,并先后四次拨款1375法郎购置图书。1853年社员大会修改社章时,将从每年盈余中提取2.5%作为教育基金列入社章条款。1850年设立了儿童学校。1855年又增设了成人班,招收十四岁至四十岁的学员20-30人。1862年由于书刊增多,设专人管理,每天开放七小时。1873年开办了正式学校,每年拨教育经费约二万五千法郎。

以上情况表明,罗虚代尔社在对社员的文化教育方面,作出了很大的成绩和贡献。在对社员进行文化教育的同时,还对社员进行互助合作思想和道德水准的教育。因此,在世界上赢得了很高信誉。

对政治和宗教守中立。这是在当时社会条件下不得不采取的立场。表明合作社本身没有任何政治背景和政治目的。是一个不参与政治和宗教的经济团体。这样一方面尽量排除资本主义政治的干预;另一方面也可以解除社会上一些人把合作社和社会主义者联系在一起的疑虑。因为以前的合作社大都是在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影响下建立的。对宗教守中立,是想尽量避免当时宗教势力的影响,表明合作社既不允许宗教介入,也不参与宗教活动。这也表明,合作社的大门对待各种不同政见和信仰的人都是敞开着的。

最老供销社的回忆(百年供销的红色故事)(3)

1844年罗虚代尔公平先锋社的诞生,揭开了现代合作社运动的序幕。国际合作社联盟于1895年在伦敦成立。1922年,国际合作社联盟决定将每年7月的第一个星期六确定为"合作者的节日"。1992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宣布1995年7月的第一个星期六为联合国国际合作社日,以纪念国际合作社联盟建立100周年,并决定考虑将来每年都将此日定为联合国国际合作社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