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十道题,帮助更好的理解古诗词。

第一题: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请问,这句诗借用了哪位将军“登燕然山、刻石勒功”的历史事件?()

A 卫青 B 霍去病 C 窦宪

答案:C

解析:

这是一道赤裸裸的历史题。

燕然勒功(成语),亦称为“燕然勒石”,意思是指把记功文字刻在石上。典出《窦融列传·窦宪》。东汉大将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余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

第二题:辛弃疾的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请问,这里的“封狼居胥”是借用了哪位将军的历史事件?()

A 卫青 B 霍去病 C 窦宪

答案:B

解析:

这也是一道赤裸裸的历史题。

封狼居胥(成语) ,意思是比喻建立显赫功绩。出自《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西汉骠骑将军霍去病击败匈奴后,积土为坛于狼居胥山,祭天以告成功。

第三题:古诗中有很多描写美女的诗句。请问下列哪个选项的诗句和历史人物不是原配?()

A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杨贵妃

B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庄姜

C 如削根葱,口如含朱丹——罗敷

答案:

解析:

罗敷的介绍是《陌上桑》“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关于刘兰芝的介绍是《孔雀东南飞》“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

“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第四题:李白的《塞下曲》“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尽显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王昌龄也有一首非常有名的诗,其中表达了和李白这首诗相似的意境,请问,是王昌龄的哪首诗中的那两句?

答案: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四》: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解析:

这道题要注意:既然是王昌龄的比较著名的诗,那就一定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所以就要尽量想熟悉的诗和诗句。

第五题:李白著名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出自他的《南陵别儿童入京》,这两句也想来被世人拿来证明李白的“狂”。可是,其中的“蓬蒿人”是什么意思?()

A 俗语骂人的话 B 贫居之人,所居荒野之处多蓬蒿 C 攀龙附凤的人

答案:B

解析:

【现代的解释】

蓬蒿人:草野间人,指未仕;也指胸无大志的庸人。蓬和蒿都是野生杂草 。出自李白的《南陵别儿童入京》 “我辈岂是蓬蒿人”。

但李白笔下的“蓬篙人”是甚意思呢?

有人认为李白这首诗中的“蓬蒿人”指的是晋朝时期的隐士“张仲蔚”。李白的“我辈岂是蓬蒿人?”意思是说自己不愿像张仲蔚一样终生不仕。

张仲蔚——隐居贫士的代称

【出典】 晋·皇甫谧《高士传》卷中《张仲蔚》:“张仲蔚者,平陵人也,与同郡魏景卿俱修道德,隐身不仕。明天官博物,善属文,好诗赋,常居穷素,所处蓬蒿没人,闭门养性,不治荣名,时人莫识,惟刘、龚知之。”

【释义】 东汉高士张仲蔚,安居贫舍,隐居不出,不慕荣名,以诗文自遣。后世用作咏隐居贫士的典故。

【例句】

①聊安张蔚庐,讵扫陈蕃室。(骆宾王《夏日游德州赠高四》)这里借以表白暂时隐居不仕。

②谁怜张仲蔚,日暮反蒿莱。(李元操《和从叔禄愔元日早朝》)这里借以自叹贫困未仕。

③谁念张仲蔚,还依蒿与蓬。(李白《鲁城北郭曲腰桑下送张子还嵩阳》)这里以“张仲蔚”借指所送张氏。

④若访张仲蔚,衡门满蒿莱。(岑参《终南云际精舍录法澄上人不遇归高冠东潭石淙望秦岭微雨作贻友人》)作者当时隐居未仕,这里以“张仲蔚”自比。

⑤下有张仲蔚,披书案将朽。(李贺《感讽五首》其五1)这里以张仲蔚自比。

⑥江南仲蔚多情调,怅望春阴几首诗。(杜牧《初春雨中舟次和州横江裴使君见迎李赵二秀才同来因书四韵兼寄江南许浑先辈》1)这里以张仲蔚喻指许浑。

⑦仲蔚欲知何处在,苦吟林下拂诗尘。( 杜牧《残春独来南亭因寄张祜》)这里以张仲蔚喻指张祜。

⑧谁念闭关张仲蔚,满庭春雨长蒿莱。(韦庄《铜仪》)这里用“张仲蔚”自比,自叹不为世人所重。

当然也有人认为李白的“蓬蒿人”指的是不得志的人。“蓬蒿”也是来自一个更加古老的典故,那就是《庄子·逍遥游》。

李白酷爱庄子,时常引用庄子的名言。比如李白的《侠客行》“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就是化用《庄子·杂篇·说剑》“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李白的《大鹏赋》歌颂的就是《庄子·逍遥游》里的大鹏。可见,李白真的是“庄子迷”。所以有人推测《南陵别儿童入京》中的“蓬蒿”也是出自《庄子·逍遥游》“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这里的“我”是一只小麻雀,小麻雀说:我奋力而飞,不过几丈而已,最多盘旋在蓬蒿之间,已是极限。由此可见,李白的意思是说,他并不是庄子文中的小麻雀,而是逍遥的大鹏鸟。所以“蓬蒿人”指的就是不得志的人。

所以对于这道题(诗词大会的一道题)的答案,我们暂时认为B是最为接近我们所说的“隐士”或“不得志之人”的含义。

【关于包含“蓬蒿”或“蓬蒿人”的诗词】

南北朝·王僧孺《落日登高诗》“宁访蓬蒿人,谁怜寂寞者。”

唐·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宋·贺铸《行路难·缚虎手》“缚虎手,悬河口,车如鸡栖马如狗。白纶巾,扑黄尘,不知我辈可是蓬蒿人? ”

宋·李廌(zhì)《吕颜野饮醉中寄五绝句次其韵》“黄鸡白酒真堪乐,谁道蓬蒿有此人。”

第六题: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是传世名作。请问,其中的“暮年诗赋动江关”说的是哪一位诗人?()

A 曹操 B 庾信 C 鲍照

答案:B

解析:

唐 杜甫《咏怀古迹 五首·其一》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羯(jié)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注释:

庾信长期羁留北朝,常有萧条凄凉之感,到了暮年一改诗风,由原来的绮靡变为沉郁苍劲,常发乡关之思,其忧愤之情感动“江关”,为人们所称赞。

这是五首中的第一首。组诗开首咏怀的是诗人庾信,这是因为作者对庾信的诗赋推崇备至,极为倾倒。他曾经说:“清新庾开府”,“庾信文章老更成“。另一方面,当时他即将有江陵之行,情况与庾信漂泊有相通之处。

第七题:历史上哪位著名的文学家,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而且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百代文宗”

的称号。请问他是谁?

答案:韩愈

解析: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第八题:清代学者王国维曾在《人间词话》中用三句词描述了“人生三大境界”。其中代表第一境界的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请问,出自哪里?()

A 柳永《八声甘州》 B 晏殊《蝶恋花》 C 辛弃疾《青玉案》

答案:B

解析:

“人生三境界”语出王国维《人间词话》。原文:“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第一境界是“立”、第二境界是“守”、第三境界是“得”。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出自北宋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出自北宋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出自南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第九题:苏州著名景点沧浪亭上有福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上下联分别出自两位诗人的两首诗,请问,是哪两位诗人的哪两首诗?

答案:上联出自欧阳修的《沧浪亭》,下联出自苏瞬钦的《过苏州》。

解析:

江苏苏州沧浪亭的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是清朝梁章钜题的集句联通常用以赞美山水风月。上联语出北宋欧阳修《沧浪亭》诗:“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沧浪亭处本为孙承佑的别墅,苏舜钦花四万钱买下,临水筑沧浪亭)。”下联语出北宋苏舜钦《过苏州》诗:“绿柳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

第十题:沧浪亭是苏州现存最早的古代园林之一,是宋代诗人苏舜钦所建,名字出自《楚辞·渔父》中的《沧浪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请问,“缨”是指的什么?()

A 系衣服的带子 B 系冠的带子 C 系鞋的带子

答案:B

解析:

古诗词常识题库及答案(古诗词题库43)(1)

来自百度图片 侵删

备注:题目主要参考好诗词,解析由xixima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