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李啸天

《1917》,因为疫情,隔了半年才在国内得以上映,去电影院里看,依旧很震撼,各种好,几乎找不到什么毛病。

致敬八佰的经典电影(人物塑造上国产电影还差得远)(1)

《八佰》,因为国情,隔了一年半后才终于上映,电影院里看,也很震撼,但总感觉如鲠在喉,不得味。

原本,期待有人好好将这两部影片做下对比。但,总是没人来写。只好自己在观感快要消失之前,出来写一点。

两部影片,在技术层面都没的说。《1917》收获了最佳摄影(罗杰·迪金斯大神的第二个奥斯卡)、最佳视效、最佳混音三项大奖,名至实归。《八佰》的视效、音效、配乐都是国际一流水准,无可争议,在国内绝对是顶流水准。

致敬八佰的经典电影(人物塑造上国产电影还差得远)(2)

致敬八佰的经典电影(人物塑造上国产电影还差得远)(3)

本文不谈技术层面,留待其他大神去谈,这里只谈下故事及人物构造。

先说《1917》。

《1917》当然是佳作。原本,本届奥斯卡最佳影片都该是它,最后被《寄生虫》做了黑马。随着时间的远去,大家终会发现还是《1917》更佳,更经典。就像是《阿甘正传》获了奖,但大家还是更喜欢《肖申克的救赎》与《低俗小说》;《撞车》获了奖,大家还是能喜欢《断背山》;《拆弹部队》获了奖,大家还是更喜欢《阿凡达》;《月光男孩》获了奖,大家更喜欢《爱乐之城》。奥斯卡是讲究政治的,谁政治正确,就会更容易获奖,文艺性反倒在其次。

《1917》与《八佰》一样,都改编自历史现实。《1917》的原型是导演山姆·门德斯爷爷阿尔弗雷德·门德斯的故事。老门德斯是一战时期英国皇家来复枪步兵团1营的一名传令兵。

致敬八佰的经典电影(人物塑造上国产电影还差得远)(4)

在1917年10月,在著名的帕斯尚尔战役期间,阿尔弗雷德·门德斯所在营接到上级命令,上刺刀,向德军进攻。他所在的是C连,另外A、B、D三个连队失联。阿尔弗雷德主动请缨,穿过极端危险的“无人区”,人肉去传令。

(2008年的加拿大电影《帕斯尚尔战役》讲的就是这场战争,它从1917年7月31日开始,一直持续到11月6日。战役的发起是英军统帅率领部队攻占比利时的帕斯尚尔,以摧毁德军在该地的潜水艇基地。在这场伤亡人数惊人的残酷拉锯战中,盟军共有32.5万人伤亡,德军则有26万人伤亡,战争最后以英军和加拿大联军攻占帕斯尚尔而宣告结束。)

传令兵阿尔弗雷德·门德斯的故事就构成了《1917》的故事主线。由于这个故事是老门德斯在导演山姆·门德斯小时候讲给他听的。等到中年以后,才想起要把这个儿时的故事拍出来。但故事的细节他已经记不清了,就找来各种资料,尽力将整个故事填充起来。

就像《刺客聂隐娘》一样,最初的故事是一个非常简略的版本。但导演在做了大量功课之后,将整个故事的细节一点点构建的严密起来,尽管故事的大部分情节都是虚构,但绝对经得起推敲,细节的把控让人佩服。

致敬八佰的经典电影(人物塑造上国产电影还差得远)(5)

相对来说,《八佰》的细节就不太经得起考验了。很多情节都莫名其妙,突然的来然后又突然的消失。进入四行仓库后,几名逃兵战战兢兢去修工事,结果之后这个工事就再也没有用了,连最后逃兵们去主动攻击,都没有利用一下他们自己修的工事。还有青帮弟子及赌场小弟舍生忘死地为守军传递电话线,结果这根电话线的作用却没有发挥,反而要将黄晓明饰演的特派员冒死进入仓库,来一段败坏人意志的劝说。再就是历史上真实的敢死队员陈树生身上绑满手榴弹,跳下楼与日寇同归于尽,影片里对他的刻画却着墨不多,反倒是特意突出了李晨饰演的山东兵,他微笑着让欧豪为他绑紧点,结果最后又没有跳。再就是欧豪去世时,为何要安排其他士兵拽住小湖北,不让他们兄弟最后见上一面。乃至谢晋元,在影片前半部里基本上看不到影子,结果在欧豪去世后,突然就晋升为了主角。这种莫名其妙的情节还有很多,实在让人无法想明白导演到底在想着什么?细节,就不能更严谨一点么?

细节,决定成败,诚然!

致敬八佰的经典电影(人物塑造上国产电影还差得远)(6)

当然,还有西方的战争片,主要是为了反战。《1917》的原型故事,老门德斯是为了找齐部队,进攻德军。但为了反战的主题,导演山姆·门德斯特意将故事改编成是为了撤军,为了减少不必要的牺牲。但别管怎么改,山姆做到了自圆其说,故事很严密。

《八佰》的故事就做不到。在中国的语境里,战争片拍成反战还是不可以的,像《鬼子来了》就是典型的反战片,结果是成了禁片。中国的战争片,还必须的激励民族情绪,激起大家向上的精神,必须是正面的。而且,还不能大张旗鼓地歌颂国军。

《八佰》里“四行仓库守卫战”的官兵,历史上全是国军88师524团第一营的人,没有一个是逃兵,全是国军的精锐,而且是全德械装备精锐中的精锐。但是管虎还是绕开了他们,很讨巧地虚构了一群混迹期间的散兵,并以他们的视角来展开这场战争。

致敬八佰的经典电影(人物塑造上国产电影还差得远)(7)

致敬八佰的经典电影(人物塑造上国产电影还差得远)(8)

讨巧是够讨巧了,对人物的塑造用点心也好,却没有。《八佰》里人物众多,形象塑造上与《1917》直接类比不太好,可以类比的是《八恶人》。昆汀的这部作品里,也是人物众多,说是“八恶人”,其实主要人物不止是八个。但在昆汀的灵活掌控下,每个角色的形象非异常鲜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

《八佰》就做不到《八恶人》那样。《八恶人》的每个人的形象都是饱满的,不会从一出现就能猜到他的结局。《八佰》却不是,几乎每一人都能够在第一次出现就能猜出其结局。每一个人,都是工具人,是棋子,而不是个性鲜明有血有肉的个体。

在管虎确定要采用一群散兵的视角来展现故事时,就能猜得出一定会有张译、姜武、王千源这些角色。导演编制的群像图里,一定会有这些角色,从出场到结局,都是注定了的。

致敬八佰的经典电影(人物塑造上国产电影还差得远)(9)

致敬八佰的经典电影(人物塑造上国产电影还差得远)(10)

《1917》就不是这样,它几乎给出了人物形象塑造的典范。

如上所云,其实《1917》的切入点很小,就是导演爷爷的那点事。但是在导演大量的考究之后,被改编的极其完满。巧合的是,《1917》与《八佰》都是双主角设定,《八佰》前半部分的主角是欧豪饰演的端午,后半程的主角是杜淳饰演的谢晋元,而且是在端午死去后,谢晋元才由之前的配角晋升为了主角。《1917》里同样如此,前半程里,影片故事的视角一直跟着迪恩·查尔斯·查普曼(《权力的游戏》里的托曼大帝)饰演的布莱克在走,去营救1600人任务也是直接交给他的,因为那里有他的哥哥。乔治·麦凯饰演的斯科菲尔德,前期只是布莱克信手拉来的同伴,而且半大不情愿的。但随着布莱克在中途的意外身亡,斯科菲尔德一下晋升为了唯一的主角,整个人都变了。

致敬八佰的经典电影(人物塑造上国产电影还差得远)(11)

《八佰》里欧豪饰演的端午是成功的,他将一名被拉壮丁拉进保安队伍的青年士兵在战争中的成长,表现的很成功。从最初的战战兢兢,一心想着要逃亡,到最后的慷慨赴死,有一个内心成长的过程。不过,端午这个角色从一开始大家就很容易猜出来,他前面的懦弱畏战,后面一定会转变成无比坚强,乃至慷慨赴死的,一定会是这样的。这就是工具人的设定,与演员没有关系,欧豪的表演已经挺成功了,还是导演的设定有问题。

致敬八佰的经典电影(人物塑造上国产电影还差得远)(12)

剧中,随着端午的中途阵亡,就为接下来的剧怎么发展给出了一个难题。

就《八佰》整个故事而言,随着端午的去世,已经表明逃兵们开始接受了战争,转向英勇抗战了。这个时候,整个故事的主角,转变成“八百壮士”的现实与精神的双重领袖人物谢晋元,由他作为代表,来展现接下来的战斗,也算是合情合理的转变。但是,谢晋元这个人物,在导演的构造中却极其不成功,因为他没有成长,始终如一。因为他从走进仓库的第一天,就知道了自己的结果,所以内心没有波动,于是管虎为他的人设就设定成了一个极具疲惫感的领导,不堪重负,眉头紧锁,一直在靠强大的意志在支撑。一个扁平化的人物设定,就注定了他身上的看点不能太多,也禁不住镜头的反复考验。

致敬八佰的经典电影(人物塑造上国产电影还差得远)(13)

一前一后,从端午到谢晋元,两个主角都不算成功,那么整个故事必然就会垮掉了。

《1917》则不同。由于这个一战救援的任务,发生在一战最惨烈的索姆河大战后之后,具体是被放置到了1917年4月9日英军发动阿拉斯战役(Battle of Arras)的前夕。原本,原型阿尔弗雷德·门德斯的故事发生在帕斯尚尔战役,被山姆·门德斯在改编时置换成了阿拉斯战役。毕竟,这场战役里才有德军主动收缩防线的史实。

先说一下片中台词里提到的索姆河战役,这是人类战争史上最惨烈的战事之一,另外一个是凡尔登战役。这两场战役都发生在一战期间,被称为人体绞肉机。在索姆河战役中,英军第1天就一次性伤亡6万人(这6万人几乎全是阵亡),总伤亡人数高达41.9万多人,可见索姆河之战的恐怖。

片中,布莱克问斯科菲尔德你在那场大战中收获的奖章呢?斯科菲尔德很平淡地说,我用来换酒喝了,换了一瓶红酒。这就是战争对人性的改变。

致敬八佰的经典电影(人物塑造上国产电影还差得远)(14)

已经经历过了残酷的绞杀,斯科菲尔德对战争充满了厌倦与疲惫,反战的心理极其严重。虽然看着年龄不大,但心理年龄远超实际年龄。相对来说,布莱克的性格就简单一点,因为他要去救自己的哥哥,无论任务多么艰难,救哥哥的心情都促使着他要快点快点再快点。但斯科菲尔德不一样,他是被好友席卷进来的。

当初,布莱克伸过来的那支手,他们都以为他们将要接受的任务无非是搬搬东西,梳理下杂物这样的小任务。不料,却是一项可以拯救1500人性命的生死任务。

斯科菲尔德已经经历过来生日,他觉得这项任务与他没太大关系。但是,为了好友,还是去吧。

但是,布莱克却在拯救一名坠机的德军飞行员时,被对方刺中了要害。战争的荒谬性在那一刻,被展现无遗。救与被救,杀与被杀,就那么仓促地发生了,甚至让人觉得莫名其妙。

致敬八佰的经典电影(人物塑造上国产电影还差得远)(15)

也是在那一刻,斯科菲尔德一下改变了自己的精神面貌,这项救助的任务,就只剩下他一个人了。而且,必须要完成。

双主角,一下变成了单主角。乔治·麦凯的爆发力一下子就爆发了出了。原本,他只是很慵懒的样子,一直隐身在了迪恩·查尔斯·查普曼的身后,不显山不露水。在布莱克死后,斯科菲尔德爆发了,乔治·麦凯的演技也爆发了。整个故事也更加好看起来。

致敬八佰的经典电影(人物塑造上国产电影还差得远)(16)

《八佰》的双主角的路径与《1917》比起来,几乎是反着来的。具有爆发力的角色先死了,隐身性的角色才浮出水面。就一部完整的电影来说,以这种方式来推进故事的进展,效果明显不如《1917》。所以,整个故事上,在欧豪去世后,后来的故事就垮了,立不起来,让人记不住重点。

时间上,谢晋元的身上的戏是很多的,他既知道这支小队伍,很难抵抗住日军人疯狂的进攻,又很清楚自己打的是一场表演战,是演给国际与苏州河对岸的国人看的,他既要手下的弟兄死战,又要尽力保全这些士兵的姓名,各种撕裂都集中在他的身上,要想展现出这样复杂性,需要很高明的设定,也需要很棒的演技。可惜的是,人物形象的设定就使之扁平化,对于表演也只是一个愁眉不展苦大仇深的形象,这样的谢晋元,不够立体化,也缺乏纵深度,自然也就不会太成功。

致敬八佰的经典电影(人物塑造上国产电影还差得远)(17)

《八佰》作为一部群戏,在展现人物群像上,完全不成功,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苛意,都是工具人,这样的角色,这样的戏份,很难会好看,不足以成为典范。

《八佰》的票房至今刚过20亿,如我之前的预测:能过20亿,25亿很难,30亿就别想了。而早在刚被撤档之初,各种预期都是奔着30亿去的。

按说,《八佰》如果做的更精工一些,是完全有实力达到《红海行动》的票房水准的。但现在的样子,也只能说实力也就这样了,票房是最好的证明。

管虎,终究还是不够好。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