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多年以前中国南方,还是一片森林与泽国,气候温润,鸟息兽奔,草木丛生,甚至还有大象犀牛,安逸地穿梭其间。只有那长江以北,靠近中原的地方有所开发,原始部落散居其中。再往南就是被华夏文明称为蛮夷的生活区域,商周时期都统称他们为“蛮荆”或“蛮楚”,那时“楚”便是“荆”,意思是荆草丛生之地。

岁月如梭流年似水下一句(一如水似雾)(1)

文明升起

在这片未开发的广袤南方,诞生了一个大大的诸侯强国——楚国。他在历史的舞台上延续了八百多年,据说他曾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鼎盛时期,北到河南中部、山东南部。南达广东的岭南,跨越大半个中国,东临大海,西面是后来一统天下的大秦帝国。

楚国真个幅员辽阔,富饶强大,今天的长江经济带,发达的江浙闽粤,都曾是他的版图,好一个泱泱大国,荆楚大地。在这里演绎着一个个历史奇迹,好听的故事,有趣的典故。

如水似雾,源自细微,在夹缝里生根萌发的“楚”

相传楚人的祖先是祝融,他是上古神话人物,三皇五帝之一。祝融长得面红耳赤,身体魁梧强健。燧人氏钻木取火,而祝融最擅长管火用火,他传下火种,教人类存火用火的方法。他还是黄帝的火正官,就是掌火的官员。

有些人纳闷了,不就是打个火,装个火柴不就好了,可那是五千年前的原始社会,火是那时人类最大的事儿,火是生命,更是文明。夜晚有了火可以防御野兽,气温低时还能御寒取暖,关键是它可以让我们的祖先吃到熟的食物,减少了病害的侵扰。战争之时它也可以是利器。

祝融的部落就生活在中原的最南端,皇帝东征蚩尤,作为火正官,祝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东蛮地区的重要一战中,天起大雾,祝融给黄帝的指南车安上了车灯,让军队之间有了信号联络,又让蚩尤的野兽军队因火而全军覆没。

黄帝论功行赏,赐他“祝融氏”,“祝”是永远的意思;“融”是光明,就是给人民永远带来光明。后世也尊祝融为火神。

岁月如梭流年似水下一句(一如水似雾)(2)

三皇雕塑

祝融的后裔中原繁衍生息,又发展为八姓,“己”“董”“彭”“秃”“妘(yún)”“曹”“斟(zhēn)”“芈(mǐ)”,每一个都姓氏部落都继承了祝融的本领--用火。那“芈”便是《芈月传》中的“芈”,这“芈氏”又发展成“熊氏”,就成了后来的楚国国君。

后来中原洪水泛滥,大禹成功治水后,成为中原华夏大小部落联盟的总首领,与今天的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有些相似,是一个有很多部落联合组成的复杂国家,大禹本身就是最大部落之一的酋长。遇到战事,各部落军队都来集合,由他统一指挥。这是国家的雏形。

大禹将这个雏形的国家传位给了儿子启,变原始部落的禅让制为世袭制,开创了中国近四千多年的皇位传承形式,也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朝。真是“肥水不流外人田”。四千多年就以这样的形式在岁月的长河里滚动,也是让人服了,虽然一切都在发展,但文明在这里走得好慢,像是爬,不如叫他爬着的文明。当然这也是有生产力决定的。

夏朝也是爬着走,文字还没有完全形成。祝融的后人,还是生活在中原文明的地理最南端,交往生存,他也是华夏民族的一块小小拼图。夏朝延续了近五百年,他是新石器文明与青铜器文明的交汇时代。

夏朝人不太喜欢大规模用武,初期他们还是联盟体制,集合军队,后勤保障十分不足,非常麻烦,只要没有捣乱的,各部落都是原原始始地延续生息。后期能打了点,主要是人多了,疆域得扩展,一征伐俘虏就多了,奴隶制开始有了大发展。

时间终于离开了四千多年前,爬进了三千多年以前,想象够远的,弄明白那个时期的很多事得多难,真是难为历史学家。

公元前1600年,善武又贪乐的夏桀与其他部族的关系逐渐破裂,主要还是太贪了,人家的东西就是好东西,无论自己有多少就是惦记着,想办法拿过来才舒服。不听话就征讨你。打来打去,被打的挨了打,留下仇恨。去打的还要自掏腰包,满是怨

时间久了,终于有敢出头的了。权威部落首领商汤带领大家把夏给灭了。反正都是打,打了这次一劳永逸,还有利益可沾,大家就这样换了老大。

商朝建立了,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甲骨文开始登上历史舞台。青铜器文明逐渐成熟。官僚体制、奴隶制都取得了大发展。

岁月如梭流年似水下一句(一如水似雾)(3)

商周青铜的鼎峰之作--司母戊鼎

商人喜武,军队规模很大,有时候很快就能集结五千到八千人,上万的时候也不再话下,甚至能达到十五万左右。而很多商王都喜欢东征西讨,这样可以获得大量的奴隶和财富,就像武装了的狼群在草原抢羊,想想那草原上的羊怎能抵得过商朝的抢人军队。年轻力壮的男女都被抢走,沦为奴隶,有的还被作为各种祭祀的人殉祭品。

祝融的后裔,楚人的先祖还在这片土地上居住生活,他们仍然是中原文明的一部分,但是早已不被商人所重视了,他们也是肥肉中的一块。太好理解了,你在蛮楚附近,你贫困落后,你就是被抢掠的一部分。

楚先人真是被抢怕了,商人太强大了,打又打不过,怎么办啊。跑吧。往南不敢,于是他们就向人烟稀少的西南跑。那里也是未开发的土地,千辛万苦走过野兽的道路,伐掉参天大树,开辟出田地,筑好村落。结果商人还是追来了。还是打不过,再跑,继续披荆斩棘,翻山越岭。

商人真是厉害,到处抓人,把楚先人追的真苦。苦倒是不怕,那个时代哪里不苦。主要是楚先人不知道前方的路,当然也没有路。没有目的的跑,就像无头的苍蝇,能够活下来的,实属不易。

终于楚先人们逃到楚国的始发地——丹阳附近,他们竟然跨过了秦岭。这里荆草遍野,水流丰盈。就是现在的河南省南阳市的最西南部,地处河南、湖北和陕西三省交汇处。虽然在当时这里还极其荒僻,但楚先人突然发现,这个陌生的地方气候温润,雨水丰沛,没有北方的干旱与寒冷。经历了一次次颠沛流离的楚先人,很快就安定下来,筑房修室,开荒辟田,他们学会了周边蛮部的语言,学会了与蛮人打交道,还学会了种植当地的农作物。关键还是商人的抓人军队没有跟来。太远了,他们不愿意翻越秦岭,这座横亘于中国南北方的巨大山脉。

从楚先人的故土新郑一直逃到丹阳。今天看来,虽只有三四多公里,可他们经历了太多的生死与流亡,还有大自然的残酷。

岁月如梭流年似水下一句(一如水似雾)(4)

美丽的背后是艰辛

周围还是蛮夷之地,楚先人们不断的告诉自己、告诉后人,他们来自于中原文明,内心仍然保留着那种优越感,我们属于文明,和这里的蛮人不一样。回到祖先生活了千百年的文明国度,起码也得融入到原先的文明中,这些都成了楚人世世代代的心结和愿望。

是啊!一个世世代代生活在大城市的人,被逼逃难,来到一个荒芜野蛮的地方,就像来到非洲,他能安心地生活下去吗?对于家乡的向往和回去的渴求,是一种煎熬,是内心的痛苦和焦虑。这是一种刻骨铭心的心理过程,前几代人的这种心理逐渐传承下来,形成了一种独特文化思想,渴望回去---希望认可---屈辱奋起,楚人把个人的心理完全演化到国家的发展中,一点一滴,大楚在夹缝中汲取营养,开始生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