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青白江区

第二届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

十大创新案例分享

生态环境部审批项目名录(创新案例分享探索中试项目高效环评审批)(1)

营商环境是城市走向世界的名片,是参与全球合作的核心竞争力。为激励各单位改革创新、创先争优,营造勇争一流的工作氛围,高能级创建国际化营商环境标杆城区,区营商环境办举办了成都市青白江区第二届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十大案例评选活动。

通过网络投票和专家评分,我们评选出了第二届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十大优秀案例和十大创新案例。

创新案例

探索中试项目高效环评审批

(生态环境局)

背景介绍

中试项目作为正式投产前的较小规模实验,是科技成果走向工业规模化的关键环节,具有规模小、时间短、工艺调整多、时效要求高等特点。中试项目环评审批尚无针对性的规范文件,一直存在审批难、周期长、过程复杂等问题,不利于企业建立竞争优势。

主要做法

(一)简政放权拓展正面清单

持续贯彻落实生态环境领域“放管服”改革,向成都市生态环境局申请下放编制报告书的研发中试项目审批权限,将产业园区内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的研发中试项目纳入审批承诺制正面清单,环评报告实行审批“叠挂双公示”进一步缩短审批时间。

(二)优化研发中试项目环评对象

鉴于研发中试项目具有研发种类多、单批次量小、工艺参数不完全确定等特点,其污染和风险相对较小,对于今后的新、改、扩建研发中试项目,将评价对象由具体的中试品种调整为中试平台,环评中明确企业中试线涉及的所有工艺单元及中试设施,按各工艺单元对工艺类型、中试最大规模(反应釜大小及批次)、原辅材料用量以及污染治理和风险防范措施进行重点控制,不再按中试品种进行评价,为企业的后续调整留下适当空间。

(三)探索中试项目集中打捆审批

探索环保治理设施“绿岛”模式,采取集中设置产业中试基地、孵化器等“园中园”管理模式,按照平台化、共享化思路,统一建设中试项目环保公共基础设施或集中污染处理工艺设施,明确一个责任主体,依法开展设施的环评工作,统一提出污染防治要求并明确各自主体环保责任,不再对单个项目重复开展环评。

生态环境部审批项目名录(创新案例分享探索中试项目高效环评审批)(2)

主要成效

2021年,按照成都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要求,将除含医药、化工类专业中试内容外的研发基地纳入承诺制项目正面清单,合并受理公示和拟审批公示,做到即到即受理、即受理即评估、评估与审查同步,助力中试项目尽快开工建设。同时向市局申请并已下放专业实验室及研发基地、智能设备制造等审批权限6项 。截至目前,共有141类项目纳入承诺制项目清单,将审批时限压缩至6个工作日,切实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充分释放企业发展活力。2021年至今共审批承诺制项目104个,占总审批项目74%,涉及项目总投资额228.69亿元。

建设国际化营商环境是我区增强核心竞争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抓手。我们将继续以“国际可比、国内领先、青白江特色”为标准,认真研究、主动谋划,持续推进营商环境综合改革,力争涌现更多具有首创性、引领性、示范性的青白江优化营商环境样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