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男女平等的事业是伟大的

纵观历史

没有妇女解放和进步

就没有人类解放和进步”

——

普遍性原则指的是什么(普遍性仅次于宪法的根本大法)(1)

71年前的今天

为了将广大妇女

从封建婚姻制度下解放出来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七次会议

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出台的

第一部基本法

被毛泽东誉为

“普遍性仅次于宪法的根本大法”

为实现男女平等

奠定了法律基础

把争取妇女解放和男女平等

写在奋斗的旗帜上

自1922年召开的中共二大

第一次做出

《关于妇女问题的决议》

中国共产党

就把争取妇女解放和男女平等

写在自己奋斗的旗帜上

1931年

毛泽东签发了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婚姻条例》

明确提出婚姻自由、男女平等

一夫一妻等原则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

不断壮大的反帝反封建革命

将妇女解放和婚姻家庭制度的改革

不断推向前进

1948年秋天

解放战争即将迎来胜利曙光

新中国的蓝图

在中共领导人的脑海中徐徐展开

这时,如何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

重要任务之一“解放妇女”

如何在即将到来的新中国

建立一套新民主主义的婚姻家庭制度

成为新中国成立之前的重要准备工作

9月20日至10月6日

解放区妇女工作会议

在“共和国摇篮”的西柏坡隆重召开

刘少奇召集中央妇委负责人

布置了准备制定新中国婚姻法的任务

他表示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

很快就要在全国范围内取得胜利

“新中国成立后

不能没有一部婚姻法

我们这么个五亿多人口的大国

没有一部婚姻法岂不乱套了?

这个任务交给你们中央妇委

你们马上着手

先做些准备工作”

废除封建主义家庭婚姻制度

制定一部合乎国情、切合时宜

切实维护广大妇女权益的

新民主主义婚姻法

也是邓颖超的夙愿

普遍性原则指的是什么(普遍性仅次于宪法的根本大法)(2)

1948年10月

解放区妇女工作会议结束后

中央妇委立即成立了

《婚姻法》起草小组

由邓颖超主持

成员有帅孟奇、杨之华、康克清

李培之、罗琼、王汝琪等人

《婚姻法》起草小组办公地点

设在河北平山县东柏坡

在起草《婚姻法》前

邓颖超和中央妇委成员

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

当时,争议最大的问题是婚姻自由

包括结婚自由、离婚自由两个方面

如何体现离婚自由

是争论的焦点

1931年颁布的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婚姻条例》

第九条规定

确定离婚自由

男女双方同意离婚的

即行离婚

男女一方坚决要求离婚的

亦即行离婚

这一条

新的《婚姻法》要不要写进去呢?

反对者认为

在农村,离婚自由了

必定要触动到一部分农民的切身利益

另外一种顾虑是

当时形势发展很快

马上就要进城了

怕进城以后

一些干部以“离婚自由”为借口

把农村的原配抛弃了

在各种封建婚姻陋俗中

买卖、包办等干涉妇女婚姻自由的现象

最为严重

这使农村妇女

在家庭中的合法权益

得不到根本的保障

由于男方认为女方

是花了钱买来的

所以就把她当成牛马一样

就有了“娶妻如买马

骑时用鞭打”

“鬼神不是神

女人不是人”等说法

据山西省50多个县的不完全统计

1949年1月至10月

短短十个月

由于封建婚姻家庭制度的迫害

发生命案464起

仅河津、万泉两县在半年中

就有29名妇女被逼上吊、跳井

由此,邓颖超认为

现在各地各级政府法院积压的婚姻案件

及发生自杀惨剧的

多因一方坚持离婚

又不能离婚造成的

这证明有些解放区现行的婚姻条例

没有规定“一方坚持要求离婚者

可以离婚”这一条

已不能适应妇女群众的需要

1950年1月21日

邓颖超将中央妇委起草的

《婚姻法》的最后草稿

送交中央书记处审阅

并写了一封信

信中说:“几经争论,几度修改

有些问题,已经得到解决

但争论的主要问题

即一方坚持离婚,即可离婚

不附任何条件一则

至今仍意见分歧

尚未能取得一致”

最后

采用了“男女双方自愿离婚的

准予离婚

男女一方坚决要求离婚的

经区人民政府和司法机关调解无效时

亦准予离婚”的条款

初稿拟定后

又广泛征求了各有关方面的意见

召开了多次座谈会

做了多处修改

于1950年4月13日

提交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

经毛泽东主席明令公布

于1950年5月1日起实行

“破旧立新、解放妇女”

1950年5月1日

首都20多万群众

参加了庆祝劳动节的游行

伴随着激昂的口号、飘扬的红旗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正式实施

《婚姻法》共8章27条

其基本精神就是

“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

漠视子女利益的封建主义婚姻

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

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

和子女的合法利益的

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

并明确规定

“结婚须男女双方本人完全自愿

不许任何一方对他方加以强迫

或任何第三者加以干涉”

对于重婚、纳妾、童养媳

干涉寡妇婚姻自由等封建婚姻恶习

在《婚姻法》各章的具体内容中

都明令予以禁止

普遍性原则指的是什么(普遍性仅次于宪法的根本大法)(3)

《婚姻法》的颁布与实施

对于改革旧的婚姻家庭制度

促进妇女解放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

正如邓颖超所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是中国几千年来没有过的一个婚姻大法”

“它是广大劳动人民

特别是广大劳动妇女

在婚姻问题方面的要求的集中体现”

《婚姻法》实施后

效果立竿见影

据当时华东司法部统计

仅1950年下半年的婚姻案件

便超过4万件

其中多数是女方

因无法忍受包办婚姻

重婚、家庭暴力等

主动提出的离婚案

当时福建有位寡妇名叫倩英

年仅29岁的她

竟已被迫守寡13年

在得知《婚姻法》

“禁止干涉寡妇婚姻自由”后

她毅然决定与自由恋爱的对象结婚

她在给《人民日报》的信中写道

“我已经战胜了旧社会给我的

一切无理的压迫”

上海妇女周阿珍

9岁时便做了童养媳

17岁结婚

她常年受到丈夫和婆婆的打骂凌辱

1949年时曾试图自杀

幸而被人救起

1951年

阿珍用自己多年的积蓄

给自己买了一只金戒指

丈夫朱宝龙便利用自己基层干部的身份

污蔑阿珍是“反革命分子”

逼迫她向群众坦白

当月,阿珍自杀身亡

此时,《婚姻法》已经实施一年多

朱宝龙和他母亲

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和8年

普遍性原则指的是什么(普遍性仅次于宪法的根本大法)(4)

1953年1月1日,群众收听广播中的婚姻法宣传

“以后,我自己找对象”

1953年

当《婚姻法》颁布后民政部门

去街道调查时

北京女青年陈淑英说的这句话

简短却有力

充分表达了

被封建礼教压迫了上千年的

中国女性的心声

普遍性原则指的是什么(普遍性仅次于宪法的根本大法)(5)

最高人民法院西南分院1953年离婚案件判决书、送达回证(供图/中国法院博物馆)

1953年四五月份

全国各地贯彻《婚姻法》运动先后结束

通过学习宣传贯彻《婚姻法》

结婚登记逐渐为群众所接受

据内务部统计

1954年第一季度

全国15个省562个县市(不包括省级市)

群众到婚姻登记机关

申请结婚登记的

共40.2万余对

1955年27个省市统计

在申请结婚登记的265万人中

符合法定条件准予登记的已达95%

各个年代结婚证和婚礼的变化

《婚姻法》施行71年以来

人们感受最直观的莫过于

各个年代结婚证和婚礼的变化

五十年代

物资匮乏

婚礼一切从简

但始终隆重

新中国的结婚证不再是婚书

形似奖状

正式庄重

普遍性原则指的是什么(普遍性仅次于宪法的根本大法)(6)

六十年代

婚礼开始变得讲究

婚礼的筹办

有了一套约定俗成的流程

在这个年代

结婚证首次统一内容

“自主自愿”四个大字

代表了当时的婚姻理念

普遍性原则指的是什么(普遍性仅次于宪法的根本大法)(7)

七十年代

婚礼也开始热闹起来

经典的“三大件”

(手表、自行车、缝纫机)

开始出现

再加上收音机

合成“三转一响”

成为婚礼标配

普遍性原则指的是什么(普遍性仅次于宪法的根本大法)(8)

普遍性原则指的是什么(普遍性仅次于宪法的根本大法)(9)

1978年

改革开放点燃了

亿万人民奋斗的激情

婚礼也随之变得开放和时髦

“新三件”发生了质的变化

电视机、洗衣机和电冰箱开始流行

结婚证

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法律文书

普遍性原则指的是什么(普遍性仅次于宪法的根本大法)(10)

普遍性原则指的是什么(普遍性仅次于宪法的根本大法)(11)

九十年代

市场经济推动行业间不断竞争和融合

人们的观念逐渐张扬和开放

传统的三大件不断升级换代

“彩电、影碟机、音响”

和“三金一木”

先后亮相

婚纱照、礼服、花车、录像

形成新组合

成为标配

普遍性原则指的是什么(普遍性仅次于宪法的根本大法)(12)

普遍性原则指的是什么(普遍性仅次于宪法的根本大法)(13)

21世纪

互联网社交平台层出不穷

电视相亲、网络交友、相亲会

已司空见惯

婚礼仪式越来越像

一场炫目的演艺盛典

但也有很多人不再对仪式怀有执念

他们更在乎领证的那一天......

普遍性原则指的是什么(普遍性仅次于宪法的根本大法)(14)

从一部只有27条规定的婚姻法

到一套逐步完备的法律体系

70余载悠悠岁月里

婚姻法犹如一面坚实的后盾

守护着亿万家庭的幸福

中国共产党

坚持把争取妇女解放和男女平等

写在自己奋斗的旗帜上的初心

始终如一

来源:微信公众号“共青团中央”、“中国审判”、“中国妇女网”、“中国民政”,人民日报客户端,北京日报客户端,学习时报,浙江省民政厅,《半月谈》杂志,共产党员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