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全网吐槽康震解杜甫《石壕吏》,我就去看了一下原视频。但我的感觉没有那么意外,仔细一想,觉得是我学这首诗的时候,就有人灌输了这样的思路。

康震是怎么评价杜甫的(康震解读错在哪了)(1)

我记得当时老师问过我们一个问题:如果你是石壕吏,你怎么办?

当时好像大家都踊跃发言,答案无外乎几类:如果我是石壕吏,我就回去报告这家确实没人了,替他们遮掩一下;如果我是石壕吏,就兄弟们走,下一家;如果我是石壕吏,我就把杜甫抓走;如果我是石壕吏,我就去上战场;如果我是石壕吏,我不干了,反正兵荒马乱,跑路了也没人认识……

大家思来想去,觉得石壕吏的的确确是按着上级命令办事,也是无奈之举。于是老师又问了我们一个问题:石壕吏错在哪?

浅显一点的,说他态度不好,一副封建统治阶级走狗的丑恶嘴脸。深一点的,说他是统治阶级的帮凶,在乱世仍然不忘压榨百姓。

如果他没有抓到壮丁,回去会不会受到惩罚?他没有家人吗?他没有一家老小要去奉养吗?

如果他态度良好,积极劝说,这些百姓会服从命令,奔赴战场吗?

如果他没有抓到一个人,贻误战机,致使家国沦陷,在安禄山治下,这些百姓会生活得更好吗?

是什么原因,让石壕吏去夜捉人的?老妇家的三男,也是被这样捉去的吗?还是之前按照正常程序征召走的?现在全村是否已无兵可征,所以要小吏趁夜来捉人?

那个老翁逾墙走,第二天早上还敢光明正大地回来,还和杜甫告别,他难道不怕小吏再次来捉他吗?

而正当壮年的杜甫,为什么不被当壮丁抓走呢?如果说他是官员身份,为什么不端着架子出来阻拦小吏的恶行呢?

这些问题到最后,到最根本的,是谁给石壕吏下发了这样一个绝户的命令?又是谁允许他这样做?

康震是怎么评价杜甫的(康震解读错在哪了)(2)

那堂课之后,有一篇小作文,是写老妇人被抓走之后发生了什么?

我还记得我当时写的是,石壕吏把老妇带去,结果被上级斥责一顿,军队不要她,把她送回来了,然后石壕吏发现老翁在和杜甫告别,于是把老翁给抓走了。然后诗人杜甫感慨万千,又只好和老妇作别……

大概有这么一个过程做铺垫,所以康震的言辞并没能让我震惊,有这种想法也没什么好意外的。

康震是怎么评价杜甫的(康震解读错在哪了)(3)

但他有两个个点令人感到不舒服,一是将乱世中的无奈悲歌理解为牺牲百姓造福国家。

在《石壕吏》这首诗里,所有人都很悲哀。

老翁悲哀,他先遭丧子之痛,又逢失偶之哀,家中还有寡媳稚孙要养,还得防备朝廷再来抓壮丁。

老妇悲哀,老年丧子,离乡别亲,生不能相守,死不能相知。

媳妇悲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丈夫生死未卜,稚子嗷嗷待哺。

石壕吏悲哀,夜半奉命而来,不得已而为之,下遭到乡邻的冷眼,上遭到上司的斥责。

杜甫悲哀,为国家为战局着想,他不能阻止捉人这一行为,为百姓为生民立命,他不能为眼前惨状呼吁,进不能从戎杀敌,退不能造福桑梓,堂堂七尺之躯,竟无话可说,生之何用?

为了这个家能继续苟存下去,老翁不得不逾墙而走;为了保存唯一的劳力,老妇不得不替夫出征;为了在乱世生存,小吏不得不服从上命;为了战局大势,杜甫不得不闭口无言。

在个人命运乃至整个群体命运的无奈里,打着官腔大谈百姓理所当然地付出,岂不是强行“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红旗招展人山人海”?

有那么一瞬间,恍然觉得康震化身为《大明王朝1566》里的赵贞吉,语重心长地说道:再苦一苦百姓吧!

康震是怎么评价杜甫的(康震解读错在哪了)(4)

所以那个夜半怒呼的石壕吏,满腔爱国之情,向康震老师解释道:为了军国大事,我必须充作恶人前来捉壮丁,苦一苦百姓,骂名我来担!

康震第二个令人不舒服的地方,杜甫没有感情倾向,因为他不做任何评价。

康震是怎么评价杜甫的(康震解读错在哪了)(5)

杜甫有很深的情感在内,正是因为很深的感情和思考,导致了他无法发出声音,但他做出了评价。他既痛恨石壕吏捉人的恶劣行径,又不得不默认老妇甚至老翁被捉去上战场。但同时他又很同情很怜悯千千万万个这样的无辜人家。是时代造就了这样的人间悲剧,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时代悲剧呢?为什么会爆发这场战争?为什么战争还不能结束?为什么要让百姓去填尸山血海?为什么连一个老妇人都不放过?

残酷无情的,不只是小吏,是战争,是战争和它背后的受益者。

人在其中是悲哀的,矛盾的,夹在这悲哀与矛盾之中的杜甫,他真的冷静客观吗?如果他冷静客观,没有受到任何触动,他为什么要记录这样的场面?为了歌颂石壕吏?为了歌颂勇于为国家做牺牲的老妇人?

经常读我文章的朋友们都知道,我不喜欢杜甫这个人。杜甫的部分行径令我感到不适,千里追主,投赠拍马,官迷本迷……虽然我不喜欢他,但我认为杜甫确确实实有一颗仁人之心,他有对人间,对百姓,最真诚最美好的愿望,可悲的也在这里,仅仅只是愿望,他连独善其身都做不好,更没机会兼济天下。

康震是怎么评价杜甫的(康震解读错在哪了)(6)

回过头再去看《石壕吏》,那是身处旋涡中的生死挣扎,是我们无法想象到的水深火热,抛开历史的真实和命运的残酷去空谈苦一苦百姓,就有点倒胃口了。

------------丸-------------

文:祁门小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