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天台山(今浙江省天台县境内,中华十大名山之一)国清寺里有两位高僧,分别是寒山与拾得,两位高僧其行迹怪诞,言语非常,相传是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的化身。

历史上半路出家的高僧(佛教史上著名的两位大诗僧寒山与拾得的故事)(1)

拾得是个苦命的孩子,刚一出世便被父母遗弃,抛弃在荒郊,幸亏当时天台山的高僧丰干和尚化缘从此经过,慈悲为怀,将其带至寺中抚养,并起名“拾得”,在国清寺中将他受戒为僧。

拾得受戒后,就被派至厨房干杂活,当时寒山也正放弃了读书,独自一人住在浙江天台山的一所寒岩里,自号为“寒山子”,他当时还没有到国清寺,与拾得偶遇后,两人言语相近,一见如故,相谈甚欢。日后拾得常将一些余羹剩菜送给尚未入寺的寒山吃,他们可谓是贫贱之交。

国清寺的丰干和尚见他们如此要好,便让寒山进寺和拾得一起当国清寺的厨僧,自此后,他们朝夕相处,更加亲密无间。

寒山和拾得在佛学、文学上的造诣都很深,他俩常一起吟诗作对,后人曾将他们的诗汇编成《寒山子集》三卷。

寒山与拾得是国清寺继丰干和尚以后的两位唐代高僧,与丰干合称为“国清三隐”。后来拾得还外出传道,云游各地,据说还东渡到了日本,如今日本还建有“拾得寺”和“寒山寺”,而寒山一直在苏州枫桥镇上施药舍茶,最后在枫桥寺院圆寂。苏州枫桥这座寺庙原名“妙利普明塔院”,因寒山和拾得在此居住而出了名,此院遂改名为后来闻名中外的苏州寒山寺,直到现在,寺院里面还有一块寒山和拾得画像的碑刻,以表对二位高僧的纪念。

历史上半路出家的高僧(佛教史上著名的两位大诗僧寒山与拾得的故事)(2)

我国民间珍视他俩情同手足的情谊,便把他俩推崇为和睦友爱的民间爱神。至清代雍正年间,雍正皇帝正式封寒山为“和圣”、拾得为“合圣”,“和合二仙”从此名扬天下,“和合二仙”也是相亲相爱、情深义重的象征,在民间,他们多以童子面目出现,表示祥和、圆满的意思。

关于寒山与拾得之间的玄妙对谈,不是一般凡夫俗子所能领受的,试看下面这则记载在《古尊宿语录》中的问答:

寒山问曰:“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该如何处之乎?”

拾得答曰:“只需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简单翻译过来就是:

寒山问拾得:“如果世间有人无端的诽谤我、欺负我、侮辱我、耻笑我、轻视我、鄙贱我、厌恶我、欺骗我,我要怎么做才好呢?”

拾得回答说:“你不妨忍着他、谦让他、任由他、避开他、耐烦他、尊敬他、不要理会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这个绝妙的问答,蕴含了现实社会中面对人我是非的处世之道,虽经一千多年,至今仍然脍炙人口。

历史上半路出家的高僧(佛教史上著名的两位大诗僧寒山与拾得的故事)(3)

文至最后,附上寒山与拾得两位高僧的《寒山拾得忍耐歌》,以飨大家:

稽首文殊,寒山之士;南无普贤,拾得定是。

昔日寒山问拾得曰:

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之乎?

拾得云: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寒山云:还有甚诀可以躲得?

拾得云:我曾看过弥勒菩萨偈,你且听我念偈曰:

老拙穿衲袄,淡饭腹中饱,补破郝遮寒,万事随缘了。

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

涕唾在面上,随它自干了,我也省气力,他也无烦恼。这样波罗密,便是妙中宝。若知这消息,何愁道不了。

人弱心不弱,人贫道不贫,一心要修行,常在道中办。世人爱荣华,我不争场面;名利总成空,贪心无足厌。金银积如山,难买无常限;

子贡他能言,周公有神算,孔明大智谋,樊哙救主难,韩信功劳大,临死只一剑,古今多少人,那个活几千。

这个逞英雄,那个做好汉,看看两鬓白,年年容颜变,日月穿梭织,光阴如射箭,不久病来侵,低头暗嗟叹,自想年少时,不把修行办,得病想回头,阎王无转限,三寸气断了,拿只那个办。

也不论是非,也不把家办,也不争人我,也不做好汉,骂著也不言,问著如哑汉,打著也不理,推著浑身转,也不怕人笑,也不做脸面,儿女哭啼啼,再也不得见,

好个争名利,转眼荒郊伴。我看世上人,都是精扯谈,劝君即回头,单把修行干,做个大丈夫,一刀截两断,跳出红火坑,做个清凉汉,悟得长生理,日月为邻伴。


作者:茧破
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4c1ae66513e6
来源:简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