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见习记者 徐语杨 摄像 黄芯瑜 柴枫桔
/人物档案/
蓝光临,1935年生,四川广安人。川剧名角,工文武小生,师从曾荣华、彭海清。代表曲目《夫妻桥》、《石怀玉惊梦》等,1963年赴北京演出,轰动首都,受邓小平、朱德、陈毅等人接见。剧评家胡沙题词赞扬他“一曲惊梦北京,好似当年魏长生”。1990年至法国讲学川剧,开“川剧出国讲学之先河”。
图片来自网络
蓝光临跟随剧团准备在合江安定之时,前方不断传来好消息,川剧要进行正式的改革,全国各地都在普及新戏,专业导演排戏、文人修改剧本。合江地处四川盆地南部,当时的条件非常闭塞,若是长久在此待下去,剧团必走上解散之路。
为谋出路,蓝光临计划随剧团出走合江,前往更发达的地区学习新戏。思来想去,重庆已有成熟的大剧院和名角,只有成都尚存一线生机。上个世纪50年代初期,正逢成渝铁路全线动工,有人便建议他们走成渝线。沿途工人都爱看戏,剧团可以慰问工人演出的形式一站一站走上成都,观看演出免费,只需提供剧团吃住便可。
剧团一路颠沛,经隆昌走到内江,停留在椑木镇。“那时椑木镇正在修大桥,工人们都要看戏,我们就在那里演午场糊口。”
这时,剧团出走的事被传开,合江属于泸州管辖,泸州便派来文化干部,想把“三三剧社”的演员们请回泸州,并列举了回泸州比去成都好的几大优势。其一是泸州下面想去哪个县随他们挑选;其二是解放初期成都也穷困,那里的人都没钱看戏;其三又说就算让你们走,你们也没钱买票上成都。
剧团考虑再三,坚持要上成都学新戏,“就算每天只喝两顿稀饭,也要去成都。”蓝光临回忆道,当时包括他在内的许多年轻演员都天天以泪洗面,感叹世事艰难。
正在绝境之时,成都却突然派人前来,并拎来一口袋钱。“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多钱,当时成渝铁路刚刚修好,给我们拿钱来买车票用的。”
原来,彼时正逢成都第一次召开川剧界的文代会,川剧名角年纪普遍偏大,急需年轻后辈继承发展。有知道“三三剧社”的人这才提议道,广安有个剧团,大多都是年轻演员。几经周折打听到这个年轻剧团蛰伏在内江,这才联络上。
“听到这个好消息,终于绝处逢生,大家开心得不得了,激动得把别人窗户都砸烂了。”蓝光临忆起曾经,脸上露出喜悦之情。
1952年的冬天,几经周折的蓝光临终于随剧团来到梦寐以求的成都。蓝光临到过重庆,见过朝天门码头“洋房子”(轮船)走路的辉煌场景。虽然50年代的成都尚没有如今的高楼大厦,但是他感受到了满足与幸福。
“吃得饱、穿得暖,还能认识很多当时的名家名角,学知识和文化,摘掉乐盲文盲的帽子,真的幸福。”蓝光临笑着说道。
这次再无颠沛流离,蓝光临一直在成都生活、唱戏近70年。1953年,蓝光临随剧团加入四川省川剧团,后又几经易名。1958年调入成都市川剧院,工作至退休。
【下期预告】
蓝光临面容清秀,来到成都后,有人便建议他弃须生、学小生。1954年拜师彭海清,1956年又拜师曾荣华。经名家指导和点拨,颇有悟性的蓝光临在戏剧理论和演戏实践方面都十分受肯定。改造《惊梦》,在北京演出轰动全城。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ihxdsb,33864057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