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间三日游让李世民深懂感恩之重要——要让感恩变为成功的动力(肃竹读名著之西游时评12)

太宗见了本,知相良不受金银,道:“此诚为善良长者!”即传旨教胡敬德将金银与他修理寺院,起盖生祠,请僧作善,就当还他一般。旨意到日,敬德望阙谢恩,宣旨,众皆知之。遂将金银买到城里军民无碍的地基一段,周围有五十亩宽阔,在上兴工,起盖寺院,名“敕建相国寺”。(《西游记》第十一回:还受生唐王遵善果,度孤魂萧瑀正空门)

有关李世民游地府的传说(阴间三日游让李世民深懂感恩之重要-西游时评12)(1)

太宗皇帝李世民从地狱会阳间的路上,途经枉死城,被那些枉死的冤魂阻拦,借了开封相良阴间的钱,分给这些穷鬼。到了阳间就要还给人家。但是阳间的相良尽管生活贫寒,但依然不愿接收自己莫名其妙的钱财。但是李世民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而是认为是善良长者,加之知道相良“斋僧布施,买金银纸锭,记库焚烧”因而了大唐李皇帝就专门为他修了相国寺。既是为了还他的钱,也为了弘扬善心。李世民此举不仅表达了自己的有借有还和知恩图报,更表达了一种对善心、善举的支持。

民间常说“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三国志》中说“飨赐之日,可人人别进,问其燥湿,加以密意,诱谕使言,察其志趣,令皆感恩戴义,怀欲报之心。”感恩是一个人对自己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的正确认识,报恩是在这种正确认识之下产生的一种责任感。人的一生中难免会有种种挫折,危困时刻,有人向你伸出援手,帮你走出困境。心理自然产生的感激之情和回报意识,就是感恩的关键。大唐皇帝李世民从地附回阳间时接受了相良的援助,回到阳间之后的报答,首先是一种有借有还的承诺,接着就有了更深层次的感恩。

感恩是一种渐深的认知过程。当人们得到别人帮助的时候,所产生的是感激,接着到了一定条件下才有报答之情,而对感激与报答有了进一步践行之后,才会有更深层次的感恩,大唐李皇帝在对于相良的报答过程中也就体现了这一渐进的过程。而这种渐深的认识则是人们对于现实和人性更深的认识。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也是一种生活智慧,更是学会做人。心理学家们普遍认同这样一个规律:心的改变,态度就跟着改变;态度的改变,习惯就跟着改变;习惯的改变,性格就跟着改变;性格的改变,人生就跟着改变。在相良这件事上,唐太宗经历了一种教育,他也从中看到了更多善良和人性的光辉,令他的感恩哲学得到了升华。

当然,对于感恩的认识还会因为经历或者见闻的不同而有不同程度的体会。李皇帝在下阴间和回阳间的路上,所见到的一切毫无疑问对他起到了强烈的震撼。首先李皇帝受到了崔判官的热情接待,在阴间大街上看到父亲李渊和兄弟建成、元吉,接下来十大阎王的盛情接待,以及在十八层地狱及枉死城等地方的种种见闻,他深刻地体会到阴阳善恶的轮回报应,也让他感受到感恩的重要性。因而,当他回到阳间后,就依照诺言实施了一系列回报计划,包括大赦天下,如约送瓜给阎王,回报相良,水陆法会等,这些都与他在这一趟阴间三日游所见所闻有直接关系。

感恩重要的是要付诸于实践。感恩不只是一种语言,也不只是一种思想,更重要的是一种行为,将感恩之心变为实际行动,不仅是对感恩的一种很好的实践,更是对感恩更深的阐释和传播。太宗皇帝的一系列做法,实质上就是对于感恩理念的一种有效传播,而他的这种行为,也为他带了了极大的回报。太宗皇帝的仁政爱民,是贞观之治的基础,也是大唐盛世的基础,这不仅是李氏王朝的繁荣,而且是天下苍生之福。

据悉,西天佛法常说“报四重恩”,即:感念佛陀摄受我以正法之恩;念父母生养抚育我之恩;感念师长启我懵懂,导我入真理之恩;感念施主供养滋润我色身之恩。这四种感恩与我东土大唐数千年的礼数不谋而合,而李皇帝敕造相国寺感恩相良、筹办水陆法会等则是将这种感恩意识弘扬传播的更好手段,或许今后,李皇帝还有进一步加强引进和传播感恩理念的举措,我们拭目以待。

大唐礼部精神文明办公室主任肃竹公元650年写,公元2012年8月5日22:55上奏

,